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足球资讯  欧冠

杨胜松:学生主动要求加课 他将思政课上出了“艺术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0日11时28分讯(蒲思静)“为什么杨老师的思政课每周只有两节?我们希望加课!”这是发生在重庆理工大学的真实一幕。几年前的课间,几名学生跑到学校教务处,提出了增加思政课的请求。这对学校而言,还属头一次。

学生口中的“杨老师”,是重庆理工大学的思政教师杨胜松。尽管已退休5年,但只要提起他,学生和同事都少不了赞美之词。他博学多才,对文、史、哲等多门学科颇有研究。同时,还通音律,好书法,喜琴瑟,偶尔还能高歌几曲。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正直、善良、热情、有知识、守法的“好人”,是他在思政教育上的不懈追求。他力图将思政课上出“艺术感”,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知识与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理工学子。

杨胜松挥墨书写 谭超然摄

杨胜松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谭超然摄

穿着牛仔裤的“老革命”

“铃声响起,进来一个‘老革命’。但定眼一看,他竟穿着一条牛仔裤。当他转身写出一手字,讲完一堂课,哇!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这是学生写给杨胜松的课堂评价。

许多学生喜爱他讲课,往往是从第一节课开始的。课上,杨胜松不会拿着课本讲绪论,而是“谈自己”。在他看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他这样描述自己:“上过山、下过乡,种过田、经过商,教过乡学,耍过笔杆……数经历有些心酸,看相貌难失愚顽。身为性情中人,难为五斗米折腰。生平最嗜书。书余,好涂鸦。喜琴瑟、通音律,偶有兴致能高歌。”

自我介绍的间隙,杨胜松还不忘普及一些“冷知识”。每每讲到这里,强大的知识储备,总能让学生打心眼里佩服。不少学生感叹:“这个‘老革命’不简单。”

杨胜松毕业于西南大学历史系,但他的知识面远不止于此。思政课上,他引经据典,畅评时事。围绕思政课本上的知识点和理论点,他能从历史讲到文学,从文学讲到哲学。上过他课的学生都说:“听杨老师上课,时间总过得太快。”

强大的知识储备,来自于博览群书。在杨胜松的书房,古今中外的书籍占满了书架。这些书是杨胜松的“宝贝”,半夜要是想看书,他不开灯也能拿到自己想要的那本。从四川到重庆,前后搬了四五次家,他一本也没舍得扔。

但杨胜松也很“舍得”。退休之际,他将自己一千余册书都捐给了学校。这其中,不乏他珍藏多年的“宝贝”。他说:“要让这些书去它们该去的地方。”课上,他也时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多读书。从他身上,学生能感受到读书是快乐的。

杨胜松在书房 谭超然摄

学生喜欢叫他“老爹”

如果说5年一个代沟,年届70的杨胜松与学生之间至少有10个。“但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学生说。课堂之外,杨胜松与学生关系融洽,有的学生甚至会亲切地叫他“老爹”。乐于接受新事物,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或许是杨胜松跨越代沟的两大“法宝”。

每天早晨,杨胜松会上网浏览最新资讯。时政、经济、文化、体育,甚至影视、音乐等讯息他都会逐一了解。看到有适合作为上课素材的地方,他便留心记下。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素材库”。给学生上课时,即使是同样的知识点,也能上出不一样的精彩。

课堂之外,杨胜松的兴趣爱好广泛,热衷参加学生活动。他前后自学了5种乐器,书法已达到专业水平,其作品流布甚广,甚至被作为礼品赠与国际友人。迄今,还在坚持书法教学,从事书法公益活动。

几十年的文化与艺术积淀,不仅融入了杨胜松的谈吐和面容里,也融进了他的思政课堂。每当与学生谈到文学、历史等话题,杨胜松的眼里总是泛着光,这代表着他的一种期待:希望有更多学子能在他的课堂上找到精神共鸣。

杨胜松的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对于学生而言,杨老师的人生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他用行动向他们诠释了一个道理:精神富足的人生是如此美好,精彩的世界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发现。

杨胜松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谭超然摄

对学生要“唤醒与分享”

经过杨胜松上课的教室,听到最多的是笑声和掌声。在他看来,如果一堂课没有笑声,那很大程度上是不成功的。“笑声从哪来?从教师与学生的共鸣里来。”如何才能产生共鸣呢?在面对全校教师的分享会上,他以“唤醒与分享”为题回答了这个问题。

“每个学生内心都是存在真、善、美的,但它需要被唤醒。但唤醒需要力量,力量从哪里来?我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杨胜松给自己定了个“规矩”,那就是在学生面前,不能存在知识盲点。

一日,杨胜松读到一首学生写的诗,题目叫《解放碑在指挥雄浑的交响》。诗中,“当巴松和吉他奏完了前奏”让他很疑惑,“吉他怎么会出现在交响乐中呢?”借着课间的机会,他打算和这位写诗的学生聊聊。

“你的诗写得很好,但有一处我觉得不妥。”面对老师指出的问题,这位在同学中颇有些名气的学生“诗人”有些不服。看出了学生的心思,杨胜松反问:“你知道巴松是什么吗?吉他可以作为交响乐中的乐器吗?”学生摇摇头。

于是,借着诗句,杨胜松向学生详细普及了有关交响乐的知识。听完老师的讲解,原本还想辩驳的学生顿时哑口无言,心服口服。“要想站稳课堂,强大的知识储备应该是基础。”杨胜松说。

在不少年轻教师看来,杨胜松对讲台有一种情怀,这种情怀能让他摆脱教师的职业倦怠。“他从来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进教室,从他站上讲台上的那一刻起,他向学生展示的永远是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

对此,杨胜松回答:“说情怀太高大上了,不如说是我本身乐在其中。教书几十年,当我每天见到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每天都看到他们青春活力的身影,我仿佛也变年轻了,这难道不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吗?”

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提起“杨老师”,就等于勾起了求学路上的美好回忆。对于不少青年教师而言,提起“杨老师”则意味着榜样力量的指引。课堂内,“好老师”与青春学子相遇,指引梦想的灯塔被点亮。课堂外,新一代青春“引路人”手握接力棒,有关“分享与唤醒”的“奔跑”一直在继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