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是习总心中的最大牵挂;一个个体恤民情的感人故事温暖人心。新华社在“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栏目中,以“总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为主题,连续推出一组报道,以回访习总以来关心的民生领域百姓身边事为切入点,反映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百姓的获得感,展现总广博、深沉的人民情怀,传递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卖还是不卖?面对相比往年略低的收购价,延安市延川县脱贫户杨志平和帮扶干部蹲在果园里,激烈地讨论着。秋日暖阳下,又一笔生意有了眉目。
今年5月,随着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截至今年5月中旬,全国共有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占全部贫困县的52.4%。
贫困县摘帽进程已经过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步伐正在加快。记者走访多个脱贫县看到,当下各地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人病、全家贫,小病拖、大病熬”曾是许多农村贫困家庭的真实写照;“少花钱、少跑路,治好病、不怕病”说出了基层群众的就医期待;“保底线、补短板,强基层、谋长远”正在写就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总强调,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一些地方采访了解到,目前一系列医疗资源下沉举措正在发挥实效,脱贫攻坚的“健康长城”正在添砖加瓦,一步步绵延。
10月23日,山西省武乡县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48小时全县最低气温降温幅度在8℃以上。
面对极端天气,代照岭村63岁的王彩萍不再觉得难熬。自从2018年11月通过整村搬迁搬进新家后,家中用上了电暖器,“开关一开,不到10分钟屋里就暖和了”。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习总指出,“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风,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
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2013年至2019年6月,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全国1794万户贫困家庭改造危房,帮助5700多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住房,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00多万人。
甘肃定西农村妇女手工缝出的刺绣,成了游客争相抢购的“网红”文创产品;陕北汉子每天打起腰鼓,用演出费撑起了整个家庭……在我国许多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贫困农村,贫困群众正用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一“鼓”作气,实现摆脱贫困的梦想。
习总指出,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许多贫困村寨如今正依托祖祖辈辈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擦亮文化“金名片”,闯出了以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
在日前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习总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技术人员眼里的小问题,可能却是农民着急上火的“当务之急”。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扎根田间地头,这些“科技秀才”让科技之光照进农家,给田野带来新希望。
习总多次强调农村饮水安全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近年来,随着水利部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推进,覆盖在全国广袤农村1100多万处的饮水工程,正通过星罗棋布的乡村水厂和密密麻麻的供水管网,向亿万群众输送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历史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笤帚苗、桦皮画、灯笼……这些大众不太熟悉、很少关注的东西,是一些偏远地区贫困户祖祖辈辈种植的特色产品、经常摆弄的小手工艺,多年来靠它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如今,这些物件在脱贫攻坚中真正变成了“摇钱树”。
在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许多特色产业在乡村“大显神通”,不仅成为贫困户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扭转了地区的传统观念,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是唱响大江南北的《乌苏里船歌》。在乌苏里江畔、大顶子山下,有个村庄叫小南河,曾是喝酒成风、软弱涣散、落后封闭的贫困山村。
近年来,小南河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村风民风、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展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带来发展新动能。
习总强调,贫困地区要激发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
今年10月17日是第6个扶贫日。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总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在黑龙江省绥棱县,靠山村党总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华,本是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一名“大院干部”。驻村4年多以来,一本扶贫日记写下了这位“村官”和乡亲们一起品尝的酸甜苦辣,以及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盛夏的海滨、城市的游泳池、野外的冲浪舟……随处可见的绚丽泳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亮色。泳装,不仅代表着浪漫、时尚和开放,也能带动就业、拉动消费、撬动经济发展。在辽宁葫芦岛市,一件件泳装点缀出一个绚烂的舞台,见证着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美丽转身。
习总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小小泳装,悄然改变着一座传统重工业城市的产业格局和发展思路,创造崭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优美画卷中新添靓丽剪影。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是中国乡村百姓共同的生活向往与追求。
2019年3月8日,习总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地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主动探索、妙招频出,走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总指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色农业如火如荼。记者近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海南、宁夏等地采访了解到,广大农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并辅以新型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乡村道路通畅整洁、农家小院瓜果飘香……金秋时节,“望山见水留乡韵”的美丽乡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度假休闲。
不久前习总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国庆假期,记者走访北京、河北、河南等地乡村发现,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让农村变美、令农民致富、促农业发展,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丰收在望。种好粮、产好米、吃好饭,一头连着农民的腰包,一头牵着百姓舌尖上的新期待。
九月中旬,习总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稻虾米”“富硒米”“小包米”……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曾经一碗普通的大米迎来新的“打开方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尝得到的喜悦。
从农村职业经理人到土地入股的“农股东”、从“网红”推销员到操作农业无人机的“机手”……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职业、新“农人”在广大农村地区遍地开花。
习总指出,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
金秋时节,新华社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等地采访发现,“新农民”在乡村不断涌现,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发展有了更多生力军、农业进步有了更好的“人”。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节。在广袤的山间田野,迅猛发展的农村电商正造就新时代的“新农民”。他们借助网络,告别“丰收的烦恼”,让一大批优质的农产品成为热销“网红”产品。
习总日前在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近期在河南、山西、四川、贵州等地走访,深刻感受到电商助力精准扶贫、促进产业变革,给广大农村群众、乡村带来的巨变。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总2019年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
党的以来,全国涉农高校以农民急需的技术作为科研方向,把教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新动能。越来越多的涉农高校毕业生当农业创客,在土壤里淘金。
前两天,周末回农村老家返程时,在哈尔滨工作的李强收获满满。家人给他准备的行李中,装满了西红柿、茄子、大米……只因没上化肥农药更绿色健康,父母坚持让他带回哈尔滨。
绿色健康,正在成为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共同的追求。习总强调“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
农民丰收节前后,记者在一些粮食产区调查发现,鸭稻生态农业、减肥控药、休耕轮作……这些绿色举措,既保障了农产品喷香可口,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如果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青少年如何全面发展?
习总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从成都校园里的国学经典诵读到湘西南大山里的美术课,从福建师大附中的“美育校本课程”到苏州星湾学校的油画写生社团……美育在中国大地上蓬勃生长,润泽着青春少年,帮助他们变成“最好的样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8年9月10日,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党的以来,从家庭到学校,从教育部门到妇联,社会各个层面越发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加支持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局面逐步形成,家庭教育展现良性发展。
[第119期]新华社论习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重要讲线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
[第117期]新华社论习总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重要讲线期]发现最美铁路·红色昌赣忆初心
[第115期]新华社论习总在企业家座谈会重要讲线期]新华社论习总2020年全国重要讲线期]新华社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第112期]新华社论习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重要讲线期]论学习习总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重要讲线期]新华社论习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总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是习总心中的最大牵挂;一个个体恤民情的感人故事温暖人心…
- 新闻背景:与体育相关的袭击事件
- 中国体育史上5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刘翔夺冠入选第5个很难复制
- 邯郸投资约551亿元建综合体育馆
- 央视《体育新闻》:孙杨禁赛8年!中国泳联:深表遗憾支持上诉
- 企鹅体育直播内容新版管理规定
- 西宁共青团新闻联播[20211011-1017]
- 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济南举行
- 央视丨《体育新闻》关注贵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闭幕
- 【时政热点】2021年9月重大时政热点!
- 2019中国体育大事件解读 十大新闻串起难忘体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