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体育明星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来龙去脉

  于蓝1921年出生于辽宁鞍山,17岁的于蓝当年跟十多个青年一起步行了几千公里来到延安,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随后进入鲁迅艺术剧团,成为了一名线年后,于蓝先后演出了近十部电影,包括在电影《龙须沟》中扮演程娘子,在电影《家庭》中扮演英雄母亲周莲等。1965年,于蓝因为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饰演江姐而为全国观众熟知。

  1962年,于蓝曾与另外21位电影演员被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也就是一度为人们熟知的“新中国22大电影演员”。

  1961年6月,中宣部和文化部,同时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目的是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总结“”运动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法,并讨论文艺工作和电影创作的有关条例。这就是在中国文艺界和电影界有名的“新侨会议”。

  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在“新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问题”、“阶级斗争与统一战线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文艺规律问题”、“遗产与创造问题”、“话剧问题”、“领导问题”等七大纲领性问题。

  6月22日,周恩来又约请夏衍、陈荒煤、于伶、司徒慧敏、崔嵬、田方及各地电影厂的厂长、编剧、导演和演员们等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厅进行座谈。大家和总理围绕着文艺界、电影界在近期出现的一些好作品进行着轻松愉快的讨论。谈话间周总理郑重对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说:

  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的22个大明星,我们建国都已经12年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已的明星照片呢?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嘛!夏衍同志,你考虑考虑。

  奥尔洛娃、玛卡洛娃、德鲁日尼科夫、克雷奇科夫、鲍里索夫、契尔柯夫、安德烈耶夫、斯米尔诺娃、吉洪诺夫、邦达尔丘克、达维多夫、拉诺伏伊、古尔琴科、玛列茨卡娅、拉德尼娜、卡道奇尼科夫、契尔卡索夫、斯特里然诺夫、伊兹维茨卡亚、谢尔盖· 古尔佐、尤马托夫、阿列克谢

  几天后的7月1日是建党40周年,在一次座谈会中,有关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已的明星一事,再次被周总理慎重地提起。由此,“宣传我们自己的明星”的具体工作,迅速开展起来。负责具体执行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参考苏联电影的宣传模式,提出“大面积地在电影院、娱乐场地以及与文化艺术相关联的地方,悬挂广大观众最欢迎和喜爱的演员剧照或个人照片。”

  文化部下达指示后,中影公司立即草拟出一批演员名单,下发当时的四大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四大厂则分别上报了各自拔尖和重点培养的演员。此后,按照各个厂的分配名额,平衡老中青三代演员比例,考虑他们所演影片的影响力,最终综合评定了名单。

  到了这一年的夏天,全国各大影院,已纷纷撤下苏联明星照片,换上新中国的优秀电影演员的形象。北京美术公司制作了22大影星的照片套装,8个月内销售了71万套。甚至有副食品商店把明星们的头像印在糖果上,顾客为了集齐22位演员的头像,不得不一再去买糖。

  1962年,庞学勤为拍摄《兵临城下》路过北京,老同学赵联、李孟尧请他吃饭。在新街口电影院门口,老同学指着一幅巨幅照片给他看,庞学勤感觉跟自己很像,老同学这才告诉他:这就是你啊!同为长影厂演员的金迪,也是1962年去天津去演出话剧《雾重庆》的时候,才非常吃惊地从电影院里看见自己还有那么大的照片悬挂在入场处的大厅里。

  “新侨会议”和22大影星评选活动后,中国的电影生产掀起了一次不小的高峰,先后拍摄了一批好片子,如《李双双》、《甲午风云》、《停战以后》、《阿娜尔罕》、《燎原》、《槐树庄》、《南海潮》、《冰山上的来客》、《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红日》、《农奴》、《英雄儿女》、《阿诗玛》、《白求思》、《党虹灯下的哨兵》、《天山上的红花》等等,代表了“十七年”电影事业的高峰。

  1964年9月,文化部发出通知,要求撤除电影院悬挂的演员照片。在全国影院、俱乐部悬挂了两年多的22大影星照片,就此消失。

  实际上,除了知名度提高,这样的荣誉并没有给影星们带来多大好处,相反,在“”期间,很多人因此“罪加一等”,受到打击和。

  1、上官云珠(1922—1968),表演艺术家,因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丽人行》《希望在人世》《万家灯火》等经典名片中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而蜚声影坛。1968年11月23日清晨3时,身心极度疲惫、万念俱灰的上官云珠跳楼。

  2、崔嵬(1912-1979)1954年转入电影界,主演影片《宋景诗》,1956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和导演。在《海魂》、《老兵新传》等片中饰演角色,其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既饱满,又质朴深沉,具有激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最为出色,荣获1962年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79年2月7日逝世。

  3、赵丹(1915-1980),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跨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根本演员。1933年起开端主演左翼电影,改名“赵丹”。主要参演影片:《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武训传》《林则徐》《李时珍》《聂耳》《烈火中永生》《海魂》等。1980年10月10日清晨,因病故去。

  4、张平(1917-1986)主要参演影片:《无形的阵线》《光辉万丈》《钢铁战士》、《粮食》、《小兵张嘎》、《怒潮》《山花》《十月风云》《六盘山》《他们在相爱》《潜网》等。他在近四十余部影片中塑造了众多的形象,被称为建国以来塑造银幕角色较多的演员之一。1986年因病逝世。

  5、李亚林(1931-1988),建国后经过正轨电影学校培育出来的第一批演员。在代表作《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虎穴追踪》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井》《芦笙恋歌》、《患难之交》、《神秘的伴侣》中担任角色,执导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哥们儿折腾记》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独立执导的《为什么生我》获首届“童牛奖”优秀导演奖,《井》获意大利第19届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二等奖。1998年因病逝世。

  6、白杨(1920-1996),1936年与明星影片公司签约,《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鸣惊人。作为那个年代最受欢送的中国女演员,白杨也得到了国际传媒的注目,英国《泰晤士报》称其是中国的葛丽泰·嘉宝。因主演《梅罗香》、《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世界名剧而崭露头角,显现出特殊的艺术才气。解放后主演电影《祝福》。1996年9月18日,从艺六十载的白杨逝世,享年76岁。

  7、张园(1926-2000),1958年起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参与拍摄《羌笛颂》、《兵临城下》、《景颇姑娘》等影片,代表作:《红牡丹》《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中国的小皇帝》。2000年8月10日因病逝世。

  8、谢添(1914—2003)谢添被称为银幕上的千面人,也被誉为影视界四大名丑之一;而作为导演,更是被誉为中国的卓别林。先后在《林家铺子》《青年进行曲》、《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无穷的潜力》等影片中饰演了小商人、老教授、地主恶霸、封建工头和老工人等性格悬殊的形象。2003年12月13日在京逝世。

  9、孙道临(1921-2007),表演艺术家、导演、播音艺术家。屡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曾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代表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等。2007年12月28日在上海逝世。

  10、陈强(1918-2012)表演艺术家,反派演员,1962年,凭借《红色娘子军》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作品《魔术师的奇遇》《父与子》《瞧着一家子》等。2012年6月26日去世。

  11、张瑞芳(1918-2012),早年在舞台上塑了众多经典角色,被誉为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火的洗礼》。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李双双》获得第2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曾先后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 ,第9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28日,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12、庞学勤(1929-2015),代表作有《甲午风云》、《烈火中永生》、《战火中的青春》、《兵临城下》、《古刹钟声》。2015年10月12日在珠海去世。

  13、凤(1925-2018),代表作《家》,《海魂》,《女理发师》,《桃花扇》,《日记》,被称为“小周璇”。2017年获得得第20届上海电影节颁发的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2018年去世。

  15、秦怡(1922-),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2009年获得得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及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生成就奖。代表作有《两家春》《女篮五号》《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

  16、田华(1928-):1944年参加中国党,在华北前线为部队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河北梆子《血泪仇》、话剧《战斗里成长》、《大清河》等。代表作品:《香草时节》《花好月圆》《党的女儿》等。

  17、于洋(1930-),当过公安阵线上的侦查员,参与过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与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取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勋章。主要参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蒋》《桥》《卫国保家》《走向新中国》《英雄虎胆》《水上春秋》《暴风骤雨》《大浪淘沙》《侦察兵》、《大海在召唤》。

  18、王心刚(1932-)1956年从事电影扮演,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寂静的山林》中饰男主角,后又主演影片《牧人之子》。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因在影片《知音》中扮满蔡锷,1982年获第五届《群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王心刚是当初中国电影史上数一数二的美男子,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帅”。

  19、金迪(1933-):1959年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热情大胆、勇于追求理想与爱情的乡村青年孔淑贞,深获好评。1975年入峨眉电影制片厂。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工作。

  20、王晓棠(1934-)代表作《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神秘的旅伴》,全军影视界第一位女将军,少将军衔。

  21、谢芳(1935-),谢芳是第一代知识女性的银幕代言人。她是60年代气质特殊的一位女演员,固然扮演的都是英雄人物,但浓浓的书卷气和小资情调却难以掩饰。《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谢芳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里最经典的三部曲。

  22、祝希娟(1938-)1962年凭借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获得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电影界还曾评选出“新时期22位电影明星”,他们是:

  刘晓庆、陈冲、唐国强、龚雪、李秀明、达式常、张瑜、杨在葆、潘虹、斯琴高娃、张金玲、郭凯敏、吴海燕、周里京、宋晓英、王馥荔、张连文、方舒、李仁堂、姜黎黎、姜文、李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