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用明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人观看主旋律作品怀
小切口串联百年历史。秉承“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青春态”的创作原则,《理想照耀中国》将建党一百年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从整体上把握百年历史进程。时期(1921-1949)尽显英雄本色,建设时期(1949-1978)遍洒青春之歌,改革时期(1978-2012)奋力开拓,复兴时期(2012-2022)勇攀高峰,从不同时期的时代使命入手,选取40个故事,不仅横跨100年历史,还覆盖不同领域的普通人,具有强烈代表性。《理想照耀中国》把百年党史看做一个不断接力的整体,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正确认识历史与当下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人物承载大时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主旋律剧之所以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情感刻画上的“假大空”和人物塑造上的“高大全”,高高在上的价值观传达很难让当下年轻人代入自我,产生精神感召力。《理想照耀中国》在筹备阶段就确立了“真实”“接地气”的选题思路,用真情实感和“下沉”视角塑造出一个个接地气的人物。在人物选择上,40组人物全部都有原型,并在每集片尾都附上了原型人物真实肖像、纪实影像等史实资料,升华观众情感。在人物塑造上避免“造神”,而是追求在宏观的历史进程中发现角落里的璀璨,尽量选择不为人知、与普通人更加贴近的小人物。
统一命题下的多元叙事。《理想照耀中国》创新尝试系列短剧,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线性结构,可以传递更多内容和信息,表达多重情绪和思想;各个部分分则独立、合则一体,体现的风格和手法各异,又统一于影片的总主题,化整为零,形散神聚。在1个总导演和15组分集导演的共同创作下,不同的艺术风格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多元表达,让给观众看到了艺术的更多可能性。篇幅短,内容足,也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删繁就简,集中于关键性事件、着眼于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特别是采取“情景性”的方式,让人物在特定的事件中、特定的氛围中,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
百年激荡,描绘青年。《理想照耀中国》讲述了建党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一代代青年抛头颅、洒热血,呈现青年党员的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抉择》篇中黄埔学子蒋先云,作为“黄埔三杰”之首,带领学生们坚守党籍,后于1927年,在北伐途中牺牲,之时,年仅25岁。还有第一个在工商登记的个体户章华妹、《歌唱祖国》的作曲者王莘和柔道运动员磊磊等,将40组来自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特色”年轻人物作为叙事主角,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绝大部分平凡而且陌生,但他们是奉献青春、追逐梦想的青年。《理想照耀中国》同时也在提醒人们,中国的年轻一代不会辜负百年历史传承下的使命。
全民共创,聚焦青年。《理想照耀中国》将青春化的语态贯穿到创作和作品呈现的台前幕后。在选题阶段,总编剧梁振华就提出聚焦年轻人、与年轻人共鸣的方针,发起选题征集活动,从来自编剧及网友的300余个投稿中甄选出40个优质选题,涵盖了不同历史阶段各行各业中鲜活生动的青春故事、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主创团队依托网络开展的“全民共创”故事编创机制,与观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吸引观众持续关注故事的创作和呈现。平均年龄仅有35岁的主创团队以让年轻受众共情为目标,将40个风格各异的故事浓缩在每集30分钟的新短剧形式之中,既呈现了浓缩后的精华内容,又顺应了互联网年轻用户的观看习惯。
爱国教育,扎根青年。面对日益年轻化的观众群体,主流正剧在传递爱国情怀的同时,还要注意贴近年轻人的观剧心理。青年观众大多不喜欢教条式的价值观灌输,而是会被历史人物的光辉所呈现的人物弧光所打动,所以要用真实而又丰富的故事细节向青年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怀。《理想照耀中国》采用忆古思今的形式,立足当下探索先烈精神,唤醒年轻人对家国情怀的共鸣。同时,该剧还采用全明星阵容,无论是资深老戏骨还是新生代年轻演员,都力求贴近历史人物,从角色的精准塑造将观众带入那个年代的苦难与辉煌,用明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人观看主旋律作品怀。
《理想照耀中国》无论是从创作、叙事、宣传等方面都积极探索着“年轻态”的表达方式,探索出一条“新短剧+小切口+全明星”的年轻态制作思路,力图用当代年轻人的语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讲述那些振奋人心的故事或是直戳心灵的奋斗故事。无论是唤起年轻观众的爱国情怀,还是引领青年人的坚守与奉献精神,都是一次成功的实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