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ICU里的青年护士:我们不需要你记得
导读:“在ICU病房里,你不认得我们没关系,我们不需要你记得,我们只希望你康复,这就是最大的回报。”
2月9号,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被确定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医院,仅两天多,就全部收满800多名危重症患者。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护心小分队中,有一名护士名叫张盼盼,今年29岁,主要为危重患者提供呼吸和生命支持。
在ICU里的新冠肺炎患者,很多肺部情况已经很差了,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他们迫切需要植入床边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为恢复赢得时间。
“我们把上了ECMO之后,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部都想到应对策略,能治愈一个人,就是一个家庭。”张盼盼说。
因为患者们病得太重了,任何操作都会增加他们猝死或者发生其他意外事件的风险,所以医护人员们每做一个操作,都相当紧张,心理压力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
2月29号晚上7点多,医护人员们回到酒店准备吃晚饭。当时突然接到病房电话,说病人的ECMO机器不运转了,流量监测不到,情况危急,刻不容缓。
“我们决定立即去医院,但是从酒店到穿好防护服进去,最快也要半个多小时,这期间如果机器不运转,形成血栓的概率很大,对病人来说是致命的危险。”
病情不容耽搁,在ICU里的护士们就直接用手摇泵来运转机器。摇手摇泵是有要求的,必须要一直匀速摇动,流量要达到两升以上。
“当时每位护士已经穿着防护服工作很久了,而且病房里空间十分狭小。但他们一直在坚持,摇了近一个小时,直到我们过来。”
后来发现是ECMO的管路里形成了血栓,医护人员们紧急换了一套管路,保障机器正常运转。
“那天下班的时候,我看到每个人身上全部都是汗,脸上全部都是压痕,那一瞬间真的感觉很心疼,他们为病人付出了很多,却从没想过自己。”张盼盼动情地说。
给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第一位ECMO病人拔管当天,病人满眼都是泪,他拿了一张纸写字,但颤颤巍巍写不清楚,医护人员们问是不是要写“谢谢”,他点头。
这个病人意识不是特别清楚,他的“谢谢”是内心深处最深刻的表达。
“那瞬间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张盼盼说:“在ICU病房里,你不认得我们没关系,我们不需要你记得,我们只希望你康复,这就是最大的回报。”
3月30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17个病区患者“清零”,正式关闭。
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84岁的钟南山院士,拿着那张广州开往武汉的无座车票;我们看到了72岁的李兰娟院士,脱下防护服后微笑脸庞上那道深深的印痕;但看到更多的,是这场战疫中,这些无名的战士。自除夕夜第一支医疗队抵达武汉起,全国累计29个省份和军队系统派出345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护人员,其中有三分之一是“90后”,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是他们,写就了今日自信之中国,他们,就是疫情下的中国好青年。
“疫情之后最想把口罩摘掉,走在大街上,看着人群,约着好朋友去东湖骑车、去吃烧烤。”这是张盼盼的愿望,更是每一位医护人员最质朴的愿望。
“为了让疫情尽早结束,很多人都想加入到这场战争中,但他们不是医生和护士,他们无法直面这场战斗,所以我们不上前谁还能上前?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或者说在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坚定勇敢,我们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非典那年我还是个孩子,接受着你们的保护,现在换我来保护你们。
- 标签:变形金刚3人物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