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护理经济困难失能老人 子女有望获补贴
5月30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北京市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暨“持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及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的意见建议。
北京市副市长卢彦介绍,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已有7成以上完成家庭医生签约。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子女护理补贴政策,民航总医院、首钢医院等地将试点“网约”居家护理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明确考核办法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100余个,签约居民730万人。卢彦表示,北京市将研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奖励机制,明确考核办法,签约补偿向服务老年人和慢性病失能者等重点人群倾斜。同时,将继续完善居家医疗护理价格,并出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政策。
目前,北京市已对7400余户经济困难、失能、残疾等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并给予补贴。卢彦表示,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子女护理补贴政策。规范建立家庭养老床位,鼓励专业机构上门入户为居家失能、失智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服务。将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组织专业机构为家庭成员开展养老照护、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医疗机构试点“网约”居家护理服务
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方面,北京市已编制了第一版《北京市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25项护理项目目录》。今年一季度,金牌护士、医护到家、邻家护理、泓华医疗四家网约平台,通过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5700余人次。
卢彦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培育公平竞争的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市场。在政府保障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和发展护理服务市场。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在服务项目目录内规范开展“派单式”服务。同时,在民航总医院、首钢医院等地试点采取与网约平台合作的方式,为其紧密型医联体范围内有需求的出院患者和社区居民,提供可选择、个性化的居家护理服务。
城市副中心增设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卢彦介绍,今年,北京市将新建20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15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昌平区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计划新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副中心确定新增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兴区承接核心区人口外迁任务后,计划按照新增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适当新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纳入新建和改扩建规划的村卫生室,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此外,北京市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免除老年人在社区就诊所发生医事服务费的个人自付部分。未来将继续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名中医团队进驻。
北京全市医疗信息有望互联互通
卢彦介绍,目前,北京市已汇集市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老龄数据信息7000余万条。市民可通过首都之窗查询涉老政策、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信息,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预约周边养老服务。
下一步,将实施北京全市医疗信息互联互通项目,推动市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信息便民服务、线上健康服务。
聚焦1
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难点:试点需进一步推进完善
关于备受关注的长期护理保险,记者获悉,在石景山区开展的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已扩展至3个街道,全区已有182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护理服务,其中入住机构每人每月可获得1490元的护理服务,居家每人每月可获得近2000元的护理服务。
海淀区开展的商业性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采取“个人投保+政府补贴”的形式,全区参保人数为6402人,轻、中、重度失能等级对应的护理服务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900元、1400元、1900元。
北京市统计局2018年底的调査报告显示,养老领域居民最操心、最烦心、最亟待解决问题比例最高的三项工作分别是:提高养老金标准、解决就餐家务等生活难题、加强对失能失独老年人帮扶。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提出,今年代表议案、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査显示,老年人支付能力与市场护理服务费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各方反映现有医疗保险政策不能满足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差距大,需要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和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
“当前国家还未出台顶层设计,地方试点还存在筹资渠道不可持续、多项评估标准尚未统一和护理照料队伍缺乏等多方面困难。”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丛骆骆说,海淀、石景山区的试点参与人数少,覆盖范围窄,部分服务项目和标准有待完善,筹资方式和缴费比例未按照试点方案落实,护理服务项目的内容与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知晓率不足20%。
建议:抓紧形成长期护理险制度框架
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建议,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完善老年人支付体系,支持养老服务消费。抓紧研究出台包括城区和农村不同区域、针对不同老年人群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方案,形成具有北京市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整体部署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带动养老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
同时,进一步摸清北京市失能老年人底数,按照现有的失能发生率科学测算未来规模,为护理保险设计提供依据。
聚焦2
社区医养结合服务 难点:上门医护服务供给不足
调查显示,北京市医养服务机构“周边”覆盖率高于95%,“身边”覆盖率超过50%,而“床边”医养结合服务数量少,供需严重失衡。
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上门服务瓶颈还未突破,北京市医养服务队伍和社会力量发展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高龄、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有限,缺乏明确的上门服务项目,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时间少,定价机制不完善,产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大。”丛骆骆说。
此外,老年人知悉或获得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护理、药品配送和家庭病床等服务比例不高,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没有上门医护服务和药品配送。社会力量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扶持。
建议:制定上门医护康复服务项目和标准
“要进一步明确医养结合重在医,居家服务重在护理康复,将现有巡视探访、上门巡诊、家庭护理、紧急救援等服务衔接起来,形成闭环。” 丛骆骆表示,应加快制定上门医疗护理康复服务项目和标准,积极推进家庭病床、家医签约服务,加大家庭照顾培训支持力度。进一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
医养结合方面,建议整合社区卫生站、养老驿站等资源,通过信息联通、设施共享、人员对接等手段,打造应对老年人需求的医养结合体,实现让老年人和家属少跑路,让医养服务送到家。(记者 高枝)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