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用镜头记录大桥及其建设者的故事
这是一座全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2018年10月23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跨越伶仃洋,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这样一项令全中国自豪、全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涌现了无数精彩动人的故事。有一群人坚持不懈地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可贵的历史瞬间和可敬的建设者们,最终汇聚成一个让世界侧耳倾听的中国故事——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昨日,该片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会上获得优秀作品奖(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委宣传部选送)。据了解,获该奖项的全国电影类作品共有10部,与《港珠澳大桥》并列的还有《流浪地球》《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
同名电视纪录片定基础
“要聊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必须要说到更早的同名电视纪录片,那是开端。”影片总监制、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施燕峰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早在港珠澳大桥筹备之初,他便与影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闫东以及时任珠海广播电视台台长郭琳达成了默契,要记录下这项伟大工程。“当时大桥未见雏形,外界对它的关注和反响还没有现在这么大,但我们心中已经有一种新闻人的直觉:这一定是个超级工程,我们绝不能缺席。”最终,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在2017年作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作品率先问世。
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是2016年度中宣部“纪录中国”国际传播工程重点项目,主要以国际视角关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解密其为何能成为21世纪的“超级工程”,并解读它“连通世界”的深远意义。除了在中国内地进行全媒体播出并收获高点击和高评价,这部电视纪录片还通过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将影响力传至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电影版聚焦大桥建设者
电视纪录片的成功,让这群制作者有了更大的信心。他们想做一部同名纪录电影,通过它,将港珠澳大桥的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总导演闫东介绍,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不同于电视纪录片侧重大桥本身的揭秘,而是将更多镜头投向建设大桥的普通劳动者”。影片在电视版的基础上,用一年多时间对大量原始4K拍摄素材进行二度创作,最终完成了一部70分钟的全新作品。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广播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以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塑造了以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为代表的中国桥梁人的群体形象。虽然是纪录片,该片却拥有比故事片更扣人心弦的悬念,譬如:当14级台风“天鸽”来袭,尚未竣工的港珠澳大桥能否经受住这次大自然的考验?片中还有许多故事片编剧也编不出来的动人情节,譬如:当大桥建设者和保护区人员共同将一只被成功救助的海豚放归大海,画外音响起了大桥开工前工程师们立下的誓言:“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
港澳首映观众当场看哭
2018年11月,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在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首映,各界共同观影,媒体反应热烈。影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闫东回忆,他亲身感受到了港澳观众在看完影片后的自豪和感动。“比如电影最后一幕,大桥终于完工,隧道总工程师没用别的方式庆祝,而是在桥上跑起了他习惯的马拉松——这平常的一幕,很多观众却当场看哭。”影片于今年“五一”劳动节在内地公映,音像出版物昨日正式发行。接下来,《港珠澳大桥》还将在更多国际电影节亮相参评……
闫东从业30多年,创作过《百年小平》《孔子》《长征》《东方主战场》《1937南京记忆》等30多部重大题材纪录片,作品9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他说自己多年来都在揣摩如何用当下的重大选题讲好中国故事,而《港珠澳大桥》是其中一个探索:“跟故事片靠编剧、靠演员不同,纪录片是靠真实的记录,用真人的故事、平实的视角、国际化的开阔视野来进行表达。”他感谢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支持:“他们让我们拍到了最珍贵的画面,还保证了我们团队的安全。”他更难忘团队的辛劳,比如为了拍摄群星移动下最美的大桥,摄制组苦守3夜,最终成片却只用了6秒的镜头。他还透露,影片在成片之后还做了十几回修改,而且每次邀请来“审片”的观众中都会特意加入几位青少年。“当孩子们都开始流泪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回改得差不多了!”闫东说。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