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继2013亚冠捧杯后,时隔2年,恒大重返亚冠决赛,捍卫着东亚俱乐部的足球荣耀。

  暴扣、火锅、空接、妙传、抢断,NBA五佳球视频奉献篮球场上无与伦比的精彩表演。

  体育科学学院的体育学科是我全国“九五” 、“十五”规划期间唯一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体育学科,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涵盖体育学的四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拥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训、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和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目前,学院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运动训练3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

  体育教育(师范)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专业基础和科学素养,具有现代教育、创新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德育体全面发展,多能一专的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开设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课程,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1门省级优秀重点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优秀课程。

  社会体育(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现代体育意识,掌握较全面的社会体育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工作能力的社会体育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开设社会体育学、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营销学、体育休闲娱乐导论、高尔夫、体育舞蹈、健美操、网球等课程。

  运动训练(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水平和较强的运动训练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该专业设置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等专项,开设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运动训练专业实行单独考试招生。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成立于1999年12月,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9月的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这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体育系之一。1963年合并到广州体育学院,1968年合并回华南师范学院(当时为广东师范学院)。1975年广州体育学院复办,华师大体育系再次合并。1982年华师大体育系再次复办。

  体育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2名,专职教师96名,其、副教授58名、博士生导师17名、硕士生导师23名。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到60%以上。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1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1名,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顾问1人。

  学院共有三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共919人。学科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教师硕士学位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进站博士后共7人,在校博士生28人,在校硕士生211人。

  学科于1986年7月获得体育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12月获得运动生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5月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7月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于1997年进入国家“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行列,并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再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内唯一一个连续三期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体育学科。经过10多年的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式的发展。2000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批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和2005年获得高校体育硕士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国内研究生培养规格最齐全的院校之一。

  2006年体育学获批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2007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学科现有四个研究和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2003;2006);“民族体质与健康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2008);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训(2001)和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2000)

  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广东省名牌专业(2003);“运动生理学”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004)、广东省精品课程(2003)和广东省优秀重点课程(1999);“健美操”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008)和广东省精品课程(2006)。

  近五年来,体育学科共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SCI/E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获得多项重要的科研励。邓树勋教授主持的“人体生理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二等和广东省优秀教学一等(2001);杨文轩教授主持的“体育原理课程的理论与探索“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二等和广东省优秀教学一等(2005)。此外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

  近五年来,学科主编各类教材50余册,是国内同类院校主编教材最多的院校,包括教育部“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运动生理学》(国家百门精品教材A类),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健美操》和《体育史》,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材《体育原理》以及《体育社会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美学》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列教材。

  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良好团队的教学科研队伍,队伍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17名(包括外聘4名),硕士生导师37名(包括外聘3名)。

  体育学科具有非常优越的研究条件。在“十五”、“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中,学科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实验和研究条件,使学科的科研条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研究条件居全国同类学科先进行列。现有的仪器设备总值近2000万,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100余台(件)。建立了设备完善的5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11个专业实验室(心血管功能,运动免疫,运动生化,激光运动医学,生物学,体育健康,呼吸代谢,组织化学,运动康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5个科研辅助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动物实验室,特殊实验室,样品保存室,水处理与消毒室),实验室建筑总面积近5000㎡。

  由杨文轩教授担任主编的《体育学刊》是国家级体育学术刊物、全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cssci收录期刊。近年分别被美国,俄罗斯,等文献数据库列为刊源。

  学校有支撑本学科的丰富的图书资料,图书馆总面积8.7万多平方米,共有藏书236万册,电子资源41万册(各种类型数据库57个;中文电子图书和中外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阅览席位5500多个。图书馆建有体育分馆,面积2600㎡, 中外文藏书33万册,中文期刊386种,外文期刊88种。

  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为早日实现“把我院建设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内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院、系中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的体育科学学院”这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