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与目的地

1.jpg

  宫蒲光(前排右二)一行前往呼和浩特市调研民政、慈善工作。图为调研组与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徐睿霞(左一)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在市民政福利园区社会福利院考察调研。

  8月12日至1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边志伟一行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就慈善与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考察调研。自治区民政厅党组成员高建华、自治区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波特奇一同调研。

  民政慈善呈稳步递进

  调研组听取了高建华、波特奇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及慈善工作的情况介绍。目前,自治区民政部门正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生民政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守住“三条底线”的原则要求。近年来,自治区民政厅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在自治区本级和全区103个旗县区、778个乡镇(苏木)全部建立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截至2018年,全区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9.7万人、农村牧区低保对象120.8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647元和462元;保障城市特困人员1.16万人,供养标准达到月人均1075元;保障农村牧区特困人员8.15万人,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8446元。不断加强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16.9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被纳入低保范围。

  自治区养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服务水平与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3253所,床位总数达到25.2万张。近年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购买养老服务资金1.07亿元,“互联网+养老服务”实现基本覆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自治区社会组织总数已达到16032家,基本实现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双覆盖”。自2014年起,连续5年实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累计投入资金7400万元,600余家社会组织成为承接主体,直接受益群众达17万人次,间接受益群众近20万人次。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10年来,自治区各级慈善总会募集慈善款物价值达14.22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慈善总会募集款物价值11.03亿元。开展规模型慈善救助项目及活动70余项,涉及扶贫、救灾、安老、助孤、扶残、助医、支教、助学、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先后与中华慈善总会等机构合作实施了慈善药品援助项目及“微笑列车”“慈善阳光医疗救助工程”“健行天下——股骨头坏死援助中心”等项目,以及“中国移动爱‘心’行动——贫困先心病儿童救助”“全区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内蒙古重特大疾病慈善医疗救助”等项目。此外,在扶贫、救灾、助学支教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民生事业从孩子开始

2.jpg

  图为宫蒲光(中)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向“模拟家庭”的“妈妈”们详细了解儿童身心成长情况

  调研组此次实地考察的首站是呼和浩特市民政福利园区。该园区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根据改善民生“63条意见”所确定的重点项目,也是呼市民政局“1223工程”的重中之重。园区地处呼市赛罕区金桥开发区以南,总规划面积为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设置床位3053张,工程总投资4.77亿元。目前,民政福利园区已基本建设完成,其中包括市儿童福利院、市社会福利院、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管理站)、市特殊教育学校、市精神康复医院(复退军人精神康复中心)、市示范老年公寓和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民生事业综合体之一。

  调研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徐睿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挨计分别向调研组介绍了民政福利园区的创建及运营情况。

  调研组一行首先走进市儿童福利院。这是目前呼市地区唯一一所集养护、治疗、教育、康复、安置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为民政部批准的首批民政范围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全国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全国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等。福利院办公楼及现代化儿童宿舍、教室、厨房、餐厅、游艺活动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呼市民政局副调研员、儿童福利院院长武文俊向调研组一一介绍了院内婴幼儿生活环境、早教区域、儿童康复区、特教启智区、儿童生活区及医务区等情况。

  调研组一行走进福利院“模拟家庭”,关切询问孩子的日常生活及“模拟家庭”的运行情况,仔细翻阅孩子们的成长记录、家庭相册。在“模拟家庭”,每一个护理员都是4个孩子的“妈妈”。每天她们都要帮助孩子穿衣洗漱,一一照顾他们吃过早餐,将大一些的孩子送去上学,之后在家带着小一点的孩子玩耍,边做游戏边教孩子说话。“模拟家庭”有着和普通民居同样的布置,每个“家庭”的墙上都挂着一张父母和4个孩子的“全家福”。客厅、餐厅、卧室、卫生间……每一个细节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目前,这样的“妈妈”在儿童福利院共有8位,每天她们都要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对这些特殊孩子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比自家孩子还要精心”。

  谈到组建“模拟家庭”的初衷,武文俊介绍说,“模拟家庭”最初是为中重度残疾以及没有机会被其他家庭收养的孩子们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建立起母婴依恋。后来发现,一些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孩子,比如唐氏综合征的孩子,经过“模拟家庭”的养育,最终也被一些社会家庭收养。足以证明这种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于是儿童福利院便开始大力发展“模拟家庭”养育模式。尽管照顾孩子很累,但感情的积累使得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妈妈”和孩子们变得情同一家,胜似亲人。一位“妈妈”对调研组成员说:“每当听到孩子们一声声叫我‘妈妈’,真是心里最幸福的时候。”

  当问到孩子们被领养的情况,武文俊介绍说,这些孩子如果智力正常,基本上都会被人领养。每当一些孩子被领养后,我们就会再接收一些。宫蒲光问起是否有境外家庭领养孩子,武文俊回答说,目前共有17个国家的家庭领养孩子。我们有严格的考察登记与定期追踪制度,确保孩子们的权益。现在,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生活得很幸福。

  调研组一行走进儿童展览室,看到了这些特殊孩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武文俊介绍说,福利院很尊重孩子的受教育权,用手用脑是孩子们每天必须的课程。福利院采取的是特教与幼教相结合,以特教为主,以孩子们活动为主的方式。学生平时做手工的材料都是福利院自己购买或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做手工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动手动脑能力,使一些病儿可以得到康复。宫蒲光对福利院细致、科学、用心的教育方法表示赞赏,并建议福利院与社区慈善工作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及时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在多媒体教室,工作人员向调研组介绍了儿童福利院自行编写出版的公益书籍《家的故事——大爱暖童心 感恩永相伴》和《特需儿童韵律操》。武文俊说,这套“特需儿童韵律操”是福利院老师整整研究3年的成果,韵律操从头到脚8个动作,涉及儿童身体康复的每一部分。这套韵律操还参加了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调研组成员与孩子们亲切互动,相互问候。孩子们还为调研组表演了舞蹈《蓝精灵》。

  在特教班教室,调研组观摩了教师的授课。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需要无比的耐心以及无限的重复。简单的一个动作、一个发音,对于正常孩子轻而易举,而对于这些特殊孩子却要重复几十遍以至上百遍。主讲老师说:“这份工作确实很辛苦,但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张开的双手与笑脸,就觉得自己再苦也是值得的。这里的孩子都特别纯真,他们为我打开了通向美好世界的另一扇门。”

  武文俊感慨道,有了国家的关怀、政府的支持,福利院的教师及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好。现在每个孩子都有生活老师、课业老师与活动老师,有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2010年以来,福利院不断创新养育及教育模式,归纳形成了“5+5”精细化养育模式和“三维立体”管理模型。其中“5+5”精细化养育模式为“5种养育类别”,分别是单元式、模拟家庭、公寓式、小家庭、医护结合养育;“5星儿童分类”即按照年龄、身体残疾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把儿童划分为1至5星,从儿童入院到离院都会进行全程评估,动态调整到合适的养育区内,使“医养康教”实现一体化发展。武文俊说:“下一步,我们将在孩子们全面能力的提高上加大力度,丰富手段,利用专业方法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地养护我们的孩子。”

  临别时,调研组感谢武文俊院长、各位教师与护理员们所付出的辛勤与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体现细心、耐心与爱心,通过大家温暖的双手,将全社会的关切传递给孩子们。大家表示“一定会把孩子们照顾好,请所有人放心。”

  多重保障助社会文明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呼和浩特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管理站)。救助站站长周晓芬介绍说,救助保护中心主要承担市区范围内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人的临时救助、救治、管理、教育、护送和安置,兼负省级中转救助护送工作,同时为本市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及儿童提供临时应急避救服务。救助保护中心年救助量达1000人次,已连续10年圆满完成“暖冬救助专项行动”。

  调研组一行走进房间,见到一个衣着整洁的小姑娘。周晓芬站长介绍说,她是家暴的受害者,一直以来都生活在阴影里。被救助站收留后,这里就成了她的新家,得到了救助人员的细心照料。床上是刚刚消毒的被褥床单,救助站工作人员还为她带来了玩具。为了消除孩子的孤独感与恐惧感,救助站还特意安排一位年龄稍大的女孩儿与她同住,如今已经成为很好的伙伴。

  “自愿求助、无偿救助是我们的政策,但有时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并不情愿接收救助。许多人习惯了在街头乞讨,有的甚至将乞讨当成生意。这也是我们工作的苦恼之一。”周晓芬说,“对于一些流浪人员,我们会和公安部门配合将他们护送回家。昨天我们还开车送一人回了辽宁。”

  宫蒲光说,救助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敏感,同时需要默默奉献的工作。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方显价值。他希望救助保护中心不断加强救助体系与制度建设,提升救助管理水平,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形成触角可及城市各个角落的救助系统。在救助工作中积极引入网络力量及社工手段,在救助技术与路径上有所突破,真正实现应救尽救的工作目标。

  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进呼市特殊教育学校、社会福利院、精神康复医院、示范性老年公寓、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和敬老院等单位。在呼市敬老院,调研组看望了居住在这里的于顺老人以及贾春阳、张素琴夫妇。于顺老人长期在国安系统工作,今年已是80多岁高龄。贾春阳之前在锡盟碱矿局工作,现在都在敬老院里安度晚年。边志伟秘书长感谢他们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作出的贡献,祝他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8月14日,调研组一行马不停蹄前往包头市调研民政、慈善工作。调研组对股骨头坏死救助项目、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项目、养老服务项目及民政福利园区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调研股骨头坏死救助项目及脑瘫患儿康复项目中,调研组就医疗救助范围、经费来源、救治效果、社会效果等切实关乎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包头市副市长武二斌及陪同的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包头市民政及慈善工作开展情况并对调研组的询问一一进行了解释汇报。调研组还与正在治疗的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

  在调研惠德老年公寓、民政福利园区时,调研组对包头市民政工作、特别是福利园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包头市民政局继续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好现有资源,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自治区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波特奇、包头市民政局局长云港、包头市民政局调研员王丽萍等陪同调研。

  《慈善公益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包头市自1997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救助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增长了近20倍,达到每人每月710元。农村牧区低保标准增长约17倍,达到每人每年6040元,城镇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600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000元,累计救助各类困难群众36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约18亿元。近年来,包头市着力打造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民政综合性福利园区,塑造西部地区养老服务样板,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场所410个,设置床位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6张,入住率近74%。同时,依托“12349”为老服务平台,开展了门类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完善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普通型、护理型、标准型和医养结合型等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格局。此外,在社会组织管理、推行惠民殡葬政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双拥共建等方面均有稳步提升。

  包头慈善事业发展势头强劲,通过搭建“慈善救助”、“志愿服务”两个平台,推动“募捐方式”、“慈善项目”两个创新,拓宽募捐渠道、实施精准帮扶。5年来,全市累计支出慈善款物价值达2.72亿元,惠及48万多人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良好口碑。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组对包头市民政工作及慈善项目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宫蒲光表示中华慈善总会将会继续与包头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加强合作,全力支持包头市优秀慈善项目做大做强,做成品牌。

3.jpg

  调研组一行在包头市调研民政、慈善工作,并在市民政福利园区实地考察。图为包头市民政局局长云港(左二)介绍项目规划情况。

  宫蒲光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这次调研,切实感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政与慈善工作所展现的积极成果与崭新局面。尤其是呼和浩特与包头市民政福利园区,在建设规模与发展预期上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值得各地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学习参考的样板。他希望呼和浩特与包头市民政部门及慈善总会能够再接再厉,始终坚持以民生需求作为整体工作的出发点与目的地,充分运用现有资源,积极发挥首创精神,将社会福利、民生保障和慈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