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不能“游而不学”(墙内看花)
这几年,每到暑假就有大批学生在各地博物馆集结,成群结队占据展厅——他们就是博物馆里的研学大军。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拉开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大幕,博物馆因其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成为各类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博物馆研学市场不断走热,火爆同时带来很多乱象,“游而不学”“收费无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多次被媒体提起。
“游而不学”是很多博物馆研学团存在的问题。“故宫的课程又没抢到”“上海博物馆的团还有吗”“下一期国博团什么时候开”,这样的问题一到暑假就成为家长群里的热门话题。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场地、人力和课程设计的限制,很多博物馆优质研学课程稀缺,暑假很难满足各方需求,所以很多研学机构打着研学的招牌,却只是在原有的旅游线路中加上了一家免费讲解参观的博物馆,属于“只游不学”。
博物馆研学常常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研学团没有事先与博物馆预约,就带领大量观众涌入展厅,不仅影响自家团员的学习质量,还影响了其他观众的参观质量。更有甚者,很多研学团采取“投机”的方式,直接预约博物馆免费讲解员带领讲解,并没有针对中小学受众制定专门的参观路线和特殊的学习导览,孩子们都是被动地接受,动手实践的内容也很少。
由于缺乏监管,博物馆研学市场目前比较混乱。有的研学机构私自带团到博物馆进行研学讲解,学习内容没有经过博物馆校对审核,出现偏差甚至误导。此外,目前有关部门对研学团没有评估标准,对收费缺乏监管,很多机构利用博物馆的免费资源进行收费经营也是不合理的。
还有安全问题。近日,国内某大型研学教育机构发生40多名学生在研学途中食物中毒事件,敲响了安全警钟。博物馆研学安全需要学校、博物馆、研学机构三方把控,责任如何划分需要提前考虑。
在政策推动、观众需要、市场驱使三方作用下,博物馆研学正蓬勃生长。但博物馆研学的良性发展需要博物馆、社会力量和学校以及政府部门来联合推进,把握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的原则。从博物馆这方面来说,要主动与学校、社会机构合作,开发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有针对性的研学课程,增加馆际合作和室内、室外场地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推动研学发展。更重要的是尽快建立监管和评价机制,对课程质量、费用、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督考核,推进博物馆研学良性积极发展。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