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绝杀”之技何在
近日,俄罗斯影片《绝杀慕尼黑》获得中国观众好评,有观众在豆瓣上直呼“热血高燃”。这部引进片在中国观众中这么有眼缘,除了其体育题材、情节紧张刺激外,更为主要的是导演将影片的“燃点”挥洒得淋漓尽致。
首先,影片所反映的1972年,是苏美冷战时期。苏联国家篮球队战胜无敌的美国队,无疑具有特殊意义。其次,以3秒的时间实现结局逆转是个悬念,但是苏联篮球队在3秒中实现逆袭,以1分的优势战胜了美国篮球队,摘得了冠军。再次,影片现场感超强。在历时135分钟中,用了近60分钟的时间再现那最有争议的3秒钟,让观众身临其境,忘却了是在看电影。
近年来,体育题材的电影开始受到中国观众关注,其原因就是影片没有为体育而体育,而是注重把故事讲得细致入微,《绝杀慕尼黑》就是如此。比如,影片中苏联篮球队运动员出国比赛带回一箱子毛线送给七大姑八大姨的画面,让观众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再比如,加兰任当主教练是为了攒钱带儿子出国治病的故事情节,激起了观众的同情心。此外,有心脏病的运动员、眼睛近视的运动员、想“叛逃”的运动员及管理团队的意见分歧等,都让观众为主教练能否带领团队打赢美国队捏了一把汗。这些细节在影片中可谓渲染得很到位,为影片实现“为祖国而战”主题作了丰盈的铺垫。
这不由地让人想起2017年火遍中国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同样是被中国观众直呼“热血高燃”,足见取自运动员作者的IP更有感染性。
毋庸讳言,具有爱国、励志因素的影片,通常往往有“说教”嫌疑。可是,《绝杀慕尼黑》却引发观众想了解俄罗斯电影、了解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等诸多学习联想。那么这些联想的激发点是什么?是一个好故事——这就是《绝杀慕尼黑》的“绝杀”之技。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