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县城”脱贫记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8日电 题:“云端上的县城”脱贫记
新华社
乌斯塔木·努尔军活了60多岁,就没怎么哭过,直到第一次见到自来水从家里的水龙头里喷涌而出,他哭了。
“我们好多老乡甚至没见过一次自来水,就死了。”坐在自家整齐干净的新房子里,他又红了眼眶。
施工人员对热斯喀木村幼儿园进行地面硬化(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乌斯塔木是塔吉克族人,家住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热斯喀木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总人口数为51069人,其中,80%生活在塔县。
塔县还有什么特别之处?放大地图可以看到,它所在之处,正是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一众雄山打了个“死结”之处。县境内南有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有海拔7546米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平均海拔4000多米,人称“云端上的县城”。
氧气稀薄、交通孱弱、山大沟深……塔县人民,世代困于这沟壑碎峰之间,戍守着中国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三国边境。
这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热斯喀木村新貌(7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塔县共有45个行政村,44个是贫困村,32个是深度贫困村。截至2018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74户16505人,其中,已脱贫3181户12823人,未脱贫893户3682人,贫困发生率达12.34%。
条件如此恶劣,贫困程度如此深重,塔县脱贫,似乎遥遥无期,但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却给出坚定的解答!
2014年到2018年,27个村完成脱贫。今年,塔县计划完成17个村脱贫,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摘去贫困县的帽子。
山大沟深,怎么脱贫?先搬家!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热斯喀木村村民在灌溉(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乌斯塔木所在的热斯喀木村,是县里面积最大的村子,8400平方公里的地盘占县域面积将近三分之一。零零散散的村民,却分布在12条大沟中,人数最少的一条沟中只有一户人家。
33岁的塔夏·买买热依木是热斯喀木村支书。他清楚地记得,从前很多人家里,财产就是一口锅、几个不同样式的碗和几床被子。
热斯喀木村毗邻中巴边境,有193公里边境线。为了确保边境安全,保障守边人员安心戍边,2017年,政府经过充分研究,决定将分散在12个沟中的161户746人易地搬迁,其中,141户迁至边境新村,20户迁入县城新居。
搬家,可没那么容易。
达布达尔乡乡长高波(左二)、热斯喀木村党支部书记塔夏·买买热依木(左一)在村民家中走访(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尽管家中困顿,乌斯塔木得知搬迁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拒绝。塔夏几次劝说,他依旧“岿然不动”。
“好吧,不搬就不搬,我们去看看新村总可以吧。”塔夏说。
翻过山路迢迢,乌斯塔木第一次远远看到,一排整齐的红顶房屋排列在一大片空地上。
“那样的房子,我是一辈子都盖不起来的。”死活不肯搬的乌斯塔木,同意了。
2018年开春,在当地干部帮助下,乌斯塔木带上老母亲,牵着骆驼,花了两天时间,走到新家,开始新生活。
达布达尔乡乡长高波告诉记者,2017年,政府整合各项资金,选择了一处距离边境线42.5公里的8000亩空地,建设了141套富民安居房,每套80平方米,并配有100平方米的棚圈。同时开垦了1000亩耕地,并在安居房附近种植了28000余棵树。
施工人员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热斯喀木村架设入户电线(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走进新村,记者看到,配套设施基本完善,300千瓦的电网正在架设,4G网络即将覆盖,村卫生室、幼儿园也已建成投入使用,防风的苗木也在村民细心呵护下抽出了嫩叶新芽。
易地搬迁,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脱贫。塔县在祖国最西陲,位置偏远既是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
这是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合曼乡拍摄的中巴国际公路改扩建工程现场(6月1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中巴国际公路,又称喀喇昆仑公路,穿城而过,成为塔县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外向经济的有力纽带。边民互市的运营,也有效补充了边民收入。
对口援建,更为塔县发展增添了后劲。仅这两年,深圳市就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塔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深塔中学、光伏扶贫、“深圳新村”“千头种畜引进”等项目落地,支援塔县逐一兑现脱贫摘帽“急需单”。
这是由深圳援建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2万千瓦集中式扶贫光伏电站(7月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旅游升温的背景下,来塔县旅游的人数也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
“我们在高原上‘缺氧但不缺精神’。”在塔县一干就是20年的县扶贫办党组副书记、主任艾尔肯·玉赛因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整个塔吉克族千年的期盼一定能实现,而且很快就会实现!(记者白佳丽、刘红霞)
游客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帕米尔高原阿拉尔国家湿地公园游玩(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