您的位置首页  足球资讯  中超

1996年互联网初入北京城 嘶哑拨号声链接"新世界"

原标题:互联网初入京城

  ▲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2版

  ▲1997年1月24日,《北京日报》2版

  ▲1997年5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2001年3月15日,《北京日报》16版

   2001年1月6日,《北京日报》6版

  本周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浙江乌镇开幕。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网络走入北京市民的生活是在两年后——1996年,堪称北京的网络年。这一年,互联网来到普通人的身边,迅速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北京迎来网络年

  1993年,“家用电脑热”席卷大江南北,1995年全国卖出110万台个人电脑,其中北京人购买的数量、比例都稳居第一。

  随着互联网联入中国,已经用上电脑的人,不再满足于“单兵作战”,而是迷上了新玩意儿——电脑联网。

  京城百姓开始和网络结缘。1996年,以建立百姓网为目标的“瀛海威时空”开办仅一年,就吸引4000多名北京电脑发烧友上网,230万人次登录进网交流。很多企业、单位、部门也是在这一年动手建立“局域网”。

  “联上Internet,就等于和世界联了网。”1996年,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单位纷纷举办科普、展示活动,向人们介绍网络。北大方正与世纪互联通讯公司达成合作,新出厂的方正电脑全部预装Internet入网软件,享受8小时免费上网——买了电脑就等于买了网络。

  北京的网络市场日趋火爆,世界大型网络企业也纷纷进入北京。

  计算机界人士当时提出,1996年是北京的网络年,网络将最终来到每个人身边,改变我们的生活。(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网络热起来》)

  网吧亮相北京街头

  1996年11月19日,北京第一家网络咖啡屋“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首都体育馆西门外开门迎客,随后,“网吧”这个新名词迅速被人们所熟知。

  当时的“网吧”提供的不光是联网电脑,还有咖啡屋的温馨环境。1997年1月,本报记者探访实华开网络咖啡屋时看到,11台奔腾电脑一溜儿排开,剩下的一半空间搁了五六张桌子,吧台上供应着各色饮料。顾客可以在这里一边享受着香浓美味的咖啡,一边在国际互联网络中尽情漫游。来这里的有发电子邮件的大学生,有查找资料的公司职员,有在网上找人聊天的年轻人,还有玩网上游戏的外国人。

  截至1997年初,本市陆续开业的网吧有近10家,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中关村地带。“我觉得北京人挺‘潮’的,什么时髦都能赶上。去年网络那么热,我们就尝试着开了这么一个网吧。”坐落在北京大学南门口的赛博网吧的负责人说。(1997年1月24日《北京日报》2版,《“网吧”悄悄在京城街头亮相》)

  嘶哑拨号声链接“新世界”

  网络刚开始走近人们身边的时候,上网的人并不多。1996年1月,中国电信的ChinaNet在北京的拨号端口只能支持2000个用户,但当时全北京也凑不够这么多个用户,上网很少占线。

  随着网费的下降,被俗称为“猫”的调制解调器(MODEM)逐渐畅销,伴随着嘶哑的电话拨号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

  1997年年底,北京地区的因特网用户已经超过10万户,网民数列全国第一,申请开户上网的市民仍天天不断。每个因特网的开户账号往往不止一个人使用,北京网民的增加速度,超过了家庭电话刚兴起时的装机速度。

  网络到底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1995年时,考一个居京生活常识:“怎么买火车票?”“北京通”会详细而复杂地告诉你:提前三天买票去人民大学预售处;提前一天去前门;买当天的票到北京站。此外,还必须提醒你买票时千万不要站错队,排京广线的队,买不到去上海或者哈尔滨的票。

  而到了1997年,这一切变得简单多了,随便到哪个售票点排个队,你都能买到去各地的票——因为所有的售票处都电脑联网了。

  诸如此类的变化还有很多:银行联网后,在石景山银行存的钱,可以到王府井买东西时再取;听音乐会不必先去音乐厅查节目单,网上可以查到节目预告甚至大师们的介绍……联网,使北京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大大改变,而且这种变化越来越大。(1997年5月18日本报2版《联起信息化网络 方便你我他生活》)

  1998年,网上购物在北京初见端倪。购物者稳坐家中,在电脑上进入商家虚拟的商店浏览商品信息,填购物单。然后再进入银行主页,在虚拟的银行业务中填入个人信息、商家编号及所选商品信息。银行确认消费者的信用卡有效就立即通知商家送货上门。(1998年6月29日《北京日报》2版,《信息化距我们有多远》)

  北京城乡华懋商厦是京城较早开设网上商城的大型零售企业。1998年8月正式运营后,每天有近百人浏览网上商城。

  网上挂号、网上看病不再是梦想。1998年,北京市电话局推出“首都在线”服务,先期开通了网上挂号业务。

  网民们利用因特网,广泛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围棋中方俞斌九段与日方小林觉九段的一番厮杀,在网上直播,令无数围棋爱好者感到新奇有趣;大学招录新生、音乐厅购票等也都开始在网上进行了;清华紫光等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也把自己产品的性能、报价等送上了网络,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国外用户……网络,让中国与世界贴得更近了。(1997年12月8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十万网民网上游世界》)

  曾经高额的上网费用

  1996年时,网吧的电脑上机收费是每小时30元。当时,使用国际长途电话打往美国和澳洲一分钟就高达21元多,打往欧洲地中海地区每分钟26元。所以一些人愿意通过互联网来和大洋彼岸的亲朋联络和沟通。

  但是,如此高昂的上网费用还是制约了互联网走入普通家庭。

  1997年,国家计委的价格调查组调查了网络运营公司的运营细节,核定成本,促成了互联网的一次大降价。年底时,ChinaNet采用计时收费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每月50元,限3小时通信量;每月100元,限6小时通信量,超时部分按每小时20元计收;每月300元,限75小时通信量,超时部分按每小时30元计收;凌晨2点到早上6点时间段内特价,每月100元,不限通信量;如果用户只使用电子邮件功能,则每月30元,不限通信量。另外,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非假日21点至次日7点,用户使用的信息量减半计算。用户除支付入网服务费,还需支付市话费。(1997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2版,《怎样加入因特网》)

  1999年4月1日起,北京再次大幅下调上网费。ChinaNet拨号上网用户网络使用费在1小时至60小时内,每小时4元;超过60小时部分,每小时8元。电话通话费给予适当优惠。(1999年3月6日《北京日报》7版,《电信资费调整办法》)

  提起上网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是何物,但在拨号上网的年代,大家都用上网卡。1999年5月17日,北京电报局推出上网卡,这就是后来使用率非常高的163上网卡。购买此卡的用户拥有一个入网用户名和密码,然后使用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拨通北京电报局163上网电话,就能够畅游Internet。(1999年6月12日《北京日报》2版,《163网卡推出》)

  虽然资费不断下调,但当时的上网费和现在比起来,还是不能让人随心所欲整天挂在网上,网友们为了省钱可谓煞费苦心。

  2001年3月15日本报16版刊登的《上网省钱招数全》一文中就介绍了不少方法,例如未拨号前,先打开数个浏览器窗口和E-mail窗口,可大大节省上网后再启动的时间;发送E-mail时,先写好信再拨号上网,并将常用的地址存入地址簿等。

  曾经高额的上网费用

  除了资费问题,上网时还有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网速。

  2001年时,56K和128K的拨号上网速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网络多媒体时代的需要。在家里拨号上网的时候,好半天才一点点呈现出来的网页让很多人心急如焚,有时下载大文件时意外断线,更是让人崩溃。

  网速就不能快点吗?

  正是在人们的这种企盼中,宽带来了。

  2000年8月,北京电信推出“神速空间”和“网络家园”两项宽带接入品牌,很快,北潞园、回龙观等小区和北京饭店、京都信苑饭店等商务楼座就开通了宽带业务。清华同方大厦、中关村大厦等数百座写字楼,康乐园小区、今典花园、中科院青年公寓等住宅小区中的3000个楼座也与北京电信签订了宽带业务协议。

  当年,宽带初入楼宇时,只有10兆的带宽。现如今,很多北京市民家里已经用上了上百兆的宽带网,很多公共场所也都有免费WiFi,上网对于大家来说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去网吧的人大大减少,也没人再管上网叫做“冲浪”,回头再看20多年前北京刚刚联入互联网的这一段时光,我们不禁感慨生活的巨变。(本版文字:侯莎莎 制图:焦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