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利而行 免费看英超时代将结束新英体育英超直播表
但改变毕竟在发生,从版权方付费,到方购买版权,话语权掌握者已由方变成了版权方,版权涨价的幅度,也从和风细雨变成了疾风暴雨。2014—15赛季的版权谈判中,一度有重要地方台体育频道将放弃英超的传闻,但球迷的噩梦最终没有发生。
从新英体育的角度分析,英超在中国以全收费模式、或完全通过新转播的气候尚不成熟。高价贩售给视频网站这样的新能带来更高版权收益,但传统电视上的稳定,是对英超赛事品牌极好的推广。所以地方发现,最后的价格尚可接受。
当英超联赛在中国市场的版权代理方——新英体育从2014—15赛季起将版权大幅提价之后,互联网上的英超联赛转播中,门户网站已基本完全退出。视频网站PPTV和新英签约版权购买协议之后,乐视网也购买了非独家的英超赛事直播版权。
这两家视频网站所拥有的权益,包含了英超全部38轮联赛的380场比赛。但赛事转播并非完全免费,而是每轮中有4场免费,6场以付费方式。根据PPTV公布的前三轮赛事直播表,免费场次中,首轮有曼联、埃弗顿、热刺和曼城的比赛,次轮切尔西、曼联、曼城对利物浦,三轮包括曼城、埃弗顿对切尔西、阿森纳,质量还不错。
类似英超这样的、十年来在中国转播方式几经变迁的案例,相当罕见。
世界杯年的刺激,对各种职业足球联赛,形成了庞杂多样的影响。中超重启之后,赛事更有看头。即将重启的欧洲赛季,更因为英超视频版权在中国市场的新变化,而显得与众不同。完全免费的欧洲足球收视时代行将结束。免费与付费混搭的收视模式正开始渗透进中国这片
而这种产品的拥有者有着尤其强烈的商业,这也是英超和其他欧洲联赛不同之处。在版权销售中,它永远择利而行。曾有天盛在买断英超在中国市场的版权后尝试全收费模式,结果以失败告终。
互联网之外,英超也没有放弃这样的主流平台。不仅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球迷能继续在传统开电视平台上看到英超,更多的地方台频道也会进行英超直播。
免费与收费混搭的“4+6”模式,到底能给两家视频网站带来怎样的市场反响和收入,可能将决定英超赛事,乃至更多体育及稀缺性视频资源,未来在中国市场的。绩效的高低,将影响这两家视频网站,以及其他观望中的潜在版权购买者未来的购买决策。一定程度上,PPTV和乐视网是在和新英体育一起,重新培养中国受众的观赛习惯。
竞技意义上,英超未必是世界第一职业足球联赛,但作为一种产品,它的观赏性娱乐性首屈一指。这是一场跨度长达9个月、剧情每周起伏变化、参演人员超千人、辐射人群数以亿计的超级真人秀。英超的高度商业化和化,让这个联赛具备了最好的外在技术包装,内里又有着现代足球发源地最为浓郁的足球文化特质——在这一点上,英超具备和NBA大异其趣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兼具的特性。在足球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时代里,英超在职业体育联赛序列中,是不可多得的稀缺性产品。
由此,以地域分群的球迷在收看英超直播时,会有不同体验。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以及数量有所增加的一些地方频道,每个周末都能带给球迷剧情丰富的英超直播赛事。电视上看不到英超的球迷,有视频网站可以期待。只是在重要场次上,当视频网站需要收费时,地方台直播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这应该是新英电视绥靖保安姿态的一种体现。
对球迷而言,PPTV和乐视网的转播,解除了“在网上看不到英超”的警报,而且也不是场场要收费,目前能看到的免费场次基本上都有强队出战。过去几年的市场培育,也让很多球迷对于付费观赛的反感情绪下降,更注重交费之后获得的体验。
相对封闭的市场。
天盛或许失败了,却起到了培育收费市场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活方式的普及,付费不再是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人们更加追求品质和体验。
过去赛季中,曾出现过付费模式下,用户体验感不佳的案例。新赛季中,据传乐视网能做到1080P的高清,不过最终还是要看用户口碑。
新英体育这一波版权涨价,对传统电视的挑战非常大,因为从市场反应力和经营灵活程度论,和新相比,相对滞后。地区的开电视机构,全都是体制内单位,属于半封闭的经营模式。最初英超赛事要登上各地方台体育频道,版权方还需要向后者付钱。但二十年来,电视机构向市场化经营的转变如此之慢,和版权方的市场野望已完全不匹配。
这是一种绥靖政策。英超保住了中国地区的传统电视市场,哪怕无法登陆央视或者其他卫视频道。
两家视频网站购买英超单赛季转播成本,都是1100万美元,和过往相比,涨幅之大在中国传媒界相当罕见。若单纯靠广告销售收回版权成本,PPTV和乐视网都会有巨大压力。不过和资源架构以及用户构成更丰富的传统门户相比,专业视频网站更需要英超联赛这种稀缺性体育赛事资源,因此在2014—15赛季的版权竞争上,这两家视频网站都咬紧牙关,积极跟进。
不论方式如何改变,用户体验感依然是至高无上的。无人付费的话,就别指望英超在中国也卖出堪比美国市场、中国市场那样的天价。这仍然是一片封闭的市场,英超版权最终能否在中国成功销售成功,摆脱不了中国市场的大。(作者系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