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足球资讯  中超

沪媒:足球规律需认认清 行政干预不应过于生硬

  5月24日晚,中国足协突然发布两项新政,引发的震动从当晚朋友圈的刷屏,到次日端的质疑,“炸锅”力度可谓空前。半夜出文、行文措辞上又很决绝明确,不排除未来给出更细化的补充条款,种种迹象表明,足协有此胆魄,或许是有更高层给出的决心和勇气。

  过去几年,随着诸多企业大投入、超级大的投入,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又回到社会“最热闹、最主流”的范畴。

  但这种花钱砸出来的热闹能不能长久?我想任何圈内里都很明白。联赛不能沦为外援和经纪人的“捞金所”,有些俱乐部当中的操作人与外面的经纪人“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消耗、转移大量财富,有些行为恐怕用“里应外合”这种字眼都不为过。足协者恐怕正是心痛于此,才会有24日如此行文,很多政策出台的初衷恐怕也就是想“刹住歪风堵住洞”。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购买外援省下来的钱,就能如人所愿,投入到梯队建设、足球学校建设、预备队建设了吗?

  足球职业化以后,喊的比较多的一个口号是“按足球规律办事”。实际上,过去20年,我们从没有找到过规律、认清过规律,所以也谈不上按规律办事,因为咱们不认识“规律”。足球有很多规律,其中之一应该就是不要用过于生硬的行政干预,去显而易见地影响球场上技战术层面的东西。

  按照足协目前的新规则,“U23人数应该与外援人数对等”,各球队的技战术水准、联赛水平,将毫无疑问在短时间内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另一条类似NBA“奢侈税”的条款,更是直接打击大多数土豪俱乐部的投资热情。如今的中超,各个俱乐部背后的金主“成分”各异,但那些大投入的俱乐部、老板、企业,是真的爱足球吗?我看也未必。足协有些条文,似乎暗有所指,即尽可能让一些“姓公、姓国”的资本,收缩战线、,但最怕的就是随着一纸,原先“想花点钱、能花点钱”的俱乐部,开始意兴阑珊,不再寻求作为。

  联赛不能沦为捞金器、联赛不能成为样板戏,这是所有真正热爱中国足球的人的共识。足协此文过于生硬,恐怕也是“猛药”思维使然。其实,如果持“温和”观点,完全可以商榷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引入外援年龄不能超过28岁、比如1000万美元价格以付“奢侈税”、比如控制一年引入外援总人数,再比如所有球队赛季最终积分,由一线青年队积分相加决定,甚至再极端一些,可以仿效英超“劳工证”制度,即外援必须引入国脚等。

  职业化后,中国足协出台的条文如果都打印出来堆起来,高度不会输给东方明珠,但回头看看,似乎只有一条至今让中国足球受益,即当年一把大刀砍下去:各俱乐部不许引入外籍门将。除此之外,大家还能想到什么呢?

  或许20年后,我们的联赛已经健康到不需要外援撑场面,我们的足球人口已经庞大到U23球员无法就业、只能去周边国家的联赛打工,但更大的可能是,我们的联赛在这几条之下,迅速回归冷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