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河南新担当
盛夏时节,行走在中原大地乡村田间,一幅丰收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有农人们麦收的喜悦,有夏种忙碌的身影,沿着村村通公路前行,绿树环绕下的一个个乡村正奋力描绘美丽家园,书写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四下里呈现出繁忙兴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要抓住关键、精准突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上走在前列。”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表示。
把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河南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扛牢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政治责任。“全省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1.2亿亩耕地保有量,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综合配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粮食安全。”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
夏日里,在唐河县源潭镇振群家庭农场的地头,种植大户乔振群播种完最后一块花生田后,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今年种的新麦119,属于高产强筋品种,最高一亩产了1400斤,品质还好,都提前给企业签了订单,每斤能卖1.25元以上。”种了2000亩小麦的乔振群高兴地说,丰产丰收是依赖于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粮田,品质提升要源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才让种庄稼越来越容易了。
从注重产得多,到看中品质优,河南省不断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进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强化产销对接,发展订单生产,让很多和乔振群一样的种养大户尝到了甜头。2018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204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1/7,居全国第一;花生发展到2200万亩,占全国1/4;两年内新增肉牛52.8万头、奶牛10.5万头;优质林果发展到1359万亩。
为让更多农民增收受益,河南省持续打造以粮食为起点的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发展粮食产品服务业,促进种养链、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机融合和利益联结,以提升粮食整体效益。“我们坚持走高端差异化路线,避免了面粉行业低价竞争的局面,通过严选优质粮源,改进生产工艺,产品的综合效益直接提升25%左右,既向消费者提供了天然面粉,又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一加一天然面粉董事长王刚介绍。
把促进农村经济振兴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融合发展结合起来
不远处的山坡上,遍布桃树、梨树、山楂树;村庄里,整齐排列的农家小院、乡村客栈、淘宝屋演绎着古村风貌。古风古色与现代业态的结合,把孟州市莫沟村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特色地。
然而,就在几年前,莫沟村还是一个等待拆迁的贫困村。依托村里遗留的180多孔窑洞,2015年孟州启动了“梦中故乡,绿色莫沟”特色小镇项目,鼓励村民入股,对村子进行生态修复、绿色改造。“从上中下三层空间改造,上层是村民住的地方,统一外立面,建设村史馆、村淘店、茶社等,让村庄时尚起来;中层修复明清时的窑洞,建成窑洞图书馆、民宿,让村里有亮点;下层打造水系,形成400多亩水面的汶水湖。”莫沟村党支部书记苗小忠介绍。
如今的莫沟村湖水碧波荡漾,绿树青草环绕,窑洞民居错落,四时景色各异,常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带动一大批村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在河南省,还有信阳郝堂村、陕州北营村、新密黄固寺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把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竞争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借鉴浙江经验,河南省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建设“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和“五美庭院”,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河南54%的县(市、区)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85%的县建成“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机制;各地都在探索污水治理模式;今年年底将完成改厕500万户;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8%、75%。
乡村振兴需要人来领。近年来,河南省还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已有130多万熟悉市场需求、掌握生产技能、积累经营经验的在外务工人员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带动813.57万人在本地就业。“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直接促进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和资本回流,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动者、城市文明的传播者、美丽乡村的推动者,汇聚一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河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鞠启明介绍。
把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主体活力强化起来
“乡村要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既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以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果为乡村振兴开局奠基。”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史秉锐介绍。
整齐划一的房屋、宽敞平整的村道、相映成趣的村河游园……上蔡县黄埠镇小王营村成为了常年在外工作的村民刘春辉眼中的景区。“每次回来都有惊喜和变化,新村室和文化广场已经建成使用,成片的香菇大棚和扶贫车间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刘春辉对村子的发展非常满意。
为强化脱贫攻坚举措,河南省实施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打响了产业、就业创业、生态、金融“四场扶贫硬仗”,开展了健康、教育、扶贫助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清零、扶贫扶志“六大行动”,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同时,分两批共派驻2.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和脱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建立4.12万个村级脱贫责任组。目前,全省已实现58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减幅83%,8315个贫困村退出、减幅87%,39个贫困县摘帽、减幅74%。
这几天,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种粮大户尚水旺格外高兴,自己种的近百亩小麦喜获丰收,刚种下不久的玉米、花生长势比较旺盛。他告诉记者:“以前种地是分散在村子四周,播种、管理、收获时来回跑,很耽误时间。现在流转的土地都是成方连块在一起的,一家种个百十亩地正好,平时能够忙过来,经营成本也降低了。”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生力军,不断挖掘土地使用潜力。2018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8万家,其中家庭农场5万家、农民合作社18万家。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河南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探索。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把清产核资的62.35万元经营性资产进行股权量化,村民一人一股,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现在改变过去集体资产‘人人有份,人人无份’的局面,村民的集体资产财产权落到实处,调动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是农业强、乡村美、生活富、乡风好……当前,河南省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乡村振兴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广袤的田野上一派生机,蕴含着无限希望。(记者张培奇范亚旭)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