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内资讯

视点丨野生机构、教练频出?多方发力助体育培训良性发展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各种体育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场地不固定、师资不专业、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十分普遍,亟待监管发力,规范市场秩序。

  孩子们在运动中锻炼强壮的体魄,习得坚强的意志,无疑是课堂知识教学以外的有益补充。近年来,随着“与其在家看电视刷手机不如去户外锻炼身体”成为共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相关数据显示,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全国艺术、体育培训类主体新增了3.3万余家,预计到2023年,我国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超1300亿元,成为一片超级“蓝海”。但与飞速发展同步,“乱”也成了当前体育培训行业的突出问题。

  放眼当育培训市场,有的培训班教师来路不明,所谓的退役运动员往往只在第一节课露个脸;有的培训课程漫天要价还预付卡,“跑路”现象时有出现;还有很多连场地都没有的“野生机构”“野生教练”,在居民小区、公园中以“攒班”等形式开展“游击式”培训,安全性和科学性都很难保障……“体育是阳光的,但体育培训许多时候却见不得光”,市场之乱令孩子伤心、家长忧心。

  乱象频仍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由于运动项目多有专业门槛,体育培训行业一直存在着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家长几乎只能依靠口口相传来选择机构。同时,只要不属于游泳、潜水等高危项目,手续办理也相对简单,准入门槛普遍不高,给了试图钻政策空子浑水摸鱼者以空间。而市场规模的急速膨胀,更令相关部门在体育培训机构的详细数据摸查和监管上都存在很大难度,难以有充足的资源对乱象进行打击。

  一边是客观存在的市场缺口,一边是良莠不齐的准备入场者,引导体育培训行业良性发展,监管需要在规范与引导上投入更多精力。笔者认为,权责边界首先需要厘清,在相关机构的申请注册、具体运营、年审核查等阶段确立清晰的监管主体,有益于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行业需要一目了然的质量标准体系,教练水平的高低、教学课程的设置、培训场地的条件等应当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方便家长甄别优劣。最后,处罚措施应当更加有力。对于违规的机构与从业人员建立“黑名单”制度,严防“按下葫芦浮起瓢”。

  “运动场热起来”是个好现象。付出更多努力,花上更多心思,进一步促进校外体育培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依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