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而英勇 只有选择无畏
【一线抗疫群英谱】
没有生而英勇 只有选择无畏
——坚守雷神山的上海白衣战士脱下战袍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4月6日下午,又有470名上海白衣战士凯旋。他们是上海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主力队伍,在完成留守雷神山医院的任务后终于脱下战袍。
雷神山的认真坚守
武汉的疫情攻坚战进入尾声,支援湖北的各地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留下的“战士”所面对的并不是简单的收尾工作,而是获得全面胜利前需要啃下的“硬骨头”,因为还未出院的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和危重。
4月1日的武汉雷神山医院,略显冷清、空旷,但战疫仍在紧张进行。上海医护接管了全院130多名患者中的103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占六成。
早上8点,狭小的办公室里,四个医疗小组的晨间交班依然忙碌而有条不紊:昨天又新收了一个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需要大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明确当天的工作重点、梳理新病人、重点病人的治疗方案;护士长反复关照,最后冲刺阶段,大家一定不能松懈,不能放松防护、不能放松对病情的观察和患者的照护……
9点是ICU缓冲区最忙碌的时候。更衣区开始人头攒动,大家在感控人员的监督下分批进舱查看病人。
踏入重症病区,护士们逐一开始床边交接班,或为患者翻身,或核查用药情况,或为即将外出检查的病人做着准备。一切如昨,进入雷神山的每一天,都是紧张而忙碌的。
在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葛恒负责的医疗组中,最危重的一名患者系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治疗,他们组帮着这名患者闯过了新冠肺炎呼衰、胆道感染并发脓毒血症、多发浆膜腔积液、脑出血等一个个关卡。
徐欣晖是ICU的副主任,他负责的医疗组里最危重的患者是一位心脏复苏后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患者,同时合并心脏支架植入史、糖尿病、感染等。患者病情一直不稳定,徐欣晖放在心头惦记着。下午徐欣晖二次进舱,与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毛青一起为患者实施气管切开。经过该组医生的精心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而毛青负责的医疗组,最危重症患者也经过他们医疗组积极抢救成功渡过新冠肺炎的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感染等重重难关。
下午5点换班时,ICU病区仍然有多名危重症患者,又一轮救治开始……
把每一个操作做到最好
4月2日下午,雷神山医院C4病区最后一名患者顺利出院,病区正式关舱。C4病区于2月23日正式收治患者。其间,累计收治患者52人、出院51人、转出1人。
医护人员完成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病史资料等交接工作。对全病区环境进行消毒清洁,并由雷神山医院院感办终末采样测试合格后,C4病区科主任陈盛和护士长乐叶在负压病房舱门贴上了封条。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负责武汉雷神山C1、C2、C3、C4普通重症病房192张床位以及B区ICU病房31张床位。他们是与病毒战斗的亲历者,初到第一天,马上对病房进行特殊的“装修”:物资搬运、信息培训、房屋配置、卫生打扫、仪器安装调试、感控标识张贴……48小时,普通病房改建完成;96小时,重症监护室开启。把每一个操作、每一次监测、每一分呵护做到最好,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C4病区主任陈盛说:“C4病区‘关门大吉’意味着我们离胜利更进一步。”上海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总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则表示,作为最后留守的上海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将继续坚定不移抗击疫情,啃最硬的“骨头”。
团结一心的胜利
在长达48天的战疫中,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与病毒抢时间、抢生命。截至4月4日,累计收治了326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0名,重症123名,使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
好消息背后,是众志成城的力量。3月7日,上海仁济医院ECMO团队出征武汉,成为第八批医疗队的“尖刀连”。团队到达后的第五天,第一位需要ECMO抢救的病人出现了,经过170小时的精心治疗,这名病人顺利脱机。
“零感染,我们做到了!”傅小芳是上海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专职院感防控人员,她的心愿只有六个字:平安来,平安回。如今,她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仁济医院急诊科黄欢医生,曾和护理部副主任奚慧琴一起,护送雷神山医院感染二科ICU病房的首位出院患者离开。在即将告别武汉之际,他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此生最珍贵、最值得回忆的这段经历——
“武汉人民是不幸的,但是他们的勇敢、真挚和感恩时刻给予我力量,让我坚持奋战与前行。感谢在雷神山医院一起战斗过的每一位战友,你们都是最棒的。”“即将脱下英雄的战袍,收拾行囊,回归平凡。但我还是一名急诊室医生,救死扶伤依然是我最大的幸福源泉。”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8日 04版)
- 标签:虎牙猴三棍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