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楚雄:一条跨越千年的小康之路
武定县插甸镇老木坝村一处墙壁上绘着的傈僳族图案。高迪 摄
①在元谋县现代种业科技园区工厂化育苗基地,工人们正在搬运育好的种苗。高迪 摄
②在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秧鱼河新村,中国妇女报记者(左)正在采访彝族绣女。本报记者 魏小兵 摄
③在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彝族绣娘们正在加工手工刺绣产品。高迪 摄
武定县猫街镇猫街村的胤泽农业出口蔬菜基地内长势喜人的蔬菜。本报记者 魏小兵 摄
乌蒙磅礴、哀牢秘境,地处滇中腹地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奇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同时,这里集“边远、民族、贫困、山区”于一体,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是我国西部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日前,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主办的全国“三农”媒体总编辑赴楚雄脱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1家媒体的50多名代表走进楚雄,近距离、全方位地观察和学习楚雄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
楚雄经济基础差,首先差在自然生存条件,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江河沿岸的平坝及盆地所占面积不到10%。山高、坡陡、箐深、缺水、缺地等,散布在深山里的贫困村落,块块都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短板”。其次是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全州总人口274.8万,其中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口96.6万人。
那么,楚雄州脱贫攻坚的成绩单怎样呢?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34.3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4.5万人,贫困行政村从644个减少到188个,贫困发生率从12.25%下降到2.5%;2017、2018年连续两年综合绩效考核排名云南全省16个州市第一名;在2018年云南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楚雄州分列全省第二和第四名。
2017年,楚雄州牟定县、姚安县成功摘掉贫困帽子,姚安县群众满意度测评名列全省第一。2018年,双柏、南华、大姚、永仁4个贫困县顺利摘帽,实现了零漏评和零错退,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33个贫困县前列。目前,只有深度贫困的武定县尚未摘掉穷帽。
扶贫搬迁“挪穷窝”
“我们彝州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决心,紧盯重点难点,坚持目标标准,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把脱贫攻坚往深处做,往实里抓,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打好整州脱贫攻坚战。”近日,记者在武定县采访时,听到州委书记杨斌的一席铿锵话语。
武定县贫困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深度贫困人口占比均位列楚雄州10个县市第一,脱贫任务占全州的1/3。基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目前该县还有未脱贫贫困乡镇2个、未脱贫贫困行政村68个、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43户25157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55.7%,贫困发生率9.88%,成为全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采访团一行人走进武定县狮山镇西和村委会永吉村红土田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只见整齐排列的黄色楼房、绿意盎然的行道树苗、崭新的太阳能路灯……
“安置区居住楼房为钢混结构6层,每套房屋约90平方米。”武定县易地扶贫搬迁红土田集中安置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局副局长张加亮向记者介绍,该安置区距离县城4.5公里,建有安置房11栋29个单元,涉及全县11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343户1881人,是楚雄州最大的集中安置点。
“搬迁户只需自筹1万元即可拎包入住。”张加亮表示,根据有关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补助标准为2万元/人,拆除旧房可另奖补0.6万元/人。至4月30日,该安置区343户易地搬迁群众全部入住。安置区内有4栋楼房被改造为幼儿园,附近还有小学、中学和1家医院,搬迁户步行几分钟就能实现上学与就医。
同时,武定县通过招商引资,在安置区附近建设建材交易市场和机动车检测站,优先安排搬迁户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而在插甸镇老木坝村,同样是扶贫搬迁,则搬出了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村落。老木坝村原是深度贫困的傈僳族山寨,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345户人家,其中217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占了近2/3。过去的老木坝村危房众多,产业单一。
据楚雄州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士金介绍,2018年,云南省委组织部在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中,经多方协调,争取到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省级示范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绿化等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750万余元,将老木坝村打造成美丽宜居示范村寨。
“村里新建了村史馆、党员活动室、公厕、民族文化广场、休息亭等,但传统民居基本是在土木结构基础上加以修缮,并未大拆大建。”老木坝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张自福介绍。如今整个老木坝自然村分为老村和新村,其中新村的34户属易地扶贫搬迁,该部分村民的原有房屋已全部拆除,并实现复绿复垦。1个月前刚种下500多棵杨梅树,由本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将其打造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新产业。
经过几年的扶贫投入,老木坝村的村组道路、电力、广播电视、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都已完备,180户危房完成改造,住在山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40户贫困户也获得了易地搬迁的安居房。村里发展了蔬菜、核桃和中药材种植,不少村民还通过武定壮鸡、黑山羊等特色养殖实现了增收。
像老木坝村这样的村庄,武定县还有很多。这些贫困村普遍存在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增收难的“五难”状况。其中,307个村庄被列为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
武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段海说:“过去3年,武定县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9.8亿元,硬化农村公路2708公里,全县建制村公路100%硬化,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达99%、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0%、村间道路硬化率达95%;完成饮水安全建设工程685件,有效保障了12.3万人的安全饮水。”
“十三五”期间,武定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782户11238人。全县共设集中安置点36个,集中安置搬迁对象2220户8957人(建档立卡1767户7357人),分散安置562户2281人(全部为建档立卡户),城镇安置建档立卡人口6018人。目前,全县20278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如期完成,307个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的改造提升也全面完工。
2016-2018年,楚雄全州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万户5万多人。建设城镇安置点143个、安置34599人,占总搬迁人口的67.74%,其中特色小集镇集中点129个、安置23899人。
特色产业“补短板”
“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就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不等人,我们要进一步聚焦这些突出问题,全面排查、精准发力,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实现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确保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在武定县发窝乡阿过咪村委会刀甲易地扶贫搬迁点,正在调研产业扶贫的楚雄州州长迟中华说。
武定县发窝乡阿过咪地处乌蒙山腹地,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世代蜗居在这里的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近几年,有6个自然村、178户727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崭新的刀甲搬迁安置新村。
现在的阿过咪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已种植花椒2952亩、石榴2000亩、辣椒500亩、豌豆200亩,花椒、石榴逐渐成为阿过咪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楚雄州创新实施“规划引领全覆盖、项目资金扶持全覆盖、主体带动全覆盖、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四个全覆盖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原则,指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稳粮、强畜、促特、兴果、融合”的思路,以近期抓粮、烟、菜、畜,中期抓特色经作与林果,常态化抓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精准选择有市场、效益好、覆盖广、带动强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攥紧拳头培强做大。
来到武定县猫街镇猫街村的胤泽农业出口蔬菜基地,露天菜地和大棚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农民正在田间地头忙着打理。发展高原特色蔬菜产业,为这个贫困村引来了“活水”。据了解,猫街镇所辖15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2018年底,猫街、百子和仓房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
村民钱绍兰大半辈子在山里种地,一直没能甩掉贫困的帽子,然而去年她却顺利脱贫。2016年3月,云南胤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猫街镇550多亩地,建起了山区高原特色精品出口蔬菜种植基地。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勇介绍,“武定县地势较高,正好可以利用其高山反季节冷凉气候发展高原特色蔬菜。”钱绍兰在蔬菜基地打工,每年能拿近2万元的工资,此外还有合作社的分红。目前,像钱绍兰一样在猫街村蔬菜基地打工的贫困户有几十户。
猫街镇副镇长杨绍君向记者介绍,当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猫街村委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全村3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以沪滇帮扶产业合作项目资金482.5万元入股胤泽农业,作为贫困户资产收益股金,公司收益按5%分配给合作社,合作社将收益的20%留作村集体收入,80%二次分配给贫困户。去年猫街村委会获得5万元以上集体收入,贫困户户均分红500元。
通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是武定县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拳之一。过去3年,武定县在产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先后建成以白路、环州为主的5万亩早青豌豆种植基地,以猫街、高桥等地为主的5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基地,以及狮山镇樱桃、己衣镇芒果、东坡乡柑橘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同时,还引进并培育了康骋中药材等农业龙头企业31家,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培育了57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53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990元。2014年初至2018年底,武定县共减贫18873户75413人,贫困发生率从36.46%下降到9.88%。
在楚雄州有一种共识,扶贫产业能否长效、牢靠不牢靠,关键在于建机制。楚雄州采取“23496”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普遍推行“双绑”模式,即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绑定发展,以及“产业+村‘两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等绑定模式。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建立以入股分红、订单、电子商务、打工就业为主要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州共有499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9万户30.05万人发展扶贫产业,主体带动覆盖率达到100%。
时下,武定县的产业扶贫还在加紧推动,以武定鸡、黑山羊、生猪、肉牛为主的9个特色畜禽养殖点正加快建设,1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也将启动实施……
十万大军“拔穷根”
在楚雄采访期间,一行人经常听到“十万大军抓扶贫”的说法。楚雄州委副书记李明给出了解释:全州12636个基层党组织和103个乡镇8240名干部职工,1100个村(社区)3558名干部,14892个村(居)民小组17434名干部,40215名农村50岁以下在家党员,31017名机关事业单位挂包干部,2768名驻村工作队员,共同组成“十万扶贫大军”。
“十万大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与责任明确定位。楚雄州有一套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12345”工作法,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强组织、聚力量,选干部、育人才,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武定县脱贫攻坚任务重,楚雄州则统筹整合各种资源,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倾斜,切实做到政策、投入、力量等三大聚焦。
在政策上,制定出台《支持深度贫困县武定县打赢打好2019年精准脱贫攻坚战二十七条措施》《关于解决武定县发窝等乡镇有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十条工作措施》,做到条条有项目支撑、条条有资金来源,真正体现政策特惠、倾力支持。
在投入上,坚持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以上安排到深度贫困县和贫困村,2019年全州计划投入整州脱贫资金88.35亿元,其中武定县将投入16.68亿元。
在力量上,动员全州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发力,实行州委书记、州长“双挂包”武定县负总责当总指挥,2018年先后两次增加武定县的挂包帮扶力量,从州级41个部门增派结对帮扶干部1408人,从州级71个单位向武定县新增派91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州级152家挂包单位中有71家在武定县挂包。
楚雄州注重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采取项目化推进方式,组织实施农村党建全面升级,着力在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党建脱贫“双推进”“双促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组织覆盖质量、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上实现新突破。
“全州深入开展‘五个年’工作和‘十个一’警示教育,持续开展‘廉洁扶贫’专项行动、脱贫攻坚专项巡察、遵守纪律专项谈话和承诺践诺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好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当好总指挥,聚焦考核评估指标,查漏项、补短板、固底板;驻村扶贫工作队坚守一线,吃住在村、当好先锋;开好党员会、贫困户会议、村民小组长会、户长会‘四会’,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每一个环节都抓住抓牢。”楚雄州委常委、纪委书记赵安升对记者说。
山高、弯急、坡陡,罗干莫村是武定县东坡傣族乡最偏远的村组。从武定县城到罗干莫村的路途虽仅有100多公里,车程却要3个多小时。全村104户41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89户351人。4月3日,武定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教导员李文芝与同事走访帮扶的罗干莫村贫困户返程时,因避让一位横穿公路的孩子,车辆失控撞向农田挡墙后侧翻,造成4人不同程度受伤。李文芝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7时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了45岁。这天,距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整县脱贫摘帽预定期限仅剩下272天。
“李文芝牺牲后,帮扶贫困户的接力棒在全州公安系统继续传递。目前,李文芝包保的4户18人和武定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包保的15户60人已全部脱贫出列。”楚雄州副州长、公安局局长马闻向记者介绍。
今年以来,全州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使用干部177人,2018年,10名被表扬的乡镇党委书记均被提拔重用,其中就包括被州委评为“楚雄州担当作为的优秀基层干部”的80后“白发书记”——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李忠凯。
今年是楚雄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全州正集中优势兵力,以武定县为主战场,以坚决的政治态度、坚定的工作信心、坚强的统筹保障,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全州着力实施“1133”战略,坚持“十万大军”抓扶贫,聚焦脱真贫、真脱贫,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确保深度贫困县武定县脱贫摘帽,圆满实现2019年整州脱贫目标。使楚雄州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直过民族“曾经一跃跨千年,今朝跑步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