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饼到火锅再到肉夹馍 “人造肉”是产业革命还是风头炒作
中秋节即将到来,五花八门的月饼成为市场的宠儿。然而,今年这一市场却格外新鲜,“人造肉”将借势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人造肉”月饼未面世先火。
实际上,“人造肉”已在市场上打响前奏。今年上半年,一股“人造肉”风潮突然刮向市场,一时间,人造肉概念股受到追捧。而今年五一节后,国内更是涌现出很多初创企业、众多传统的肉企和食品企业对“人造肉”产生很大兴趣,大家都摩拳擦掌地欲推出自己的“人造肉”产品。“人造肉”汉堡、“人造肉”火腿蓄势待发。
那么,“人造肉”究竟有何魔力,惹得众多企业和创业者蜂拥进入?“人造肉”究竟是概念的炒作一场还是食品界的革新?“人造肉”热的背后,真实的产业链又究竟是什么样子?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对“人造肉”市场及产业链进行了调查。
“人造肉”产品陆续来袭
产业仍在草莽阶段
在中秋节前夕,“人造肉”月饼将登陆中国市场的消息尘嚣甚上,引发热议。
该消息源于双塔食品与国内人造肉行业企业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份合作:双方将在植物蛋白肉项目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
双塔食品方面表示,近期经过持续合作研究,公司研发出了豌豆蛋白素肉月饼、豌豆蛋白素肉馅料部分产品。
珍肉食品创始人兼CEO吕中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造肉’月饼是限量款,主要在线上渠道发行,对标上海鲜肉月饼,肉馅比重大,可以让消费者进行比较选择,目前公司已提前接到大量订单。”
他透露,目前“人造肉”月饼还没有大规模进商超,公司会谨慎选择高端消费者进行体验,整个产业仍在起步阶段。
吕中茗还透露:“除了月饼之外,公司后续还将与渠道合作推出‘人造肉’的火锅和肉夹馍,时间大概会在年底前,对标高级肉。”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人造肉”的相关产业已出现萌芽,但产业化产品落地还需时间,此次部分公司选择在季节性较强的月饼上实现落地,也是对市场接受度的进一步考察。
虽然“人造肉”未真正面世,但已引起市场关注和资本追捧。
实际上,人造肉的火爆并非没有前兆。目前,众多国外肉企都推出了植物肉产品,几大餐饮集团汉堡王、肯德基等在北美、欧洲都卖出了人造肉汉堡,国外很多快餐企业、餐厅也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植物肉产品。
对于是否会在中国市场引入“人造肉”,肯德基相关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市场成熟,消费者接受度达到理性化,肯德基不排除会在合适时机推出‘人造肉’相关产品。”
“‘人造肉’在国外相当成熟,但目前在我国只处于导入的阶段,目前产业还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其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取代真正肉类。但随着更多新公司进入,以及技术进一步发展,‘人造肉’对肉类生产链的长期或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人造肉”叫法引争议
行业仍需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造肉”受到追捧,亦引发诸多争议。
实际上,在很多业内联盟协会人士、权威专家、相关监管部门人士看来,“人造肉”的叫法并不科学,这种说法早期来自于媒体或者机构的解读,而后被广泛应用开来。
在业界,“人造肉”通常被称为“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
“人造肉”可细分为三个品种:传统素肉制品;植物肉,以植物组织蛋白(大豆、豌豆)为基础,从口感上更接近肉;细胞肉,以动物肝细胞为起点,通过干细胞分化,让动物肌肉组织生长,从而获取肉,是一种肉的新的生长方式。
《证券日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目前,我国所谓的“人造肉”主要指的是植物肉和细胞肉。植物肉中,原材料比较容易获取,中国有大豆、豌豆的产业基地,工艺适中、成本可控;细胞肉,是一种新型的动物肉提取的技术方向,其可以省去很多动物养殖的中间环节,产出更高效,但目前相对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进入市场,这一现象还更多出现在实验室,目前是“人造肉”新型的科研方向。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肉制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不足,加工效率效率不高,而市场需求却异常庞大,植物肉和细胞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一种解决方案。”
植物肉的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提取,中游深加工、工艺制造,下游以原料方式进行渠道销售及独立以“人造肉”销售等多个环节。
目前,我国在上游原材料领域较有优势。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大豆消费大国,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但在“人造肉”生产环节却面临一定的技术门槛,这也是目前行业面临的痛点。如何做出真正像肉的产品,增强中国市场的接受度,是很多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正在探讨的。
“人造肉”市场热度上升,也并非偶然。健康、回归传统消费理念、环保等因素推动人造肉市场需求增长。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食品规模有望达到64亿美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0亿美元。
据了解,植物肉、细胞肉的应用,可以解决动物饲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检验检疫安全、激素、抗生素等问题,从而阻止部分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规模化养殖生猪等碳排放占据总量的45%,养殖生猪会带来严重的污染,植物肉则会相对会安全、环保。
“从能效产出比上看,每产生1卡路里热量的牛肉需要消耗40卡路里的热量,猪肉的能效产出比是25:1,而植物肉是2:1;从健康角度看,我们发现,50年前,中国人日均肉制品摄入量为20克,2018年这一数字是255克,然而在这几十年里,人类的慢性病快速上升且年轻化,与不健康饮食方式有极大关系。植物肉是对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肉类的替代品,也可能成为一种革命性产品。”薛岩告诉记者。
他认为:2040年之前,全球植物肉、细胞肉的产业化成本可以降到消费程度,植物肉将有望替代三分之一传统肉。
在大多数权威人士看来,虽然“人造肉”被是一个新的应用方向,但他们普遍认为“人造肉”的叫法,本身并不成立,表达也不准确,从命名上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位产业协会人士透露,联盟协会与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在交流,以明确植物肉的分类和命名,进一步规范这一行业;在监管方面,对新食品、新原料的审批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球对植物肉产业链在监管上仍处于完善阶段,甚至在规范、立法上存在空缺。同时,行业仍存在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产业和企业仍需规模化、成本仍旧高企等问题。中国在这一行业处在前列,有责任去推动这一产业健康发展。未来这一行业将更加清晰规范,原料、流程、加工方式等环节也会更透明化。”薛岩表示。
“人造肉”涌现
资本热下的理性思考
人造肉今年在中国出现的风潮,受多方因素影响,其中不乏国内肉制品生产效率达到顶点、食品问题凸显、消费趋势改变、风口上的IPO催化等。
今年5月2日,有“人造肉第一股”之称的Beyond Meat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市场。Beyond Meat开盘后价格为46美元,较发行价25美元溢价84%,收盘时上涨至65.75美元,较发行价涨幅为163%,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股IPO的最佳表现。
人造肉在中国资本市场引发热潮,与Beyond Meat上市的成功有很大关系。“一年前,我们想要在国内找相关专业团队很难,但今年五一之后市场就涌现出近15家初创企业,它们的创业者大多为海归,看到了市场在中国的前景。”一位机构人士表示。
据了解,在美国,特别是北美市场,整个植物产业领域的累计投资额超过170亿美元,整个投资并购共超出223笔,可以看到植物产品在欧美一级市场投资处于火爆的情况。
“这种趋势也一定会在中国发生,从我们的接触来看,目前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人还是理性谨慎的,更看重品牌、渠道、资源整合能力较强的企业和高管团队。目前整个产业链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都在高速发展期,从高蛋白植物种植、深加工、解决方案到渠道品牌建立,整个产业出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但还远远达不到竞争,市场仍存在巨大空间,但‘人造肉’不会与‘肉’产生竞争,只是给消费者多一个选择,未来产业和企业都会逐渐规范化、规模化。”吕中茗说。
薛岩认为,资本与企业对“人造肉”要避免一窝蜂,需理性投资。“‘人造肉’的趋势根本是产业链升级、生产效率的提升、消费方式变革。作为投资者,要知道产业链在哪些方面正在改变,要了解产业链的根本,才能真正进入和了解行业,在投资上更为理性和谨慎。”本报记者 贾 丽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