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书育人中收获幸福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同事的口中,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于瑾教授是仙子、天使、女神,聪慧、纯粹、温润包容,与嚣杂的尘凡无争,一心都在追求完美。离去一年间,门下弟子每每见面,相对泫然。于瑾的师母王福恒听说于瑾被对外经贸大学追授模范教师后说,“她是模范教师,她更是精神楷模!”
“我回去歇一会儿啊。”2018年5月24日上午,完成博士生论文指导后,极度疲惫的于瑾跟同事们告别。回到家中,她还回复了6名本科学生的论文修改意见,可入睡后就再没有醒来。家人遵照于瑾一贯的低调性格,没有广为告知,但在八宝山的送别仪式现场,四百多学生排出长队,挤满了大厅,许多于瑾课上的旁听生都赶来送别。这位素色裙、波波头、说话温柔可爱、总是浅浅微笑的老师默默地印证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语。
上讲台,精益求精
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偏向选内容简单、容易拿高分提绩点的课,喜欢妙语连珠的热闹课堂。于瑾教的是复杂艰深的微观金融,也不是天生的“段子手”,但她的课却受到一届届学生的追捧。
“很多老师为了方便基本用PPT讲课,于老师很少用,不仅如此,她还坚持为学生编写学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对此印象深刻。与靠着一沓发黄讲义在讲台上一站十几年的教师不同,于瑾每次登台授课都会重新备课,教案总是最新的。于瑾的丈夫王文灵告诉记者,于瑾每次开课,头一天都要在电脑前忙到深夜,把最新的实例和金融数据补充进教案,做完准备工作常常失眠。
但站上讲台的于瑾总是神采奕奕。2017级硕士生贾敏回忆,于老师讲课非常注意观察学生、调动氛围,每到内容复杂、集中的段落,就要和学生眼神交流,确认没有游移的眼光,才会继续进行。而遇见学生有精神疲惫跟不上的情况,她就打个趣“小朋友们快支撑不住了,我们休息一下吧”。“于老师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满头大汗。”
“于老师喜欢卖萌,喜欢歪着头、装作一脸困惑地开我们玩笑,喜欢笑眯眯地叫我们‘小朋友’。”2016级本科生任正用“可爱”来形容于瑾,而“小朋友”“小可爱”也是于瑾常常用来称呼学生们的口头语。“我和于老师只有货币银行学的一课之缘,但这门课我真正理解学懂了。信手拈来的金融时事、融会贯通的概念模型,让这门高深的课平易近人起来。”任正回忆,在去世前一周,于瑾还为她从家带来了最新版投资学课本,这是一次课间闲聊她偶然提及想自学的。“现在看着那本厚厚的课本,想到再也难以回报老师,只能把这份情感埋在心里,告诉自己要铭记、要努力。”
做科研,心系育人
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教育缺乏数理训练支撑,一般老师都会选择宏观金融作为教学和研究方向。但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加速,于瑾敏锐地感觉到,未来需要懂微观金融、会做定量研究的人才。对自我高要求的她自学补齐了相关数理知识,成为国内第一批研究金融衍生品、期货、期权等微观金融问题的学者。
于瑾的博士导师王绍熙教授说:“在我带的学生中,于瑾是尖子中的尖子,很早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不少论文。”于瑾的博士论文《利率期限结构研究》就是直面金融领域最根本的资金价格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评定教授职称时,于瑾获得全票通过。最近十年,于瑾研究新兴市场金融,其成果被“期权之父”、诺奖得主罗伯特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