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运动生活  体育新闻

新闻发布会丨全面发展助力梦想腾飞!看云南教育体育事业的十年奋进之路

  9月15日下午,“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体育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以来,全省教育、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格局。

  健全工作机制,省委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州(市)、县(市、区)党委全部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强化党的建设,全面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创新实施民办高校党建积分制管理,完善大中小幼、公办民办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打造高校“一流党建”和中小学“云岭红烛·育人先锋”等党建工作品牌,培育高校“一流党建”项目384个、中小学“五强五好”党组织示范校1085所,入选教育部党建“双创”项目83个,45个党组织、64名党员荣获全国、全省“两优一先”,涌现出“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时代楷模”朱有勇等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代表,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的育人“富矿”,创新打造我省思政教育第一“金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形成高校百场形势政策报告会、全省学校党组织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等一批扎根云岭大地的“大思政课”品牌。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批中小学学科德育特色课堂和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地区。

  在全国率先推进中考体育美育改革,构建省、州、县、校四级体育联赛体系和美育展示平台,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网球改革试验区,学生体质健康、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在全国率先出台初中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3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2个、劳动教育示范校609所。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3期行动计划和省政府惠民实事等工程,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23%,比十年前提高41.28个百分点,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和“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初见成效,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0.34%提高到97.16%。

  统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等项目,重点推进133所普通高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24%,比十年前提高22.15个百分点。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实施职业教育补短板项目,投入200多亿元建设17个州市职教园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1所、高水平专业群学校2所,通过“3+2”贯通培养等模式实现了16个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全覆盖。

  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全省高校数量由68所增加到83所,在学人数从73.77万人增加到150.15万人,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3.03%,比十年前提高28.73个百分点。

  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占全省获奖数的43.75%,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数量占全省获奖数的68.4%。

  十年来,全省高校累计培养输送260多万高素质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片区脱贫攻坚,统筹推动36所部属高校帮扶云南,为云南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和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

  强力推进“控辍保学”,探索建立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互联网+控辍保学”等长效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70多万人次,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C级校舍加固改造、“厕所”等重大专项工程,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能力稳步提升。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招聘特岗教师5.7万人,累计奖励2500名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乡村教师,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9500多所乡村学校的14万名教师。

  用好西南联大宝贵资源,由云南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依托云南大学组建,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同参与,高水平建设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打造高等教育新增长点。建成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

  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系统推进中考和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全面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能力。

  全力推进“双减”、“双升”,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健康和考试管理,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压减97%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切实减轻。

  通过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一批、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托管帮扶一批、省属高校托管帮扶一批、州(市)内优质普通高中托管帮扶一批等“五个一批”,实现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合力破解“县中困境”。

  统筹推进以学分制改革、“1+1+N”双一流建设行动、本科专业“增A去D”行动、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为内容的高等教育“121”工程,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动部省、省校、校校合作,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推进云南教育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与37所部属高校开展合作,加快构建部属高校与我省高校“一对一”帮扶合作机制。

  做强做优“留学中国 学在云南”品牌,开齐南亚东南亚国家15个非通用语种课程,建设15个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打造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等标志流平台,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特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努力调动各方面资源,不断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推动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教育经费总支出从2012年的858.0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706.8亿元,年均增长近8%。

  持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省级公费师范生、省级“优师计划”定向培养6000余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构建五级联动教师培训体系,实施“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和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全省教育系统长期保持安全稳定局面。

  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实施意见,全面系统谋划加快云南体育强省建设决策部署。

  立足自然和区位优势,编制出台《云南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发展冰雪运动等政策文件,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体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体育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并不断完善。“体育+旅游、体育+卫生、体育+健康、体育+教育”等融合发展积累新经验。

  深入推进体育行业简政放权,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市场活力。坚持开门办体育,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入体育领域。加强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全省共有10个州(市)45个县(市、区)已成立体育总会。

  实现了35家省级体育协会“五脱钩”,发挥体育总会行业引领作用,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转取得实效。

  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全面推进。建成健身步道6200公里,社会足球场地1800多块,各地室外健身器材配置达7万余件。3188块公共体育场地、182个公共体育场馆、61个全民健身中心、118个体育公园投入使用,推进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村和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覆盖率达95.4%以上,25个边境县和民族地区有条件的自然村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23平方米提升到2.31平方米。

  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俱乐部发展迅速,组织体系日益成熟,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超过11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名。全省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从31.5%上升到39.2%,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超2200万人,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由89.1%提升到90.8%。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成为全民共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竞技体育成绩亮眼。党的以来,云南竞技体育争金夺牌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目标要求。获得76个世界冠军和563个全国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省5人入选中国代表团,蔡泽林摘得云南首枚奥运田径项目银牌。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云南22人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获3金2银4铜,取得参赛人数、参赛项目的新突破。2021年第三十二届奥运会,我省运动员9人入选中国代表团,刘浩勇夺2枚银牌,其中皮划艇静水男子1000米银牌也是中国男子单人划艇历史上的首枚奥运奖牌。东京奥运会,我省列省市贡献榜第19位,为中国体育军团贡献了云南力量。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云南267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137个小项的竞技比赛决赛,获7金9银8铜、44项次第四名至八名,创下自第六届全运会以来的最好战绩。

  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发展。成立云南短道速滑集训队。首次组团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获得4金3银2铜,完成了首次参赛、夺牌、夺金的突破。昆明、腾冲等地冰雪场馆设施初具规模,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腾冲成功承办首次在长江以南举办的全国冰球锦标赛。坚持贯彻“零出现”、“零容忍”要求,全面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全省各州(市)及以下教育、体育部门合并成立教育体育局,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供了体制保障,加快了体教融合。联合省教育厅印发了《云南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体教融合工作步入快车道。

  青少年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连续举办5届云南省阳光体育大会,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活动累计覆盖102.5万人次。青少年竞赛体系逐步完善,成功举办了三届省运会、一届城运会、一届青运会,每年与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省级青少年U系列锦标赛35项次以上,16个州(市)队伍1.3万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全省青少年足球工作取得新进展,每年举办各类青少年比赛超过4000场,参赛球队超过500支。制定印发《云南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成效,连续10年在年度省级青少年竞赛中持续开展初中阶段适龄运动员赛前文化测试。

  组织建设稳步加强。成功申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9家。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阵地作用更加突出,学校体育工作稳步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势头迅猛,青少年后备人才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17个、各级各类业余体校94所,在训运动员20398人、教练员1222人、文化教师443人,每年优选不少于90名运动员输送省级运动队。

  体育基础人口不断扩大,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提升。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实现突破,全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从2012年的6642人增加到2022年31084人,增长367.99%,覆盖项目更加多元。2018年第二届全国青运会,云南代表团取得金牌27枚、银牌15枚、铜牌22枚的好成绩,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推动全域体育基地建设。以海埂基地、呈贡基地、松茂基地、北教场基地、泸西足球训练基地、会泽水上基地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云南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初步形成。

  打造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对标全域旅游打造全域体育,截至目前共创建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个体育运动类特色小镇。培育出新平磨盘山国际户外运动公园等11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远征军之路等7条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香格里拉等5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全省共计47个项目80次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3个项目4次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三次专题布展旅交会,取得良好成效。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自“十三五”时期至今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13亿元支持特色市场主体培育,打造一批云南特色的体育产业,出台政策措施帮助体育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成立云南省体育产业联盟,首期招募98家会员单位。会同昆明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启动弥勒市、澄江市、丽江市古城区3个云南省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稳中有进发挥作用。2021年末,全省体育彩票销售网点数量突破7100个,为超过1.5万人提供就业岗位,体育彩票销售额从2012年的41.4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0.85亿元,销售额累计732.61亿元,筹集公益金200.93亿元,为全省体育、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发展,服务脱贫攻坚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增强体育文化自信。编撰出版完成《云南省体育志》、《云南大百科全书(体育编)》工作。广泛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机关、社区、学校、训练队开展“体育强省、奋斗有我”体育冠军讲故事活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拍摄体育电影《顺子加油》,富有云南特色的体育文化正在形成。

  主动融入对外开放大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实施体育文化“走出去”和体育对外交流活动,承接国家体育对外援助项目,服务范围从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直至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太平洋岛国,为相关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成功打造以上合昆明马拉松、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等7大赛事为主体的“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系列国际品牌赛事体系,吸引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0余名运动员来滇参赛,我省各州(市)也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特色赛事,在国内外打响了云南体育品牌,云南体育影响力持续扩大。

  记者问:云南省将如何抓住国家实施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契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持续扩规模调结构。力争推动2—3所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在基础较好的高职院校争取建设2—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州(市)支持新建一批高等职业院校或专科学校,填补高等教育区域空白。同时,积极争取增加高校招生计划,努力让更多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强博士、硕士授权点建设,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构建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超前的高等教育体系。

  第二、大力实施“121”工程。第一个“1”是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健全和完善高校学分制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学分收费管理,推进云南高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互认。“2”是针对学科和专业的两个行动,一个是实施“1+1+N”、“双一流”建设行动。2021—2023年每年安排8亿元,支持云南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每年安排5亿元,支持推进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在全省高校遴选15个重点学科、30个基础学科、38个特色学科、26个新兴交叉学科进行重点支持和培育。另一个是实施本科专业“增A去D”行动,持续推动本科专业综合评价,重点建设一批一流专业和新兴专业。第二个“1”是着力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加强高校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校风教风学风专项整顿,积极支持高校进一步扩大编制管理、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限,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支持高校内涵式发展。

  第三、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在国内合作上,重点是建立部省、省校、校校合作新机制,落实好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推进云南教育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合作,建立部属高校一对一帮扶云南本科高校的机制。同时,以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建设为引领,推动我省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效。在国际交流上,着力打造“留学中国 学在云南”品牌,吸引更多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留学生来滇留学。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到云南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推动教育部与云南省共同举办“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广泛搭建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辐射中心建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