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歌乐 人文沙磁
磁器口古镇黄桷坪牌坊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重庆大学理学院
时光穿越千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天作地合了“这个小城市”。文人骚客不吝笔墨,将巍巍歌乐、磁器古镇尽入华夏丹青,书就歌乐忠魂、不屈的中国等民族精神华章。
新时代新飞跃,沙坪坝人初心如磐,锐意改革前行,汇萃了物流枢纽、科学城、文创园等发展要素,奏响了开放、创新、人文融合协同发展新乐章。
沙磁人文 肇始之地
“抗战时期,我住在重庆郊外的歌乐山,每天总在没有围墙的土屋廊上,看着远远山下的嘉陵江缓缓地东流。在嘉陵江的东岸有一大片土地,就像今天北京西郊的中关村一样,是学术机关和好几个大学,如中央大学、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所在地,这片土地就是沙坪坝!”
……
“说起来已是将近半世纪以前的事了,但是我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山下远远的那个小城市——沙坪坝。这城市如今一定不‘小’了吧?”
——冰心·《我记忆中的沙坪坝》
“塔尖遥望笋班齐,白鹭群飞拂水低,远远青山知隔县,棹歌声里过慈溪。”清末学者赵熙在“慈溪口”的诗里这样描绘着磁器口的美丽。
2010年5月,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带着50位来自重庆各地的考古爱好者,走进了磁器口古镇,到已有300年历史的青草坡遗址,探寻“磁器口”的来龙去脉。
如今满是绿树的青草坡,300年前云集了大大小小的陶瓷烧制窑厂,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来自福建泉州德化窑的传人江氏家族,他们在此打造众多青花瓷器、被考古界学者命名为“沙坪窑”。
遗址追溯到了300年前,可是史书却用一笔笔墨色字迹让人看到了磁器口的最初。
据《巴县志》载,磁器口建镇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至1003年),因山上有白色巨石崖壁,便取名白崖场。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得名瓷器口,因“瓷”与“磁”相通,遂定名磁器口。
磁器口是古重庆的北大门,得嘉陵江水运之便,在明朝就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江上船只穿梭,镇内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有人用“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来形容其繁荣景象,又被誉为“小重庆”。
抗战爆发后,大批工厂、机关、学校内迁重庆,大批中等以上学校、科研及医疗卫生机构、工厂和国民政府机构迁入沙坪坝至歌乐山一带,促进了磁器口商业贸易空前的繁荣,人口猛增至六万余人。
据统计,该时期,磁器口共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达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各有一地,各为其市。磁器口商业同业公会从1938年的10余家,增至1942年的57个行业,1944年,同业公会会员已达1599人。
这一时期,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员会驻地,聚集了徐悲鸿、傅抱石、张书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