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际资讯

《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发布:暴雨洪涝灾害重 气候年景偏差

去年一年,我们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这笔账该怎么算?

中国气象局今天发布《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气候年景偏差。与近十年平均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死亡失踪人口明显偏少,直接经济损失偏多。

其中,长江流域出现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暴雨洪涝灾害重;气象干旱总体偏轻,但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华南秋冬季干旱较重;春夏季节转换早,高温出现时间早、极端性强,夏季南方高温持续时间长;登陆台风偏少,但登陆地点和影响时间集中;冷空气影响范围广、局地降温幅度大。

盘点2020年气候特征,释放出哪些信号不容错过?还有什么气候事件值得大家关注?

去年的气候到底怎么样?

具体来说,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10.25℃,比常年(1981-2010年)平均偏高0.7℃,为1951年以来第8个最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冬(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春偏暖显著。其中,江西省、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年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新高。

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95毫米,比常年偏多10.3%,为1951年以来第4多。六大区域中,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北、西南和西北降水量偏多,华南偏少;七大流域中,松花江、淮河、长江、黄河、辽河和海河流域降水量偏多,珠江流域略偏少,其中,松花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

2020年,全国共出现3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暴雨日数比常年偏多24.1%,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16年)。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夏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淮河和太湖流域为历史同期次多。

2020年,我国3月25日进入降雨集中期,较常年偏早12天;5月29日入梅,8月2日出梅,入梅时间偏早,出梅时间偏晚,梅雨持续时间(65天)和雨量(780.9mm,偏多127%)均创1961年以来新高。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均偏多。

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总体较为适宜,利于农业生产;全国年降水资源总量为65926.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6163.3亿立方米,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受气温偏高影响,冬季北方采暖耗能较常年同期减少,夏季降温耗能较常年同期增多;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生长季全国平均植被指数为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

极端强降水为何越来越多?

针对2020年汛期我国降水异常偏多、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涝灾害重的情况,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解释称,我国极端强降水事件频次趋多、强度趋强的原因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一方面海洋变暖,水汽源区海水增暖会使海表蒸发的水汽量大幅提高、深对流发展,从而来自海洋的水汽平流输送增强;另一方面,大气升温后,大气的持水能力增大,可为强降水形成提供物质条件,易于强降水事件的发生。

宋连春介绍,造成2020年汛期长江中下游极端洪涝的原因,正是热带和中高纬多因子多时间尺度叠加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热带海洋信号,从2020年冬季开始,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并在夏季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最暖,它和弱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相叠加,造成汛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其强度超过了1998年和2016年;其次是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1981年以来历史第二),造成东亚夏季风弱。另外,2020年汛期中高纬环流经向性大,冷空气过程频繁,使得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长时间在长江流域交汇。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很多地区极端天气频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极端高温事件和强降水事件频率未来还会增多,强度还会加大。”宋连春表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方面要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对个人而言要做到低碳生活,坚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在全球气候治理理念和行动下,为构建全球或地区气候变化早期预警和防御系统发挥更重要、积极的作用。

宋连春建议,第一把适应气候变化、防御气候灾害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第二要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重要气候现象的监测、预警及预测,提升天气气候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切实提升国家及地方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第三加强天气气候灾害风险评估,建立面向未来的国家和区域层面灾害风险规划,开展重大工程、城市规划的气候风险论证和可行性评估。第四加强基础建设和构建防御气候灾害的重大工程。第五提升全社会的整体防灾意识与适应能力,倡导全社会参与风险管理,有效减小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印度冰川断裂意味着什么?

近日,印度冰川断裂发生洪水造成多人伤亡,冰川断裂与气候变化有关吗?是因为全球变暖而导致的冰川消融断裂吗?

“尽管不清楚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与气候变暖有关,特别是气候变暖对冰冻圈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对全球和中国均是如此。”宋连春说,全球观测一致性的结论是整个冰冻圈都呈消融退缩趋势。因为冰川消融和多年冻土退化,会导致冰冻圈灾害频繁发生,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

近60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区总体呈暖湿化趋势,升温幅度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也是我国区域当中降水增加最多的一个地区。

宋连春表示,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冻圈各种各样的灾害发生。2018年10月,泥石流导致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对下游居民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威胁和影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估,未来整个亚洲高山区冰川冻土和积雪都将持续退缩,灾害频次也将增多,风险增加,要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冻圈灾害风险,做好应对措施,建立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 记者:郭静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