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八卦掌传人有谁中国近代共有几位武术宗师?
尚云祥,字霁亭,生于1864年,卒于1937年,尚氏形意拳创始人,近代武史上的形意拳三大名家之一,有铁佛脚之称。又号半步崩拳打天下尚云祥聪慧过人,嗜武成性,虽缺乏精武之先天条件,但他却以超人毅力和惊人精神成为一位身怀绝技、名扬武坛的一代师表。
李存义先生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时,大摆擂台,由尚云祥首出擂场,设擂一百天,终无一人将他打下擂来,尚云祥于是誉满津沽,通过比武,友遍燕赵。
密云铁掌冯洛正,威名远扬,自负怀有绝技,便约尚云祥比试。尚见其徒全在,不与动手,后待其徒全散时方与其比武。一交手,冯便左腿疾出,又以左手去扣尚伸出的右腕,而用右手使出挂面拳直取尚的面门。在这面临骨折体伤的一瞬间,尚云祥振臂一抖,将冯摔出一丈开外。冯虽败却末伤名声,遂感尚云祥之德馨,清结为友。
尚云祥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当时,通州有个大盗叫康天心,人称康八太爷,德行不正,为害甚多,但武功高超,轻身功了得,连官府也拿他无法,尚云祥决定除之。康曾找上门来败退而去。后又在怀柔做案,尚云祥专去怀柔,在东皇庄将康俘获并送往官府,人们大喜,将此事编成现代戏《拿康八》、《大闹东皇庄》,进行颂唱。
尚云祥耿直刚正,厌恶旧社会的虚伪应酬,更不满官场上尔虞我诈。他不辱武林气节,不应权贵们的高薪聘请。即使在张之江主持南京国术馆时,请他任教,亦被他婉言谢绝。他闭门授徒,以慰晚年。
尚云祥先生教人不择贫富,却要求品行端正,勤学苦练。不计学费,不计报酬,任凭量力而行,家贫无力者就白教。在动作劲路上,还保存了许多人们忽视或鲜为人知的技法更耐人寻味和探索。
他一生之中,育人无数。比较出名的高足有:靳云亭、赵克礼、许笑羽、刘华甫、尹声远、陈子江、孙梦芝、孙金桐、韩伯言、李文彬、李绍武。连的桑丹柒、曹连肪都是出自尚云祥先生的门下。他一生为振兴中华武术立下了不朽功绩。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一个人只有像采宝一样去探求,方能得到最心爱武技,这也是武术练习者最高境界。
他教的五行拳,按中医内经治病健身,五行相生的道理,以劈、崩、钻、炮、横的顺序练,既明理义,又增效益,并且纠正了以鹰捉为劈拳的做法。
在练劲上,不论拳术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刚劲(即明劲)。他所说的明劲,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的基础上身力能发,达到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劲力,达到起如风,落如箭,遍嫌慢的速度。只有这样根据运动生理等科学理论,根据这个逻辑去理解,方可练刚劲,否则凭使拙力是练不出他所要求的刚劲的。
故尚云祥先生的风格、练法、劲路皆不同于山西、河南、河北形意拳。出手柔寓于刚,催且长;发劲快而猛,刚且实;进步快而远,恰似卷地之风;趟劲大且疾,又如犁杖翻地。动作舒展完整,内劲充盈,爆发力大,终成一统闻名于武林的尚氏形意拳,为中华民族武术宝库又添一瑰宝。
宋世荣先生,字约斋,号镱泉,京兆宛平人(今北京大兴县),生于1849年,卒于1927年享年七十九岁。宋世荣赋性慷慨,急公好义,有古侠士之风,自幼好学,喜读书,为人多才多艺,对于诸子百家无不涉猎。于读书之余,常习少林拳和家藏《易筋》、《洗髓》二经。年稍长,弃儒就商,十七岁时(1865年)随其父宋永禄经商于山西太谷,开设永善兴钟表局。适逢李洛能先生亦在太谷从事保镖之业,宋世荣即拜李洛能为师,从学十年,艺业大成。
宋世荣二十四岁时,又结识了燕都刘晓棠先生。刘晓棠先生曾供职于沈阳故宫工部库中,库中藏有武学秘籍《内功四经》。此《内功四经》包括:《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刘晓棠遂将《内功四经》赠送给宋世荣。宋世荣得到《内功四经》之后,反复精研习试、并结合家藏《易筋》、《洗髓》二经,于内功方面专心研究,其后又融会贯通太极、八卦诸拳,独创出了内功精深、发劲(力)独特、别具风格特色的宋氏形意拳。史称宋世荣的武功已超神入化,盘根冲空之境。其高足贾蕴高先生称:宋世荣先生体貌魁伟,须似戟;目光似闪电,精光四射,声若洪钟。身如介鹤寒松,仙风道骨;精灵抖擞,气凛寒霜。使人望立起肃然有敬畏之意。今天我们尚有幸能看到宋世荣先太夫子晚年所昭的一张也是唯一的一张传世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一睹其丰神飘洒,器宇轩昂的神采。
国术名家孙禄堂先生对宋世荣先生的武功极为推崇。他在所著《拳意述真》一书中,对宋世荣先生超绝的武功做了令人神往的描述。他述说宋世荣的五行拳及十二形拳,无不各尽其妙,练习十二形中蛇形之时,能尽蛇之性能,回身向左转时,右手能摄往右足跟,及向右转时,左手能摄住左足跟。回身停式,身形宛如蛇盘一团。开步走趟,身形委曲婉转,又如蛇之拨草蜿蜒而行也。练燕形之时,身子挨着地,能在板凳下边一掠而过,出去一丈余远,此式之名即叫燕子抄水。又练狸猫上树,身子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能粘一二分钟时……宋世荣先生格物之功甚深,能各故其性其传神也……与人交手较技,手只在其人身上一划,其人即如箭之速跌出两丈有余……
宋世荣授徒非常严格,授徒虽少,然十余名,个个出色。其最著名的,当首推宋虎臣、宋铁麟、任尔琪、贾蕴高四人。此四人号称宋门四大金刚,乃是宋氏形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能人物,对宋氏形意拳的最后形成、发展、定型、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宋世德 字辅仁,别号云鹤,直隶大兴县(今北京)人,是宋世荣的胞弟,人称二宋,生于1857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卒于1921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终年65岁.
宋世德自幼随父宋永禄经商于太谷,学修钟表手艺,以后与其兄宋世荣先后拜师于神拳李能然门下共同学练形(心)意拳,共研内功、洗髓二经,深研苦练,领悟拳理,意会其形,琢磨其妙,相互切磋,练就一身绝艺.并将内功与心意拳、内家拳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形(心)意拳在体用兼备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成年后,他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爱好清静,在武术上狠下功夫,练功时不让外人观看,技艺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在四十余岁时只身一人云游四方,挟技遍走天下,东至高丽,西至俄罗斯,所到之处,豪杰景从。曾于深山之中修道,七日不食,不知饥馁。晚年定居于太谷普慈寺内修禅,后涅磐于此。
宋氏形意拳以传统形意拳理论为基础,以《内功四经》为准绳,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阴阳平衡学说,参照《易筋经》、《洗髓经》的易骨易筋洗髓及内功十二大力法等练功方法,以运动生物力学为科学依据,按照人的生理功能和气候变化进行传授与锻炼。宋氏形意拳非常注重内气、内功、内意与外形、外力、神意的配合以及各种技法的融会贯通。依次从脉络、格式、气路、劲诀而步步深入练习,其拳势古朴雄劲、恢宏遒放,、刚柔相济、阴阳互换、内外、发劲独特、动静结合、缓疾相随,极富实战、养生、表演之效,可谓内外兼修、体用兼备,尤其以内功精深、发劲独特而闻名于武林。宋氏形意拳全面系统,拳械套路丰富多彩,主要有:底子功、三体式桩功、内功盘根、五行拳、十二形拳、大枪抖绝功、十二趟弹腿、进退连环、四把、八势、八字功、杂式捶、三花炮、五行炮、挨身炮、十六把、刀、六排刀、三才剑、盘龙剑、棍、春秋刀、左门枪、大枪、翼德大枪、麟角刀(独门兵器)、对扎六枪、迎手棍、对划大杆、对砍十三刀、对砍八卦刀等。宋氏形意拳第一、二代传人又整理创编了十面埋伏、阴阳把、铁门闩、三节推掌、揉球势、左右五行连环、十七势、内功盘根刀、战斗枪、战斗剑等拳械、单对练套路,使宋氏形意拳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以及各种技法的融会贯通。依次从脉络、格式、气路、劲诀而步步深入练习,其拳势古朴雄劲、恢宏遒放,、刚柔相济、阴阳互换、内外、发劲独特、动静结合、缓疾相随,极富实战、养生、表演之效,可谓内外兼修、体用兼备,尤其以内功精深、发劲独特而闻名于武林。宋氏形意拳全面系统,拳械套路丰富多彩,主要有:底子功、三体式桩功、内功盘根、五行拳、十二形拳、大枪抖绝功、十二趟弹腿、进退连环、四把、八势、八字功、杂式捶、三花炮、五行炮、挨身炮、十六把、刀、六排刀、三才剑、盘龙剑、棍、春秋刀、左门枪、大枪、翼德大枪、麟角刀(独门兵器)、对扎六枪、迎手棍、对划大杆、对砍十三刀、对砍八卦刀等。宋氏形意拳第一、二代传人又整理创编了十面埋伏、阴阳把、铁门闩、三节推掌、揉球势、左右五行连环、十七势、内功盘根刀、战斗枪、战斗剑等拳械、单对练套路,使宋氏形意拳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孙存周,讳焕文,号二可,1893年出生在河北完县东任家疃。父亲是武学大宗师、时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 据说孙存周6岁时开始揣摩父亲练拳,并喜欢弹弓。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孙存周很少能见到父亲,所以线年开始正式随父习武。
苦修三年,日以继夜,得孙氏形意、八卦大要。遂访京津及燕赵等地名家切磋技艺, 名声鹊起。1912年,孙存周19岁时与钱氏完婚,不久只身南下,游历各地,遍访名师、高手,比较武艺,未遇其匹。杭州望族郑氏、刘氏慕孙存周武艺高超,争相聘为武师。逊清遗老、晚清直隶总督陈夔龙闲居海上,亦聘孙存周为其拳师。
于是孙存周半月在杭州、半月在上海。期间又与同盟会人士吴得波、郑佐平、李霄禾、章启东等结为盟兄弟。时江南技击名家多与孙存周相识,切磋较艺,孙存周皆能轻取。故在沪宁杭一带负有盛誉,武林中之奇人异士如秦鹤歧、管子彰等皆与孙存周交厚,盛赞有加。孙存周在外数年,经常隐其真实姓名,造访各地名家,常问曰:当今中国拳术家谁为至高至妙者?
所遇者几尽皆答:惟活猴孙禄(孙禄堂先生绰号)。 1918年,孙存周返回北京,对父亲谈及其游历见闻,孙禄堂先生训曰:凡求道艺者务要虚心,虚心则心明,心明则性真。有若无,实若虚,远浮名。凡遇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其功夫高低皆要拜为师友,虚心求教,海纳百川,故其深不可测。艺无止境,岂有至高至妙之说?
在父亲的教诲下,孙存周的拳术境界又上了一层。通过每日与父亲试手,更知自己的功夫仍旧相差甚远,遂留在北京年余继续深造家学。1919年父亲入住总统府后,孙存周再次返回南方,时其三弟务滋也已在太仓中学任教,教授拳术及英文。孙存周回到南方后,仍是半月在杭州、半月在上海教授拳学。应上海武技研究社之请,每月抽出数日与务滋去上海武技研究社教授社中教员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等家传武学。
该社社长为吴佩孚的参谋长张其煌,社中教员有肖格清、刘景阁、褚桂亭、高振东等。这样兄弟二人每月相会一次,共同研究孙氏拳学。相互启发,技艺更加精纯。
1922年夏,孙务滋在太仓中学教授高低杠时,因杠子突然折断,锈钢扎入肋骨中,由此感染破伤风,不治身亡。务滋的去世使孙存周极为悲伤,这不仅因为二人是同胞兄弟,而且二人自幼就最要好,常在一起练拳,因此使孙存周也失去了一位可以相互启发的学伴。尤其是孙务滋的文化程度较高,在中、西学方面均受过较系统的教育,因此,孙务滋的早逝对孙氏武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1923年4月,马良等在沪上举行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孙存周亦前去观摩。本次大会有武术名家18家之说,这18家基本代表了当时古典武艺的传承水平。通过观摩、比较、切磋,孙存周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乃父孙禄堂先生所建立的道艺武学的宏深与正确。仅就技术体系而论,孙氏道艺拳学是对古典武艺的全面革新与升华,特点是其技击技术的体系合乎于生理机能的先后天相合,十分考究技击中身体机能运用的合理性,并使之成为自然,因此能够完善人的良知良能。故在技击对抗中能充分地利用潜能,超乎于实力。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注意研究、总结道艺武学的训练规律,并使之简明精确。
1924年,孙存周在与其盟兄弟打台球时,孙存周戴着水晶眼镜坐在一旁看报,李霄禾打球时球竿脱手,打碎孙存周的眼镜,伤及左目导致失明。孙存周说:你这一竿打退了我五百年道行。虽为戏言,孙存周确实也一度在拳术上萌生退意,心灰意懒,对外称不练拳了。然而一则,孙存周从心里仍旧爱好拳术,二则又有朋友鼓励,郑佐平常去开导孙存周,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经过长达两年的努力,孙存周信心渐增。此后练拳更为刻苦,技艺渐臻化境。
1925年,孙存周在郑佐平处认识叶大密,因志趣相投,便与叶大密结为盟友。叶大密号伯龄时任25师的团参谋长,在拳术上是田兆麟的。叶大密也知道孙存周身怀绝艺,因此经常向孙存周请教拳术,孙存周授以孙家形意拳,并告戒叶大密要相互融合而不要效仿,使之技艺大进。
叶大密晚年曾对金仁霖讲述自己叶派武学的三大来源:田兆麟系的杨式太极拳、孙存周传授的孙家内劲、李景林传授的武当剑。金仁霖介绍说:伯龄先生的拳,是孙家拳的内劲、杨式太极拳的技术和由李景林武当剑悟出的用法,融会贯通,自成一格。金仁霖又说:叶大密老师认为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你里面已经受伤了。杨式太极拳的手法非常丰富,无论是化是发都很巧妙,尤其在推手方面有很系统的训练方法。李景林先生的武当剑是非常实用的剑法,对拳术的运用也很有启发。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开始一段时间孙存周不太放心,怕叶大密支撑不住,因此每天孙存周都来叶大密的拳社为叶大密镇社。开始也确实经常有人来社中切磋,叶大密都能稳操胜券,但是由于来的人水平不高,所以孙存周还是不太放心叶大密。一天,上海滩有名的拳师刘高升来访,叶大密与刘高升交手切磋,叶大密依然能不落下风,使刘高升非常佩服。
当时在上海的著名拳术家中许多都是孙存周的同门师兄弟,如陈微明、肖格清、靳云亭、章启东等,他们曾劝孙存周开立山门公开传授孙氏拳学。但是孙存周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因此,虽然孙氏太极拳的传人进入上海最早,但却最不普及,这是孙家与各家所遵从的传承原则不同。
那时,孙存周在上海未收正式的徒弟,除了自己练拳,就是教授友人或对几位盟兄弟的拳术做些指导。除了叶大密外肖格清也常得到孙存周的指点。肖格清的八卦掌非常出色,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当时上海常举行武术表演,每次大都是以肖格清的八卦掌为大轴。一次在法租界表演武术,同去的有许多名师如姚馥春、朱国福、朱国禄、高振东、田兆麟以及肖格清等,其中还是肖格清的表演最受欢迎,得到的掌声最多。
表演形意拳的高振东说:外行看热闹,看不懂功夫。肖格清听了这话不服气,要与高振东比试功夫,别人也劝不住,高振东好打也是出名的,于是两人动起手来,肖善八卦、高善形意,肖的特点是身法快,高振东是出了名的力大、手快,一个照面肖格清就占得上风。从此高振东服了肖格清
王芗斋(1890 - 1963)原名向斋,字宇憎,河北深县人。他是我国现代意拳的创始人。他幼时多病,身材矮小,遂弃读寻师求强身之术。一九0四年拜同乡郭云深为师,学形意拳。后郭卧,王芗斋朝夕侍奉,得郭青睐,传以精要。郭老临终曾言:『我生平所授门徒众多,但能传我衣钵者,只有芗斋一人而已。』王芗斋得真传后,苦练数年,不仅体健力强,还擅长技击。
郭老作古后,王先生欲在拳学上精益求精,决心外出再访良师益友。在弱冠之年离家远游,从北到南,遍访武林高手。他在游河南少林寺时,遇行林禅师,禅师是少林武术中的佼佼者,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武艺,彼此参学互补长短行林的师父名本空上人,当时已年进九旬,对芗斋甚是喜爱,在拳理方面给予很多指导,使他受益很深。
他又在浙江遇名拳家方士桩先生,方先生的拳法名为「五技撩手」,技击性极强。在西安遇名拳家刘培显先生,刘先生的腿部功夫极强,运用时有出人意料的奥妙。在福建遇名拳家解铁夫,他原练武当派拳法,后又钻研各派拳术,尤其精通鹤拳,被人尊为「江南第一妙手」二人均有妙处,解老鹤拳精妙,身段敏捷,二人互相赞叹,彼此敬佩对方,结为莫逆之交,白昼互学拳术,夜晚抵足而眠。
王芗斋在少年时,曾见过八卦掌大师董海川的高足程廷华先生所练的八卦掌,其身法之矫捷、步法之灵活、出手之奥妙、变化之莫测,有如猛虎下山、游龙搅水一般。使王先生受益不浅。他游历南方北返后,在北京遇见太极拳名家杨少侯先生在涿县遇八卦掌名家刘凤春,他们互相学习,这对王先生后来创立大成拳,实在补益不少。
王芗斋经数十年的亲身实践和理论研究,如按拳经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要领,独辟蹊径,始创意拳,并总结出了「长、忍、狠、谨、稳、准」六字诀。意拳又名大成拳,此拳非常重视意念的作用,以意运气,以气催力,意到气到力到。他还首创了意拳站桩法,练时全不着力,功夫全出于自然。他以站桩功为体,以散手为用,深奥莫测,精妙无比。从此王芗斋之名远播大江南北。
王芗斋先生成名于二十年代初期,他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国武术的艰巨工作,在上海教授徒众之中,他发现多有注重于形式招法,而忽略了精神意感方面的锻炼,有本末倒置的弊病。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能够时时提醒学生起见,所以将自己所学的形意拳改名为意拳。其意为在练习拳术的任何动作中,都应该加上与动作相关的意念活动,也就是在每一个动作中,不应单纯追求外型方面的锻炼,而必须都要有一定的意念,练到日久功深,就可以做到行住坐卧不离拳意,达到拳拳服膺的地步。
一九三0年至一九三三年间,王芗斋在上海授拳,住在「一品香旅馆」由于大家钦慕他的武德武艺,所以要求跟他学拳的人很多。他对教学是一丝不苟的。他不仅教拳,也教如何做人,因此深受的敬重。也有些人,以为王芗斋的高超武艺只是传说而已,他们前来与王芗斋较量武艺,这些人中有的武艺被认为是第一流的,但他们都败在王芗斋手下。当时上海有一位八卦拳师,言称是天下第一,前来比武,一经交手,却被王芗斋以意拳三次击出。他用的正是意拳中惊人的抖劲。
后来王芗斋从上海返回北京,在保定和北京一带教拳、行医,为「意拳」和他整理创编的保健「站桩功」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着有『意拳正轨』、『大成拳论』等书
《近世拳师谱》称其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 (1860年12月22日),逝于22年夏历10月29日卯时
(1933年12月16日)。郭云深先生的传人众多,但真正得其精髓的要算隔代孙禄堂先生。至于王芗斋,只不过是从学于姐夫李豹(郭的),加之时间短暂,并不真正了解形意的真意,他所学是汇杂了形意、八卦、太极、鹤拳、少林拳、西洋拳击的一些练法而成,谈不到什么集大成,只是拼凑而已。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
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同往东北。后保荐孙为知县、知州,未临莅。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功独步,冠绝当时武林,故折节下交。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所以缙绅于孙益重焉。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言方出,孙已通悟,二人搭手后,郝为真叹服不已。惊赞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数十年者。
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糜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 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孙禄堂武功绝伦,能于行止坐卧间,周身各处皆可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又能于不闻不见之中觉险而避之,神行机圆,无人能犯。孙禄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孙禄堂不仅武功登峰造极,而且道德修养极高,多次扶危济灾,救乡民于水火。1919年,完县一带大早,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时人评曰:孙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
孙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晚年,孙隐居乡间,预言自己去世之日,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书字练拳无间。临终时,孙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椅上,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于清晨6时5分含笑而逝。
孙禄堂无疾而逝,震动当时各界人士。《申报》、《日报》、《大公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重要报刊,均对孙的逝世作了报道,对孙之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南京、上海、杭州各武术团体也于功德林为孙举行公祭,由陈微明等名流百余人出席,多人作演说。同时,北京十天津各武术团体及孙门亦为孙举办了隆重的追悼活动。保定国术馆副馆长刘纬祥曰:今后我无问技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