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 关昕卢良恕:为“三农”奉献桑榆一寸心游牧星空
他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并恪守不渝,以“等闲风餐露宿”的热忱和激情走遍神州大地,以科研硕果振兴农业、造福国人。
他的成就跨越半个世纪,他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他在祖国这片沃土上,交织着心系国家、情牵民生的深厚情结;他的名字在农业科技界极为响亮,他的眼光永远紧盯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017年1月4日,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卢良恕院士那颗毕生为祖国粮食问题殚精竭虑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效仿后稷济万家
卢良恕在农业战线上旺盛的生命力怒放在其深厚的爱国精神之上。
他的童年,遭逢七七事变,山河沦丧、民族危亡,他感慨最多的就是在贵阳看到农民“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
“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国家怎么能富强呢!”不久,学农成为卢良恕自觉自愿的救国行动,他回忆说:“我学的是粮食作物,不是搞瓜果蔬菜的园艺学,因为我最想解决的还是人民能吃饱饭的问题。”
于是,卢良恕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食物营养结构问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孜孜不倦,奋斗一生。
23岁投身农业科研工作,卢良恕成为我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选育了早熟、抗锈、丰产的“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
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注重了解第一手材料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从祖国的台湾到西藏——卢良恕成为我国第一个走遍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农学家。
卢良恕去的最多的是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东北三江平原、云贵川“资源金三角”,走遍了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带,跋山涉水考察和研究农业,耄耋依然。
农业发展指路灯
要解决粮食问题,光靠小麦是不够的。卢良恕的心中从未停息过对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农业这一宏大课题的思考。
卢良恕从实践出发,亲自组织领导了建设“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的工作,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1982年8月,卢良恕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回忆说:“调我到京担任这号称‘万人科技大军总指挥’的国家农科院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
此后,“新技术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研究”“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研究”“中国中长期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备研究”……卢良恕所主持的农业研究项目许多都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无一不关系国计民生。
他用毕生经验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总结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他创造性地提出:“食物安全”“种植业三元结构”等重要战略观点。
这些观点,后来都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农业战线冲锋者
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又像一名在农业战线上冲锋向前的战士,雷厉风行,不断攻克难题。
“文盲已经基本解决,科盲正在引起重视,而营养盲问题仍然被忽视,必须尽快引起关注。”卢良恕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居民基本实现了温饱,但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一度使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粮食过剩。
随即他与多位科学家一起,完成了《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起草和制定工作。
从2004年开始,卢良恕又为制定我国2011—2020年即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等闲风餐露宿,走遍大江南北,卢良恕79岁时一年仍跑12个省。为了学习国外先进农科经验,他的足迹踏遍英、美、法、日等20多个国家的田野。
笔耕不辍,桑榆不改。2005年农业部成立“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年逾八旬的卢良恕出任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为农业政策贡献他的远见卓识。
这位心系民生的农学大家,在他80周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样两句话:“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