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还有4个隐形之敌
心脏还有4个隐形之敌
如果把身体比作汽车,那心脏就是人体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为全身提供着动力。不过,日常生活中,我们一些不经意的行为,甚至环境的些许变化,都可能影响这台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被心脏病夺去生命,每22秒就有一人因此丧失工作能力。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5月21日,《欧洲心脏杂志》刊文总结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心脏威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流行病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学礼说,以往人们关注心脏疾病,常常聚焦于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等这些导致心脏病的元凶,欧洲的这项研究却提醒人们,除了这些重点元凶,还应关注平时那些易被忽视的心脏之敌。
隐形敌
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
欧洲这项纳入21个国家超过11.6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每天总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和大于8小时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有所增高;每天6~8小时的睡眠时间,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风险最低。哈佛医学院睡眠医学教授雷德林解释:“睡眠不足会导致血液中应激激素和炎性物质含量提高,即使一个夜晚睡眠不足也会扰乱你的健康系统。”如果睡眠不足的时间持续5天,人的心脏功能就会减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血压会在夜间升高的老人,睡眠不足的危险更大。
过度睡眠同样影响心脏健康。研究发现,与每晚7小时睡眠相比,每晚9小时睡眠者的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管壁上有更多的钙化斑块。我国南方医科大学曾在2018年回顾分析了国内相关文献,结果也显示,睡眠障碍、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均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专家对策:每天最佳睡眠时间为6~8小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医学科物理治疗师唐银波说,如果睡眠出现长期问题,首先建议去医院的睡眠科或其他相关科室接受专业的诊治,查明原因,必要时有针对地用药。经常失眠者,也可以尝试一些助睡的方法,例如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保持卧室安静、清爽、舒适、光照暗。如果是因为压力大、轻度抑郁、焦虑等心理和精神问题导致的失眠,应当积极调整情绪。
隐形敌
气温过低或过高
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心脏,相比较,低温的影响更大。我国曾在2004~2008年针对北京地区人群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冬季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夏季。美国的一项针对12个城市心脑血管死亡情况的研究也表明,低温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可以持续数日,而高温的影响则仅限于1~2天。
专家表示,低温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加大心脏负担。此时,心肌容易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心梗。此外,寒冷状态下,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度的增加,也容易导致血管中血栓和斑块的形成,这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
高温环境对心脏也不好,高温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中携带的氧气量会有所减少,心脏负荷加重,产生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加上人体大量排汗,血液浓缩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产生血栓、栓塞、动脉硬化斑块,最终可能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对高温更加敏感。
专家对策:要知冷知热,切勿逞强,尤其是在有低温或高温预警的天气里,要避免长时间待在户外。杨学礼提醒,老人更应注意气温对身体的影响,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人,因为他们大多数动脉硬化严重或已患有高血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候下,城市人群适宜的温度也不同。北京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地最适宜温度为12摄氏度,适宜范围为0~20摄氏度。
隐形敌 慢性疼痛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身体的一种报警机制。医学上将分娩、手术、外伤甚至牙痛等短时期内可以缓解的痛感称为“急性疼痛”,与之相对的是慢性疼痛。一般认为,疼痛持续超过4周,就属于慢性疼痛。比起急性疼痛来,慢性疼痛更为可怕,它不仅折磨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地伤害着心脏。
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人群有过慢性疼痛的情况。慢性疼痛常常会导致周期性的焦虑、压抑、食欲差、极度疲乏和失眠。导致慢性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关节炎病、腰背痛、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痛风等,为了缓解不适,人们常选择一些止痛药,比如非甾(zāi)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等),甚至阿片类药物。美国心脏病协会专家小组曾警告说,长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慢性疼痛会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而2010年12月发布在《内科学文献》上的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对患者的心脏病风险要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尤其是吸烟者和肥胖者,服用止痛药对心脏的伤害更大。
专家对策:唐银波说,如果能找到病因,要尽快对因治疗,彻底解决疼痛。如果不行,去医院的疼痛科、康复科或其他相关科室接受专业的用药建议,切勿滥用非处方类的止痛药;必要的时候,可以接受外科干预治疗。精准、微创是疼痛科治疗的核心理念,也是很适合老人的方法。常见的疼痛往往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在疼痛微创治疗的同时需改善生活习惯,并配合各种运动和肌肉拉伸,这样才能有效、持久地解决慢性疼痛问题。
隐形敌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首先“攻击”的是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则是它的第二目标。国外曾有研究显示,空气污染越严重,颈动脉内膜加厚的程度就越显著,后者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原因。欧洲的研究数据也显示,空气污染每年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欧洲79万人死亡,其中48%~80%是心血管死亡。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影响十分复杂,可能是吸入的污染空气导致肺部炎症,肺部炎症又导致了心脏病的发生。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其中骑车者的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
与此同时,空气污染还会导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011年~2017年,我国武汉市做过一项超过55.6万名婴儿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孕妇在孕早期(第2~8周)暴露在PM10和PM2.5环境中,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此外,空气污染中的SO2、NO2、O3等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专家对策:杨学礼建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不要选择骑车出行,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老年人最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孕妇在空气质量不佳的天气出门,最好戴口罩;每天开窗通风15分钟就能降低室内的空气污染水平,特别是刚使用过强效洗涤用品、油漆粉刷或烹饪完毕,更要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有条件的家庭,建议使用质量较好的空气净化器。
据生命时报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