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态治水打出“组合拳”
成都熊猫绿道欢乐谷 孙琳/摄
成都市的母亲河锦江,自古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著称。目前,锦江正迎来她的“第三次转型”。漫步在华灯初上的成都街头,水润天府的美景目不暇接,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初步显现。“以前这里是臭水沟,现在治理好了,我们每天都想来走一走。”附近的居民感慨。几公里之外,大安东路桥段河道,河边墙壁上形象各异的川剧脸谱、火锅等特色文化元素装饰一新,市民游客纷纷点赞,“一步一景,很安逸。”每当夜幕降临,“夜游锦江”时常刷爆成都市民朋友圈——乘坐乌篷船从东门码头轻舟起航,可以观赏到锦江两岸以江堤为画幕、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用光影勾勒出的动人的锦官城。坐着画舫,听着古乐,顺江而下欣赏沿岸美仑美奂的光影秀,在碧水荡漾中品味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生活美学。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治水十条”,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确保长治久安。
“三水共治”,全力打好修复攻坚战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都江堰泽被兆民,两江环抱千年立城,水文化深刻影响着成都的城市格局和城市精神。以锦江水生态治理为例,2017年年底以来,成都市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思路,以“治水、筑景、添绿、畅行、成势”为途径,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全面启动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控源截污补水同向发力,完成锦江水生态治理第一阶段治理任务,基本完成两江环抱区市政管网排查检测;持续推进堤防整治、闸坝改造、生态修复、景观提升、视频监控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有序实行市政管网移交管护制度,建设智慧排水系统;切实履行河长制,加强巡河与暗访巡查,严格实施情况通报。2019年1月~10月,锦江水质总体为优,42个监测断面中,Ⅰ类~Ⅲ类水质39个,占比92.9%,Ⅳ类~Ⅴ类水质3个,占比7.1%,与去年同期相比,锦江流域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4.3个百分点,Ⅳ类~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7.2个百分点。
从历史上的“护城河”,到20世纪府南河综合整治之后的“景观河”,如今,通过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做好生态价值转化文章,锦江正变身为新时代成都的“生态河”,焕发着勃勃新生机。
截至目前,全市共截污治理排水口1122个,清淤337.27万立方米,加强城市建成区43段已治理黑臭水体的巡查巡检,努力实现“长制久清”。以国考江安河二江寺断面为重点,推进重污染河流综合治理,通过外源截污、内源清淤、系统修复等综合措施,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截至目前,二江寺断面未出现劣Ⅴ类情况,水质改善到Ⅲ类。
多维齐治,打通成都水环境治理“脉络”
水环境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基于此,成都市结合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新改扩建工程,同步实施排水管网建设。截至目前,新建污水管网652公里,改造老旧、合流制污水管网485公里;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279个,完成总投资约87.4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万吨/日,城市、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3%、88.5%、72%;全市日处理规模1000吨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28座、已开工47座、进入前期工作3座,已关停3座、拟关停17座。
“看了这期节目,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政府要大搞厕所革命了”,新都区军屯镇的王先生在观看《小厕所、大民生》后不禁发出感慨。今年4月是第三十一个爱国卫生月,主题为“共推厕所革命,共促卫生健康”。期间,成都市农村改厕健康教育启动仪式在新都区军屯镇举办。
乡村环境好不好、美不美,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成都市以农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三大革命及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按照“高标准、全覆盖”思路,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完工户厕改造33.6万户,占年度总任务数的98.55%。在农村面源治理方面,全市20户以上农村的农民集中区共涉及70万户,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18处、覆盖35.78万户,20户以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51%。以粮油、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为重点,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资、控害专项行动。养殖业转型升级,2017年以来,全市共关闭或搬迁养殖场(户)4794家,2018年下半年,对全市“禁养区划定方案”进行了修订,对新划入禁养区的1567家养殖场(户)进行了关闭。
要想污水“零直排”,管好企业是关键。一方面,成都市深入推进工业企业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违法排污、无证无照、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攻坚行动。截至目前,抽查“散乱污”工业企业1100余户,收缴罚款180.84万元,未发现新增“散乱污”企业。另一方面,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水目标管理,组织五大高耗水行业企业创建“节水型”企业,开展“十三五”百户企业节水考核。全市2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实现园区污水处理全覆盖。
协同治理,“小水滴”迸发大智慧
“小水滴,小水滴,听金色麦浪里微风在歌唱,像千家万户梦想那样闪亮,我们手牵着手彼此珍惜,直到永久。”在今年节水宣传周活动现场,30名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一起唱响了这首歌。据了解,这是今年成都市节水办特别创作的公益歌曲《你好 小水滴》,表达着孩子们对节约用水、绿色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要实现孩子们的愿望,需要从上到下系统设计、协同治理。成都市以天府绿道建设为抓手,不断构建系统化、网络化城市海绵系统,编制市辖区内控制断面流量保障实施方案,统筹调配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基本生态用水。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加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助力度。在重点流域组织增殖放流,建立成都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地。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建设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水污染防治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对标治理,保护饮用水水源
“你已进入水源保护区”“保护饮用水水源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笔者进入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云桥村,村道两旁蓝色的温馨提示牌不断闪现,提示着已经进入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核心区。
近年来,为防止“病从口入”,成都市加大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积极开展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依法划定和撤销保护区,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改。同时,组织相关区(市)县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进行专项排查,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除此之外,成都市按照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要求,针对成都市部分流域存在未达标水体,制定了限期达标实施方案,坚持挂图作战,建立了“一本账、挂牌办、回头看、周调度、月通报、年考核”六项制度,确保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涉水问题整改到位。
从锦江望出,沙河、毗河、江安河、金马河、清水河……成都境内,水流交错、河川纵横。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成都重拳治水行动驰而不息,“打赢碧水保卫战”成效不断显现。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水质总体稳定趋好,全国338个重点城市中,成都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排第十六名。
成都,正以贯通城市南北48公里流淌画卷的锦江为脉,打出生态治水的“组合拳”,努力让蓉城碧水成为公园城市的永久风景和大美意象。
李赛赛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