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如何做?聚焦“人、物、管、环”
“体育蓬勃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竞技水平同时也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伴随着社会各个层面持续不断的投入,近些年国内体育行业方兴未艾,各类型体育赛事活动在不同级别和地域范围内层出不穷。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体育赛事活动现场,因其人员密度高、具体业务专业性强、场景组合复杂,不可避免地埋伏着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
“安全”二字,对于体育赛事的承办者来说,大而言之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小而言之是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根本保障,是每个赛事的根基所在。安全是工作中底线的底线,安全工作有着极端的重要性,离开了安全谈精彩赛事,就如同失去了生命来谈美好生活。
《易经·系辞下》中提到“安”相对于“危”,“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就是指人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隐患,免除了使人感觉难受的损害风险的一种状态。
另一方面,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安全”总结归纳为——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不感觉难受的水平以下的一种状态。
安全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安全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的活动,以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共处,达到减少和控制危害事故,尽可能避免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的行为总和。
我们常说安全管理需要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科学理念,这十二个字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希望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降低危险和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从而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体育赛事的安全管理与大的安全管理在理念上一脉相承,体育赛事的安全管理是与赛事竞赛管理、宣传推广、票务销售、市场营销、综合保障等业务,平行开展的一块具体工作内容,一样也需要秉持科学理念,通过运用管理工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去发现、规避、控制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可能的危险源和风险,以求在办赛过程中降低危害和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小危害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
首先,《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同时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其次,国务院505号文《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承办者对其承办活动的安全负责,承办者的主要负责人为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责任人。
围绕着体育赛事的举办,虽然有专业的安保公司、竞赛方、场馆方、赞助商,以及公安、消防应急、医护等人员,但在法理上体育赛事的承办者一定是安全管理责任主体,有义务落实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工作,并积极主动通过科学管理,来平衡赛事风险和管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体育赛事的安全管理工作。
体育赛事中的人,特指围绕着体育赛事而出现的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搭建工人、安保、保洁人员等。
在赛事安全管理中,无价的“人”是最重要的管理风险点,任何的人员伤害事故,都将给体育赛事造成污点,直接导致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而且人作为体育赛事活动的主体,一方面任何安全风险都有可能造的伤害,另一方面,人的任何不安全行为,都将形成新的赛事风险点。
众所周知体育赛事在很大程度上,与、群体、对抗、胜负等情绪化词汇高度,再基于体育赛事现场的大人流,叠加一定比例特殊个体人群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缺陷因素和行为失误,必然使“人”成为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体育赛事中的物,特指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物品、器械、车辆和生产资料,大到赛事运动器械装备和工程车辆,小到一个接线板、一台饮水机。
不可否认,赛事承办方在运作或承接任何一场体育赛事活动时,都不存在办赛经费预算无限大的可能性,因此在安全风险方面,围绕着赛事而存在的各类实体交付物本身,首先就直接可能存在相对的不完美和缺陷性,甚至是应交付物的整体缺失;其次物在客观上存在使用和维护保养上的实际缺陷。
基于上述这两方面,物在体育赛事运营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的状态。事实证明,发现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大幅度地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然而人和物之间又互为因果,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会进一步促进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甚至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
体育赛事中的管,特指体育赛事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内的管理和要求,包括安全管理原则、责任制、具体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等。
毋庸置疑在体育赛事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原则理念,其次建立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系统性地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求实现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既要去发现和填补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的缺失或形同虚设,同时也要适时更新和改良存量管理环节的冗余或不切实际。
体育赛事中的环,特指大环境和场景,是体育赛事涉及场所构成要素的总和,物理概念上包括赛场、酒店、机场等场所,维度概念上包括气候、光照、噪声、温度等。
对于环来说,体育赛事安全管理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辨识危险及有害因素,确定整治对象和整治方案,在有效实施基础上,再强化日常检查,实现持续提升的效果。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场景,笔者认为也属于“环”的范畴之内,特别需要体育赛事承办方高度重视,在组织办赛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疫情应对措施,以保证体育赛事的安全举办。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的管理对象识别方面,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很多时候不能完全认清危险源和危险性,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体育赛事的新要求和新技术的运用,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同时受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即使认清了的危险源,也可能无法做到完全将其根除,只能尽所能把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事故,再尽所能把可能的伤害和损失,控制在可控程度范围内。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明确了赛事安全管理的管理对象后,体育赛事承办方必须有针对性地去消除体育赛事运作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的缺失或不合理、环境中隐藏的风险”。在赛事安全管理过程中尽可能提早切断危险链,将主观能动性融入、渗透到赛事运作和承办过程中的每一环,从而完整实现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承认任何事故都存在潜伏性,事故隐患永远存在,在事故发生前,人、物、管、环系统所处的状态一定有其不稳定性概率。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事故随机性中的必然性,虽然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后果的严重性都存在随机性,但这些随机性在进行有效统计后,依旧会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的内容从本质上讲,我们必须主动聚焦在事故的因果性和可预防性这两点之上,一方面找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坚信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管理手段,可以切断危险链,一定程度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或者可以把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下面笔者从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出发,为读者罗列一育赛事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
正所谓“知之而后行”,安全管理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风险识别,如果发现不了、认识不到风险,那就是最大的风险。
体育赛事安全评估是指以实现体育赛事整体安全为目的,应用风险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赛事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定性定量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并相应作出评价结论的活动。
通过安全评估,我们可以框架性确定赛事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量化赛事风险所带来的有形或无形的损失、量化赛事风险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确定赛事举办中各个风险事件的内在联系,帮助体育赛事管理者准确理解风险,强化巩固体育赛事管理者风险意识,并进一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
当然我们也需要明白体育赛事的安全风险绝不仅限于赛场、赛时的人员和器械伤害,还可能涉及、政策风险;相关联的知名运动员、教练曾经的不当言论发酵风险;资金风险;疫情风险等,这都需要赛事承办方或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在赛事启动前或者筹备初期,通过科学的方法做细致的安全评估,对相应风险和隐患作出应对策略和完备的应急预案。
安全管理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岗位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经营单位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管理制度,也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
虽然在法理上,体育赛事承办方的主要负责人,是体育赛事的安全生产第一人责任人,但安全是所有人的安全,管理更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管理。同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句话,一样适用于没有建立起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赛事承办方内部。
体育赛事只有建立完备的横向到边(平行部门间)和纵向到底(部门内职级间)的安全管理责任制,才能真正增强赛事承办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各级工作人员对赛事安全的责任意识,方便赛事安全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在明确了赛事安全管理责任制后,由于客观了各级、各职、各岗人员在常规工作中的安全职能和责任,非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势必也会在其分管和涉及的专业领域内,进一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经验优势,将安全理念进一步深化贯穿于体育赛事各个运作环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必须正视经费预算这个重要环节。《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笔者认为安全管理经费其实是“投小钱、省大钱”的最好实例,毕竟任何可能的安全事故最终都是血淋淋的巨额教训,当然我们有时又会激进地说“安全无预算、安全费用不封顶”,但笔者认为对于体育赛事来说,安全管理预算总体还是有章可循的,除了显性的赛事安保、安检、监控、防疫、制证、安防设备等费用外,第三方评估、检测、专业人员保驾等费用也应该在赛事整体预算中提前造册,另外安全培训费、安全宣传费等安全管理日常工作,也应该融入大的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经费预算内。
国务院第505号文《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活动(定义为大型群众性活动),都需要活动承办方向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即需要体育赛事承办方向公安主动提交赛事活动安全工作方案,方案应至少包括:(1)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组织方式;(2)安全工作人员的数量、任务分配和识别标志;(3)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措施;(4)活动场所可容纳的人员数量以及活动预计参加人数;(5)治安缓冲区域的设定及其标识;(6)入场人员的票证查验和安全检查措施;(7)车辆停放、疏导措施;(8)现场秩序维护、人员疏导措施;(9)应急救援预案。
笔者认为体育赛事承办方在赛事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且应该认真准备一份完整的公安报批材料,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公安报批材料,完全可以将其看成体育赛事的一个沙盘演练模型,让赛事承办方在纸面上先成功举办一次赛事。而且在报批材料的整理和收集过程中,可以彻底梳理清楚该项体育赛事的完整概况,以及赛事承办方和所有业务关联方的具体合作内容及责任边界,与此同时公安报批材料的准备工作,也是赛事承办方向合作场馆、票务公司、安保公司、运动器械公司、赛事授权方、赞助商等方方面面,索取业务计划和流程细节的最好抓手,迫使各合作方落实方案、细化操作流程、明确职责范围。
当然对于体育赛事来说,除了上述公安报批外,可能还会涉及到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急管理局、卫健委、运动协会、市容绿化、上级主管单位等方面的申报和报备,但赛事安全报批材料的组织整理一定是赛事安全管理的最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其他报批报备材料的“根基”之所在。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地域广度和时间长度上的蔓延,打乱了体育赛事行业的正常节奏,赛事作为人员高密度聚集的场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疫情终将退去的大背景下,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成为所有赛事承办方,在未来办赛过程中必须去认真研究和主动执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要强调的是,由于国外防疫理念和手段,跟目前国内相关要求的不符,叠加体育赛事无国界的实际情况,赛事的疫情防控工作将更加复杂化、个性化和场景碎片化,任何一个管控环节脱节或监督不力,都有可能造成赛事参与人员大面积感染情况发生。因此,体育赛事组织方要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属地防控要求,按照“一赛事一方案”的原则,周密制定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形成防疫管理闭环,坚决防止体育赛事活动成为疫情传播扩散的渠道。
体育赛事承办是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但在办赛现场,又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劳动密集型的场景,志愿者、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大概率都是临时招聘和组织来到现场进行服务,不可否认个体对赛事无感、缺乏主动安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然而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事故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环境中,涉事人员又多集中在不签劳动协议或签短期、临时劳动用工合同的人群范围。毕竟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大、对环境中已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认识不足,是对安全管理的最大挑战。
一场精心组织的大型体育赛事,很有可能因为一名普通保安或者志愿者的违规操作而导致赛事安全突发事件,这就对体育赛事承办者主体提出了更高的安全培训要求,谁来培训、培训谁、培训什么内容、什么时候培训、怎么培训,都是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甚至是必须形成标准固化的管理文件,毕竟临时工作人员以及小时工,是以出勤时间为计薪标准的,如果安全培训没有针对性,枯燥冗长,那么只会白白增加赛事成本,而对赛事安全管理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笔者要提一下的是,目前线上视频学习、网络会议系统和在线虚拟导览的实际运用和易操作性,也为体育赛事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供了新的场景和载体,当然对赛事安全管理者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根据笔者经验,围绕体育赛事开展的证件管理,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赛事临时工作证件、赛事相关专业证件(裁判员证等)和赛事配套服务许可作业证件(特种机械操作证、电工证等)。首先对于后两种证件,赛事专业证件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运动协会的支持或合作进行把关;赛事配套服务许可作业证件,也可以通过前期服务采购的招投标环节进行明确,并在赛事现场检查工作中进一步把严。
真正考验赛事承办方安全管理能力的证件管理,一定是赛事临时工作证件的管理,因为所涉及的管理维度非常复杂。在证件使用时间维度可以分为:赛前、赛中(多日比赛还可进一步细化至某个比赛日)、赛后、一次性证件等;对应主体维度可以分为:人证、车证(施工车辆、贵宾车辆、工作车辆)等;人员角色维度可以分为:运动员、工作人员、领导、嘉宾、记者、赞助商等;通行区域维度可以分为:全通、指定通道、竞赛区、观众区、媒体区、贵宾区、赛场外围等;实际登记使用和防伪技术维度可以分为:带芯片、带副券、带二维码、有照片、需配合、免、实名、非实名等。而且赛事临时工作证件的管理绝不仅限于将证件印刷出来这么简单,还连带涉及发证、验证、回收、注销、补发等环节,每个环节的疏忽,都将造成其他安全管理相关工作的形同虚设。
就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来看,在体育赛事证件管理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不外乎以下几处:(1)在证件设计阶段,没有细致考虑场馆功能区域划分及人员职责权限,导致现场管控混乱;(2)在人员信息收集阶段,未有效采取信息保密措施,导致人员信息泄漏;(3)在证件发放阶段,未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导致证件错发或失窃现象;(4)在证件使用阶段,管控措施不力、查验不严,导致传证、假证、认证不符等现象;(5)在补救阶段,对于证件遗失、损坏等问题,注销、补发处置不及时,导致赛事安全管理进一步失控。
针对上述证件管理隐患,一方面要细化证件管理各个环节的把控措施,做到防微杜渐;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将传统证件实施数字化转型,运用电子证件、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配套相应的技防硬件和措施,避免上述问题现象的发生。
体育赛事因其现场人群聚集和大客流瞬时聚散的特性,在安全管理上除了安全人员的岗位布置外,还特别需要注意安全物料和技防设施设备的保障。
从物料准备工作细节来看,人员和车辆分流和控制方面需要落实:铁马、水马、路锥、警示带等;安全告知和警示管理方面需要落实:通行标识、证件标识、指引标识、逃生标识、消防器材标识等;技防设施设备方面需要落实:监控设备、安检设备、广播系统、应急照明系统等;应急处置方面需要落实:对讲机系统、临时消防器械、医疗救援物资等。
前文提到的物防和技防肯定是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在很多实际场景中,其效果只能达到 “防君子不防小人”,或者“事后追责”的作用,因此体育赛事现场必须根据赛事规模、性质和覆盖范围,结合物防和技防,合理配置人防措施,并按照统一部署将人防点位串成线,将线组成面。
除了路跑、户外、水上等特殊赛事,如果仅以单个体育场(馆)为载体的体育赛事,一般我们可以将人防设置为外圈、中圈、内圈三个范围。外圈安全人防涉及:外围道路交通疏导、停车场管理、商业路演区域管理等;中圈安全人防涉及:防疫防控、检票、验证、看台及观众管理、运动员及贵宾保卫等;内圈安全人防涉及:承办方办公区、运动员竞赛和休息区、贵宾区域等。
人防点位布置上既不应该无原则缩减预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盲目相信点位多多益善,还是需要根据场馆和赛事的实际需求,有效精准布岗。同时拥有大量体育迷现场助阵的大型体育赛事,除了正常布岗之外,还需要赛事承办方专门预留一支具有一定素养和数量的安全机动队伍,以应对突发情况的现场处置。
体育赛事运作从整体性来看,除了最核心的竞赛部分外,还会涉及大量的临时舞台搭建、临时商铺搭建、临时看台搭建、临时摄录装置设备搭建、临时现场餐饮服务等工作,由于这些内容大概率都是由外聘的第三方供应商进行临时搭建,而且一般都是需要加班加点赶工,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其成为体育赛事整体性概念上的安全隐患重灾区。
毋庸置疑,临时搭建供应商的安全管理工作一定是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同时客观上又往往是管理的薄弱环节。要做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四点:(1)明确赛事承办方和搭建供应商的安全管理责任;(2)严格审核搭建供应商的安全资质和现场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资质;(3)定时定量反复开展搭建现场监督检查;(4)积极将现场问题进行反馈,督促整改落实,限时完成安全隐患清理。
需要提一下的是临时搭建供应商安全管理,在管理时间点上绝不应该仅仅聚焦在搭建进场日和比赛日,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将相关资质把关、搭建方案审核、安全要求宣贯等工作尽可能前移,留出足够的方案调整和安全要求层层渗透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当核心竞赛部分完成后,赛事承办方很容易一下子松懈下来,但是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来说,临时搭建供应商的撤场工作依旧危机四伏,而且撤场工作往往不会有搭建时候的精细化要求,根据笔者经验,撤场工作在时间点上,更可能形成通宵作业的行为,从而将赛事临时搭建环节再一次推向安全风险重灾区。因此安全管理前移、要求标准化、检查常态化,是体育赛事临时搭建安全管理必须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体育赛事应急预案应该充分考虑赛事特性和举办场所实际情况,结合前文提到的赛事安全评估结果,编制符合赛事活动实际需求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专项应急预案至少应该包括:火灾应急预案、反恐应急预案、医疗急救应急预案、突发疫情应急预案、紧急疏散应急预案等。对于一些户外的体育赛事项目,我们还应该设计极端气候应急预案。每份应急预案,首先必须包括应急组织机构详细设置,极端清晰地明确险情应急响应第一负责人,以及应急小组成员组成和工作职责;其次明确险情应急情况下的每个阶段的处理程序、处置措施和注意事项;最后还需要明确应急救援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调度机制,以及非常容易忽略的事故上报渠道和上报时限要求。
当地时间2021年6月12日欧洲杯举办期间,丹麦球星埃里克森突发倒地事故后的成功施救,堪称“教科书”级的操作,其成功处置的根本原因一定是平常演练的结果。再完善的应急预案如果只停留在纸面上,那跟没有预案几乎没差别,体育赛事承办方必须尽可能组织赛事核心人群,在赛前反复进行相关应急演练,即便没有条件组织实战演练,也应该积极尝试桌面推演,以求提高赛事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也为进一步调整、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提供条件和契机。
戴明环又称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并由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PDCA是英文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的第一个字母组成。
笔者认为体育赛事总体来说是个年轻的行业,体育赛事安全管理更是远未到成熟、固化的程度,安全管理所涉环境和相关运作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还在剧烈发生动态变化,这就要求赛事承办方一方面要总结好的安全管理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戴明环就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顺序,不断进行自我检查和完善,从而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的方法。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同样需要通过持续改进的方式,不断发现体育赛事运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点,通过自我完善和修复的方式持续地改进系统中的不足,从而达到不断提升赛事安全管理能力的目的。
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个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确保“人、物、管、环”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的一系列管理要求和标准。
不可否认,安全管理经验对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具有充分经验的专业人员永远是不可替代的少数派,而“不可替代”从严格意义来讲,就是赛事举办的隐性风险点。只有以专业人士的经验为基础,加之前文提到的戴明环管理法则,形成特定体育赛事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让体育赛事承办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清晰知晓特定赛事安全管理的要求、制度、规程和做法,在安全培训、现场管理、安全检查、风险管控、应急管理、事故处置各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才可能将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顺便提一下的是,标准的体育赛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流程包括:策划准备、制定赛事安全目标、教育培训、赛事安全和现状评估、安全管理流程文件编制、运行实施、整改提升、自评、评审申请、外部评审十个阶段。
2006年5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险机制”。
首先体育赛事承办方需要运用和落实一些安全生产保险组合,来平衡和转移风险、减少可能的损失,但购买保险并不能彻底消除安全风险的存在。笔者绝不提倡对待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工作时两手一摊,就用采购保险的方式,来掩盖赛事中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我们应该在完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之外,将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进一步引入赛事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风险专业化管理和安全监管检查的有机结合,通过强化事前风险防范,实现事故减少发生,促进赛事整体安全。
体育赛事承办方在落实安全生产保险过程中,需要基于赛事个性特征,着重注意:(1)由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引起的财产损失风险;(2)由运动员、志愿者、工作人员、外包人员等人群引起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3)由场地、器械、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食品安全、雇主、广告、恐怖主义引起的体育赛事承办方责任风险;(4)由恶劣天气、疫情、其他不可抗力引起的财产和财务风险。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相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标准和强制性安全制度来讲,安全文化建设是对事故预防更有效的一种“软”力量,也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杜邦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实现了连续20年甚至30年无事故,这些成就与该公司倡导和实施安全文化密不可分。
体育赛事的承办方,在建立体育赛事安全管理体系,维护安全环境与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内涵,让赛事的参与者不但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且提醒和帮助他人遵守;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而且留心他人岗位上的风险隐患;不但将安全与个人荣誉挂钩,而且关心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使体育赛事安全管理由表层安全行为和安全物质文化,逐步向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观念文化转变。
安全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实实在在形成隐形的约束力,引导体育赛事关联人群主动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将安全理念从赛事承办方内部,辐射到赛事服务供应商人群,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约束,在工作中互相提醒和发现不安全因素,携手共同保障安全的和睦气氛,并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行文至此,最后笔者必须强调:安全绝不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安全,而是整个赛事所涉所有人的安全。诚然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工作很多时候的确枯燥乏味、费钱、存在感还弱,但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把赛事安全管理工作在宏观层面上,上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在微观层面上,将具体细节做到极致,融入到体育赛事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始终根据实际反馈,持续更新升级管理措施和制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信心百倍地支撑起体育赛事终极的“精彩、、成功”。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研报|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如何做?聚焦“人、物、管、环”
“体育蓬勃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竞技水平同时也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 非常重要!嘉兴体育竞赛裁判员快来网上注册
- 今起北京有序恢复线育赛事活动
- 北京市体育局:12日起有序恢复线育赛事
- 河南体育短视频大赛结果揭晓
- 微信上怎么发布视频投票呢?
- 东京获得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举办权
- 拉梅拉:孙兴慜获得英超金靴 我一点都不惊讶 他一年比一年进步
- 武球王离开西班牙人!球迷希望热刺帮助,武磊联手孙兴慜有看点
- 戈里尼:英超比意甲竞争激烈,从洛里身上学到很多
- 与米德尔斯堡达成协议 热刺即将引进斯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