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奏响绿色节水交响曲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农民在农田劳作。
沈冬兵/人民图片
江苏省海安市农民在收割小麦。
翟慧勇/人民图片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农民创业园的工作人员在栽插单季水稻。
左学长/人民图片
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农业又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62%,农业节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出台的《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2020年前,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2000万亩。到2022年,创建150个节水型灌区和100个节水农业示范区。目前,各地都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灌溉智能化
农田灌溉用水量大,据统计,2017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4,与发达国家0.7至0.8的系数差距很大。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福祥指出,当前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在水资源管理上,农业用水要绿水优先、蓝水高效,即优先和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高效和节约利用灌溉水。
“开始!”随着技术人员在智能手机上按下启动按钮,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的“2019年全国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班”上,只见一片300亩冬小麦地里,数排半人高的水管快速伸出地表,喷洒出晶莹的水珠,灌溉结束后又快速缩回地下。这种地埋伸缩式喷灌设备平时置于地下40厘米深处,不影响农机作业,在灌溉时伸出地表,结合水肥一体化实现高效利用。
“智能化地埋伸缩式喷灌和卷盘式桁架淋灌水肥一体化设施都是今春采购安装的,属于国家财政示范项目,刚才浇的是小麦灌浆水。”南皮县鲍官屯镇张旗屯村粮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宫经涛告诉笔者。通过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示范区1480亩小麦节水20%—30%,节肥10%,省工近1500个,每亩节本100—150元。
“浇水和施肥全能用手机APP操控,我现在觉得应用面积还是小了,明年还要再扩大。”
自主研发生产地埋伸缩式喷灌设备的是浙江宁波中灌润茵节水灌溉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不仅采用滴灌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利用臭氧喷雾消毒,做到杀菌不伤作物。
集雨采用软体窖
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冬小麦主产区往往在春耕季节降水偏少,墒情不足。面对这种情况,节水农业新技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抗旱还得靠保水剂。”河北省衡水市志清合作社理事长高志清说,“往年小麦至少要浇两次水,今年只浇一次,这会儿长势比往年还好。”
小麦全程节水是指通过科学施用保水剂,以土壤保水、测墒节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核心,综合集成节水品种、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精良播种、播后镇压、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张赓告诉笔者,具有一定吸水存水能力的保水剂好似海绵,能在降雨或灌溉时将多余的水锁住。
华北是小麦主产区,又是地下水严重超采漏斗区。全国农技中心近年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组织开展小麦全程节水试验示范,通过集成保水节水核心技术和配套措施,在小麦生育期内少灌1~2次水,实现每亩节水60~120立方米。
“设施膜面集雨+新型软体集雨窖+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是全国农技中心在地下水超采区探索集成的节水压采新模式之一。相较于传统水泥、砖混建成的集雨窖,新型软体集雨窖成本大大降低,不易开裂渗漏,耐酸碱盐腐蚀,无需硬化土地,安装简单,更为环保。利用设施大棚之间空地,挖土方建一个蓄水量180立方米的集雨窖,全年循环集雨250~300多立方米。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农业园区示范表明,软体集雨窖耦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满足一栋大棚一年两季蔬菜所需用水的2/3。
地处渤海之滨的中捷产业园区,2018年投资15万元建设4个200立方米的软体集雨窖,为8个1亩大棚火龙果、桃树水肥一体化种植补水,年补水占总用水量八成以上。
水肥一体化
2009年开始大力推广的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现在已经被农民广泛接受,为农业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
徐光顺是天津市福顺达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7年,他参与市级新型经营主体示范项目,在500亩玉米大田上应用膜下滴灌技术,当年节水50%、减肥20%、省工16%,每亩增收261元。2018年,他自掏腰包为1900亩玉米、1000亩大豆补充田间毛管,大豆亩产由350斤提高至440斤。2019年,他追加850亩春小麦,成为天津春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第一人。
“5年前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大田作物用得极少。”天津市土肥站节水科郑育锁说:“但是,只要见到了实际效果,农民同样会自发应用于大田作物,而国家倡导的农业节水减肥行动就能提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02日 第 08 版)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