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体育产业研究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研究
筹备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承办城市发展造成的利弊影响之争,是近年来热议的社会话题。如何“趋利避害”,在全面预防风险与挑战的同时充分释放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所带来的诸多红利,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将成为城市管理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期清华体育产业研究结合过往学术成果,就赛事对城市发展所起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以及潜在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即将召开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为例进行了相关分析,为国内各城市今后申办、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提供参考与借鉴。当前东京奥运会正在举行,读者也可将研究成果与奥运会举办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近年来,体育赛事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赋能的重要推动力。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与举办城市联系密切,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引发社会效应,推动城市软实力提升,扩大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因此,如何做到提前预见、合理规避、有效克服各类风险,真正发挥赛事价值,合理利用赛事带来的持续效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于城市发展的综合作用,在梳理过往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举办大型赛事的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显性效应和隐性效应四个层面出发,剖析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与促进作用。同时,列举出了在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以第十四届陕西全运会在赛事筹办期间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例,分析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举办城市发展的助推作用。
关于赛事的分类,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众多,其分类重点在于从赛事规模和涉及范围上进行区分,对赛事项目为多项或单项并未区分。而国内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定义除涉及赛事规模的分类之外,也对赛事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说明。
结合国内外学界的前序研究及相关文献,本研究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定义为:具有一定举办期限的,以体育竞技为主要目的且涵盖多种竞技项目类型的大型综合性体育活动。
此外,对于有关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关系的研究,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研究、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赛后效应分析、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组织与管理经验分析。
梳理发现,过往研究普遍认为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已不仅局限于体育的范畴,也充分肯定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赛事促进城市经济、基建、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多,但也有部分研究指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支出数额巨大,政府在举办赛事过程中不堪重负或存在贪腐问题,办赛不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拖累了城市发展。
本研究将从多个方面研究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我国今后申办、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主要包括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显性效应与隐性效应等四个方面。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对于城市而言,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能够发挥出体育行业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效应,达到活跃城市产业、振兴体育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多重目的。这种联系效应可以有力推动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经济持久发展的活力。由场馆建设项目、相关产业发展和赛事品牌商业化筹资方式形成的辐射带动效应同样也会吸引众多投资者,扩大合作市场,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赛事遗产”一词的主流学术定义为“由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为当地长期带来的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计划的和计划外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城市结构性变化和影响。
经济遗产是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巨大而特有的经济增长、新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商业和投资机会等。在赛事筹备期间,举办地政府可能会新建或改造赛事场馆并将其周边区域发展为城市体育综合体,丰富各赛区的衍生互动功能,推动赛事场馆和现有城市旅游空间之间的引流和融合。在赛事举办期间,大量的观众、游客、媒体涌入举办地,促使消费需求和服务需求迅速膨胀,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赛事举办期间密集的宣传助力城市树立了良好城市品牌,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为赛事举办之后,城市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遗产是指围绕体育赛事而开展的城市结构升级和体育场馆修建,涵盖交通、电信、住宿、商业中心、大众休闲场所、比赛场馆等所有与赛事顺利举办相关的城市网络建设。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地政府往往以举办赛事为契机完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包括交通设施、住房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娱乐设施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短期内可以保障赛事的顺利实施,长期则可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为民众工作生活的便捷性、现代化、集约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环境遗产是指政府以举办“绿色”赛事为契机进行的促进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近年来,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举办地政府逐渐深化了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从过去的“将办赛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逐渐升级为“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为城市创造、保留‘环境遗产’”。
社会遗产是指大型体育赛事对当地民众的心理和行为的长远影响,以及民众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赛事而获得的技能和经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民众对城市好感度和满意度的提升,以及民众对家乡荣誉感的深化。
最常见的社会遗产主要体现在通过举办大型赛事向民众传递的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如在2021年7月由国际奥委会投票通过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新奥林匹克格言,也将更好地激励人们应对后疫情时代,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是一项十分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持续周期长,投资金额巨大,是对举办地政府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执行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考验。举办地在解决赛事筹办各类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同步达到提升政府综合治理能力、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提高行政办公效率等一系列目标,真正实现“办赛惠民、办赛兴城”。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交通规划是由很多互相关联的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其中包括场馆交通设施规划、大型赛事服务其他专项规划、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诸多子项目,大型赛事的举行对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为地方政府优化城市交通提供了机会。
201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报告,其中多次提到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奥运会后,北京没有停止改善空气质量的步伐,在认真总结奥运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效机制确保蓝天数量,实现了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给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安保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和挑战。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议题。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为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奋发进取的工作精神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风气营造了理想的时机。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蕴含着的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它是从体育运动中孕育出来的积极意识形态,早已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将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目前国内外学者也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运动会风险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研究将其具体归纳为:风险、经济风险、赛事利益相关者风险、自然环境与其他不可抗力风险四类。
风险包含国际冲突的威胁和破坏、势力和宗教种族问题、体育。经济风险包含全球或地区性经济危机;预算风险;融资风险;赞助商风险;门票及纪念品销售风险等。
赛事利益相关者风险,人是大型运动会得以正常运转的主体力量,从运动会的组织管理者到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再到观赛的观众和广大受众,运动会从组织筹办到最终呈现都需要各类人员之间的互动配合。而人所具备的高度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也正恰恰是最难控制的风险之一。
自然环境与不可抗力风险,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同样也会受到如自然气象条件、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冬夏季举办赛事容易面临极端异常天气,而在大型运动会的筹备或运行期间,由于人员密集、流动性强,因此极易发生意外伤害。
第十四届全运会将于2021年9月在陕西举办,这是全运会第一次在我国西部地区举办。截止2021年5月,陕西省已建设710多个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工程项目,并在全省确定40个全运惠民示范工程、46个重点工程;共成立了体育社会组织2000余家,省级协会达到61个;各级政府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开展“我要上全运”系列赛事活动681场次280万人次参与。
全运效应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打造安全节能环保的绿色赛事、开展全民健身“云行动”、场馆布局赋能区域升级、借全运契机加快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全运助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自降赞助门槛积极助力乡村振兴、赛事风险防控。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作为“最全能的社会治理工具”,对举办地政府而言,寓意深远,意义远大,但同时这类赛事又具有“双刃剑”的属性,时刻蕴含挑战与风险。于办赛城市而言,应在充分发挥赛事经济效应的同时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应急预案,做到强化风险意识,合理规避风险,妥善处理风险,平稳达成以体育赛事为城市赋能的终极目标,实现赛事与城市的双赢。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