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定硬指标为基层减负 也有地方甩锅糊弄事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题:基层减负成效初显 落实到位仍需发力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郑良、陈诺、梁建强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多地采取措施解决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督导检查过多过滥等问题,基层负担开始减轻。
与此同时,“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虽然考评事项减少了,但有的考评还是重形式轻实效。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假减负”“以文件落实文件”等问题。
多地定硬指标为基层减负,干部反映会议和检查明显少了
今年来,多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整治形式主义问题,对精简会议、下发文件数量、考核事项减少等定下硬指标。
安徽省委要求2019年各级各部门会议数、发文数要同比减少10%以上;福建省明确全年召开会议减少30%至50%,省直各部门每年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不超过1次,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50%以上;四川省明确从2019年起,省委、省政府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比2018年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全省性会议比2018年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在安徽芜湖,1月至5月召开全市性会议15次,同比减少40%;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36件,同比减少34.5%。
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每月的第一周为“无会周”,除区一级实行“无会周”制度,乡、村一级也在推行。夷陵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介绍,由于实行严格的会议报备制度,一些部门、乡镇可开可不开的会议都裁掉了。
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现在,开会、检查、留痕比以往明显少了。“以前每周四五场会,现在每周平均只有一场会,而且大多是一个小时内的短会。”福建晋江陈埭镇镇长庄垂生告诉记者。
湖北随州广水市十里办事处观音村党支部书记熊永俊告诉记者,有的地方以往为了应付考核,事事留痕才能证明相关活动确实开展。今年湖北省明确提出,不得将工作汇报、会议记录、台账资料等留痕情况视同工作实际开展情况,“这有效减轻了基层的负担”。
通过减少文件编号“假减负”、向基层“甩锅”等现象依然存在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形式主义依然存在。
——重材料轻实效。记者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采访了解到,一些部门到基层检查工作过度强调资料台账的整齐,甚至将资料看得比工作实效还重要。
记者在福建一些乡镇采访发现,上级部门在考评当地治安状况时,更多是以有没有开会部署、宣传材料有没有上墙公示、卷宗是否归档等为指标。这些指标实际上并不能反映一个地方真实治安状况。安徽一国企员工告诉记者,他的办公桌上依旧堆满了各项材料、工作台账本,迎接上级检查第一件事就是交材料。
——通过减少文件编号“假减负”。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为落实减负要求,原本编号的文件一概不编号或者少编号。这样一来,表面上文件少了,但实际上工作负担并没有减轻。
——以文件落实文件。长沙市有关部门今年5月公布一起案例,岳麓区梅溪湖街道党工委在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市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神时,简单参照上级文件精神,草率拟定该街道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措施,并以梅溪湖街道党工委名义下发,被责令收回下发的文件。
——向基层“甩锅”。在多地出台的减负措施中,都明确强调,不得变相向地方和基层推卸责任,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县级政府将职能范围的监管、执法责任推给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并没有相关职责权限,只能硬着头皮干工作。
记者在福建山区的一个乡镇采访了解到,当地一家规模养猪场污染周边环境,群众多次向县里环保部门反映,但环保部门不进行查处,反而将责任推到乡镇,并把办理情况纳入乡镇考评。
问责和激励并重,将减负落到实处
记者调查了解到,为确保基层减负到位,一些地方通过公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加大问责力度。
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在减少会议、考评、督查数量的同时,要注重实效,考评、督查要以结果为中心,改变过分注重材料形式的问题。
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江增辉博士认为,不能仅凭简单数据衡量基层减负效果,应加强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各项条块工作的整合,形成基层综合减负的大格局。
多位专家提出,可以扩大购买社会服务范围,改善基层负担重背后的职责和资源之间不匹配问题,真正减轻基层负担。同时,问责和激励并重,考察考核注重工作实效,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原标题:基层减负成效初显 落实到位仍需发力-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