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孙杨:"初心"就在身边
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长征永远是两个熠熠生辉的大字。红军部队历经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亲赴红军长征沿途实地采访后感叹:“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央媒记者来说,由于多数时间里,北京是我们的工作主阵地,每日忙于各种形式和主题的新闻报道,日积月累下来,自己的眼光和心气儿难免带有些许的浮躁。
5月底,感谢领导的信任,我有幸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移动直播报道团队。从策划选题内容到节目样态,从协调地方台资源到落实地方党史专家,我和同事们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既要通过自己的镜头和纸笔,重新追寻和展现80多年前那场伟大的“精神远征”,同时又要通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换句话说,这场主题采访活动既是光荣任务,又是自我洗礼,同时也是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采访活动的总体安排和具体情况,我有幸前往这次主题采访活动的第一站——江西于都、瑞金、宁都和兴国四县。这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四个苏区县。
2019年6月6号,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阴有雨。
1934年10月,红军从这里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作为这次主题采访活动的前期采访人员,一进入于都县城,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红色气息。从这次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主会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到各种与红军有关的道路和纪念馆,再到和我们座谈的地方长征史专家信手拈来的长征故事,我们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带有当年苏区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
在这里,我们有机会再次走进80多年前,为了帮助红军渡河搭建浮桥,捐献了“半块门板”的老屋。虽然屋门只剩半块门板,虽然房梁的木料被齐刷刷锯掉,但我们从当地百姓的口述和文史专家的讲解里得知: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
在“模范县”——兴国,这里最著名的地标是“将军园”,最长的大桥是“红军桥”,最宽阔的街道是“将军大道”。在每一个红色地名的背后,都是当年兴国县苏区干部与群众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
1933年,兴国县长冈乡的一位叫做马荣海的贫雇农,自家房屋因为失火被烧毁了一间半。苏区干部得知这件事后,马上发动干部和群众捐款出力,很快替他修复了房子。而在80多年后,马荣海的后人早已搬进了漂亮的楼房,但他们仍然完好地守护着这所房子。虽然它和周围村民盖起来的二层小楼相比显得有些突兀,但在大家眼中,这所房屋已经成为苏区干部和群众心连心的历史坐标。
在兴国,很多老人都能哼唱几首兴国山歌,其中最著名的还是传唱了80多年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山歌里唱出的正是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动,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凝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好作风和好传统。触摸真实的历史,感受作风的传承,我们在这次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中,时刻都能体会到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初心”就在我们身边。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