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军“斩首”的他,曾两度与美国合作
【文/观察者网 周远方 郭涵】
伊朗最高军事人物之一、少将苏莱曼尼被美国无人机暗杀,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甚至用“斩首”来形容这一过程。特朗普则宣称,这名“恐怖组织”“圣城军“的指挥官,当时正策划“针对美国人迫在眉睫的邪恶袭击。”
然而美国媒体发现,苏莱曼尼并非一直是美军的“心头大患”,反而曾经两度与美军合作,受到过美国官员和媒体高度评价。
“9·11”刚爆发时,他曾与美国官员秘密合作,为共同对抗塔利班而分享情报。但这一切随着小布什宣布伊朗为“邪恶轴心”国家而终结。
2014年后,苏莱曼尼领导的什叶派民兵率先在伊拉克境内抗击“伊斯兰国”,美军则辅以空中打击,双方再一次站到共同阵线。
1月3日被美国无人机暗杀的伊朗将领苏莱曼尼 图自:BBC
1月3日,苏莱曼尼在巴格达机场被美军无人机炸死。次日,《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披露这位美国政府“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外国对手之一”,一度与美国合作的往事。
文章提到,与中东的许多其他国家一样,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同样很复杂,苏莱曼尼并不总是站在美国的对立面。他们甚至曾两度一起共事,美国媒体上也一度对他充满溢美之词。
《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专栏作者费尔金斯(Dexter Filkins) 2013年就曾撰文称,在2001年9月11日之后,美国和伊朗一度有望在阿富汗达成某种程度的联盟。伊朗“圣城旅”领袖苏莱曼尼就是这种合作的关键人物。
《华盛顿邮报》:当美国与苏莱曼尼合作
在9·11袭击后的混乱中,时任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的瑞安·克罗克(Ryan Crocker)谨慎地飞往日内瓦,与一批伊朗外交官会面,而他们的上司“哈吉卡西姆”(Haji Qassem)就是苏莱曼尼,他们似乎渴望与美国合作,摧毁他们的共同敌人塔利班(Taliban)。
虽然美国和伊朗在1980年断交,但克罗克对苏莱马尼的灵活态度并不感到意外。他说,“如果不是非常务实,你不可能经历八年的残酷战争。”有时苏莱曼尼会把情报传递给克罗克,但他避免留下任何书面的东西。
克罗克还描述了与伊朗人共享情报的过程,比如他向伊朗提供一个基地组织外围人员(facilitator)的位置,换取一张详细标明塔利班位置的地图。克罗克说,苏莱曼尼对这样的合作非常满意。
但好景不长。2002年1月,小布什发表了著名的“邪恶轴心”演讲,将伊朗列入“支持恐怖分子国家”名单。克洛克对此毫不知情,但明白双方的合作已经到此为止。
小布什发表“邪恶轴心”演讲 图自:《纽约时报》
第二天在喀布尔的联合国大楼里,伊朗谈判代表愤怒地告诉他,苏莱曼尼“大发雷霆”,感到被“出卖”。后者一直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开展合作,并认为“也许是时候重新考虑与美国的关系了”。
由于布什的演讲,伊朗政府内主张重新与美国交好的改革派也遭到削弱。回忆这段经历时,克洛克连连摇头:“我们明明已经那么接近了。一段演讲中的一个词改变了历史。”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与伊朗的关系也变得越发敌对。
“大西洋理事会”伊朗问题专家芭芭拉·斯拉文(Babara Slavin)提到,美国当时拒接接受伊朗开出的条件,反而向萨达姆培养的反伊朗组织“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提供保护。苏莱曼尼因此成为美国的敌人。
而在推翻萨达姆、为伊拉克建立民主选举制度后,美国也为伊朗在该国扩大影响力敞开大门。
费尔金斯回忆,2008年初,苏莱曼尼曾通过伊总统塔拉巴尼向驻伊联军司令彼得雷乌斯发短信,表示自己掌握伊朗对伊拉克、黎巴嫩、加沙以及阿富汗的政策。伊朗驻伊拉克大使也是“圣城军”成员。
然而美国人并不信任他。彼得雷乌斯曾形容苏莱曼尼“十分邪恶”。
但根据维基解密公布的外交通话记录,两人当时实际上通过伊拉克政府高层,保持着谈判。甚至一度协调了激进什叶派民兵领袖穆克塔达·萨德尔与伊拉克政府之间的停火协议。
《华盛顿邮报》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崛起,又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与苏莱曼尼之间的共同利益。
央视新闻梳理多家美国媒体,发现了更多细节。
美国“今日老兵”网站6日发布一张令人震惊的照片,配文是“苏莱曼尼与美军士兵在伊拉克”。
图自:“今日老兵”网站
2015年时,美国《新闻周刊》就报道,苏莱曼尼被认为在从“伊斯兰国”手中夺回提克里特的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多名知情人士和分析人士均称赞他机智过人、骁勇善战,擅长打不对称和非常规战役。
文章还援引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邓普西的话称,在提克里特抗击“伊斯兰国”的约3万人中,2/3是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叶派民兵。
《新闻周刊》解读,邓普西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没有苏莱曼尼和伊朗的支持,从“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手中收复提克里特几乎是“痴心妄想”。
图自:《新闻周刊》
2017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NPR)还在报道中称赞,苏莱曼尼对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人民动员组织”影响巨大,后者在打击极端组织、夺回摩苏尔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美国无人机1月3日的一枚导弹,这一切化为尘埃。留下来的,只有伊朗举国的愤怒,以及全世界焦虑的眼光。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