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步建成药物创新技术体系
“在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2017年2月以后共有14个1类新药获批,呈现出井喷式增长。”31日,科技部会同卫生健康委召开“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闻发布会,专项技术副总师、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介绍近两年来专项在品种研发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获批6个1类新药。
这两年获批的6个抗癌新药,如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安罗替尼、乳腺癌治疗药物吡咯替尼等。其中,安罗替尼上市一年来销售额已达26亿元。
科技部重大专项司副司长杨哲表示,重大专项实施十余年来,广大科研人员聚焦目标、集中攻关,产出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实现了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近两年,专项还产出了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抗艾滋病长效药物艾博韦泰,自主研发的抗感染新药可利霉素,针对银屑病的全球第一个有治疗作用的芳香烃受体调节剂类、非激素小分子化学药物本维莫德……
陈凯先坦言,这些新药的上市,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为百姓用药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为国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重大疾病防控需求,新药创制专项围绕产业链部署研发链,已超额完成‘十三五’品种研发目标。”新药创制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介绍,截至7月,专项累计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1类新药44个,数量是专项实施前的8倍。
新药创制专项不仅在重大品种研发方面成果显著,还初步建成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布局建设了一系列技术平台。初步建成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的源头创新,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紧密结合、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网格化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专项支持的32个中药品种获得新药证书,48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截至2018年底,累计超过280个通用名药物通过欧美注册,29个专项支持品种在欧美发达国家获批上市,一百多个新药开展欧美临床试验,一批自主研制的新药及高端制剂走向国际。
数据的背后,彰显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积极推进,新药研发和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在新药创制专项带动下,医药产业稳步发展。
刘登峰说,201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840亿元,同比增长12.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364.5亿元,同比增长10.9%。我国百亿药企数量由专项实施前的2家增至17家。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新药创制专项已进入“十三五”时期的最后攻坚阶段,当前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在陈凯先看来,专项还需加强基础研究,主动对接科技前沿新突破,开拓新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完善政策环境配套,提升新药临床研究的机构数量和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的药品需求做出贡献。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