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察 上海大步迈向电影之城
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现场。光明图片
与会者在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教育创新论坛”上拍照。光明图片
6月的上海,俨然一座光影之城。6月23日晚,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十大奖项揭晓。随着6月24日金爵奖获奖影片的展映,为期10天的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大幕。
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964部影片报名参展,展映影片511部,放映场次1745场,观众超46万人次,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中国首映片超过60%;全球15个A类电影节中,包括华沙、戛纳、开罗、塔林、莫斯科、东京等6个A类电影节的主席或高管参会,“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33个国家的38个成员电影节机构代表悉数到齐。313家国内外展商在电影节电影市场设展,新设“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电影人才培养”“电影投融资”三大主题馆,吸引两万多人次专业来宾洽谈合作……
强大吸引力的背后,是上海迈向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坚实步履,更是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自信身影。经历了26年不断积淀和创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下一站在哪里?生于上海、长于中国、面向全球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能够为中国电影工业做些什么?
聚焦亚洲,壮大电影新力量
今年5月,首部在中国内地上映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成为一匹“黑马”,收获3.7亿元票房,中国观众相对陌生的黎巴嫩电影由此走入大众视野。这部低成本制作的文艺片的成功,得益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溢出效应”,也足见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
就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何以为家》在“一带一路”电影周进行了戛纳电影节后的首次放映,与中国观众见面。
2018年,全球票房达411亿美元,较2017年上升1.2%。这一增长离不开中国票房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电影市场第二大票仓,其90亿美元的体量占据全球总票房的22%,9.06%的增幅更令中国仍然稳居全球票房增长最快国家。
而中国电影市场的“亿元俱乐部”里,有了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影片。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电影在中国受到礼遇,赢得观众的尊重和喜爱,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也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效应的电影合作引进新路子。
“现在很多导演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不满足于放场电影、开个发布会,而是希望深入影迷当中,直接倾听中国这个大市场中广大影迷对电影的喜好。他们非常重视我们这个市场,也很尊重中国人对电影价值的选择。”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胡劲军说。
在胡劲军看来,在亚洲,传统意义的电影大国和强国并不是很多,很多国家都还处于电影工业发展的初期,但是,不能说这些国家没有好的电影,没有好的电影人才。“在我们这几年为亚洲电影服务的过程中,我感觉亚洲电影憋着一股劲儿,在整个区域文明对话深入的当下,用电影来开展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交流,大家有这个自觉和自信。”
上海国际电影节很早就亮出“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定位。设立于2004年的“亚洲新人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在金爵奖以外的第二个竞赛单元,并在2015年全面升级。无论是选片、展映还是合作、交流,上海国际电影节历来十分关注亚洲影片的推荐介绍。本届电影节首次策划了5个亚洲国别电影展,分别是聚焦印尼、聚焦伊朗、聚焦泰国、印度风情和日本电影周,还将“亚洲新人奖”环节进行创新性扩展,形成了“SIFF·ASIA”框架系列,在展映和评奖之外,增设促进亚洲影人交流互动的亚洲电影沙龙。
经过数年打造,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展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系列,到今年也步入走深走实、提升品质的阶段。从2015年设立“丝绸之路”专题影展,到5个国家签订合作备忘录,最初的交流还停留在碎片化和意向化层面。但是,即使是小小的动作,也引起了更多国家电影人的积极反响。上海国际电影节看到了需求,发现了伸展空间,为此投入更大的精力,终于在2018年成立了由29个国家、33个成员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还创设了“一带一路”电影周。去年电影节结束后,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联盟平台,马上向各成员机构电影节推送中国新人新作,开启了“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到本届电影节首日,联盟已扩展到遍及五大洲的33个国家、38家成员机构,而更多国家的电影节纷纷表示,要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互鉴体系,正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构筑并深化,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格局,使得这一年轻的电影节稳居全球A类电影节前列,成为挺立在亚洲文化大地、正在焕发勃勃生机的一棵茂盛大树。
打造闭环,完善电影工业化体系
一部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收获超过46亿元人民币票房。对这部现象级影片的讨论,延续到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宏大的场景、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人们对于电影创制的深层次思考:我们的电影行业如何建立强大的工业化体系,为拍出更多精品奠定坚实基础,并以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工业化”成为讨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感慨:“我们摄制了《流浪地球》,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有多大差距。”《流浪地球》拍摄时,租了8个国际标准的大影棚,搭建地下城、冰原、行星发动机……光实景搭建就达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足球场,极尽所能苛求每一个技术工种合乎品质。
不是能拍电影,就有了工业体系,也不是诞生了票房上亿元的作品,就有了工业体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评人刘海波这样解释:“电影制作流程极其复杂,制片体系是否顺畅,需要各工种、环节高度配合,就像汽车的生产流水线一样。”而我们传统的电影制作往往分工含糊,一人身兼数职,谈不上标准和效率。
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无疑要有强大的电影工业支撑,需要精耕细作、查漏补缺,打造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完成全产业链闭环的布局。“探讨中国电影工业化,要从基础设施做起,影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布局是基础中的基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强调。
近两年来,上海一直努力成为电影后期制作的高地。本届电影节中,上海更亮出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牌”“科技芯”“世界窗”重磅举措,把实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布局,转化为助推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全力助推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建设。
最好的水下摄影棚,最有经验的后期调色,最受剧组青睐的后期音效……电影节期间,《上海科技影都总体概念规划》发布。根据规划蓝图,科技影都将拥有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60个摄影棚,其中三分之二为高科技摄影棚,并辅以配套办公、教育、实训等机构,打造行业领先的科技影视产业集聚中心和面向全球的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之窗。与之配套公布的《松江区关于促进上海科技影都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则以制度保障、政策倾斜,鼓励和扶持海内外影视企业落户和项目的实施。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努力,在电影产业服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本届电影节电影市场开馆当天,服务中外影视拍摄已积累丰富经验的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联合长三角苏、浙、皖各大影视拍摄基地,发出共同建立健全长三角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共同编制《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指南》、共同宣传长三角影视拍摄政策和拍摄服务环境、共同建立长三角影视拍摄数据库等四大倡议,将充分利用和整合丰厚资源,抱团向更多中外影视拍摄提供优质服务。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上海这两年在影视方面的大动作不断。2018年,19部“上海出品”影片在国内外各影节、影展获奖入围,“上海出品”占全国国产片票房27.4%,12部影片票房过亿。今天的上海更要沉下心来,完善电影工业链条、加快电影人才培养。在迈向电影强国的征途上,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上海,理应有所作为。
阶梯培育,营造电影节的“归属感”
好的电影节,一定是让电影人有归属感的。早在2005年还是电影新人的宁浩就以《绿草地》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肯定,此次作为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新奖评委会主席,宁浩说,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回家”的感觉。
以黑色、荒诞风格的类型片成名的宁浩近年来逐渐在内地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宁浩也一路发展着自己的影视公司,取名“坏猴子影业”,并在2016年发起“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旨在扶持电影人才,目前已签约14位青年导演,《绣春刀Ⅱ:修罗战场》《我不是药神》等皆从中受益。
扶持新人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要任务之一。从创办亚洲新人奖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把发掘年轻的电影新人,为电影产业输送合格新生力量当作办节职责。2007年,电影项目创投问世,从这一年起,这个单元与亚洲新人奖一起,扮演着“新人摇篮”的角色,13年来孵化、见证了65部影片进入制作,其中有多部影片还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等。
今年新辟的短视频“探索”单元,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俯低身姿,全力引导年轻人敲开电影大门的创新举措,短短一个月的征稿就收到2000多部作品。尽管短视频艺术含量与技术含量与电影相差甚远,但同样需要融入创意、同样需要发现故事的视角、同样要学会编辑制作技术。
新人以短视频创作展示的潜力和才华,敲开电影殿堂的大门,用短片作品参与金爵奖短片评选,以杰出的电影创制才华进入创投训练营,再以自己的创意在电影项目创投与产业对接,进一步形成长片作品后参与亚洲新人奖评选,最后向着金爵奖的顶峰攀登——以六级台阶完善电影节坚持多年打造的阶梯形新人培育体系。这个拾级而上、层次分明的新人培育系列,每一级都对应着不同成长状态的青年影人,在每一级台阶的攀越时,还给予更多的创作关怀和制作支持。一系列举措,只为让有才华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青年兴,则电影兴。青年人始终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观影主力军。今年电影节开票首日,再次出现购票狂潮。当天的购票者中,35岁以下的购票者占比达74%。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弗雷茂在上海的电影院中看到那么多年轻的面孔后惊叹:“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中国,却有那么多的年轻人进入影院,回去后我必须告诉我的同行,互联网不会使传统的观影方式消失,电影院依然是我们要坚守的阵地。”
要了解世界,电影是最好的入口。而电影和城市,始终是绝妙的结合体。电影是上海最鲜明的文化标识之一,光影之间,这座城市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光影梦想,正在这块热土上实现。上海,应当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之城。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