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开始追求审美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笔者所生活的成都,绕城绿道骑行成为最热门的户外休闲方式之一。有平台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绕城绿道的骑行量大幅上涨。也有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好的骑行体验,开始购买自行车,笔者就是其中一员。
成都绕城绿道是一条沿着成都绕城高速而修建的环城绿道,全长100公里。绕城绿道不仅是单纯的休闲小道,绿道沿途建有78个“一桥一景”景观桥梁,连接了121个特色生态公园,风景优美。换句话说,绕城绿道更像是个巨大的环形森林公园。
专业骑手骑一圈绿道,只需5、6个小时,而普通市民骑共享单车,可能要10小时——这是累而快乐的一天。很多人去骑行,并不会追求速度,因为慢慢骑行一天,可以随时停下拍照,也有地方坐下来喝咖啡和吃饭。这样的“运动”,更像是一种新的都市休闲生活。
2009年6月,笔者曾用一个晚上徒步了成都的三环路,花了13个小时。51公里的成都三环,是那时的“城市边界”,沿路经过一些工地,也看到有楼盘里闪亮的灯光。现在,三环路周边已经繁华,城市的环形“边界”已经扩展成绕城高速。
这是一条新的边界。与以往不同,绿道不再是“摆设”和“附庸”,而是城市生活的核心。除了绕城绿道,成都在市内也修建了大量绿道。这个城市最新的口号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突出的就是都市中的“自然”。
类似的改变也发生在全国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全国建设绿道8万余公里。这个数字背后,是正在发生巨变的城市观念。人们不再把高楼大厦看成是城市的图腾,而是想营造一种更自然、更美观的生活理想,让城市开始变得柔软。
追求生态和谐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环境好”是人们考量所生活城市的重要尺度。在绿色城市生活,人会感到舒心和健康。中国人开始注重生活中的审美因素,这是普遍解决温饱后的自然需求。现在的公园和绿道,不简单是种植绿色植物,而是包含了越来越多审美上的探索。
同样的观念,也开始出现在农村。前两年笔者回河南老家,从县城打车回村庄时发现路边有很多花。一眼就能看出,那不是野花,而是人工精心培植的。那一瞬间让人非常感动。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和田野,当然不缺绿色,也不缺美丽的野花,但是,那时的生活中并没有审美的考量,人们和土地搏斗,是为了产出粮食。笔者无数次经过乡间小路,从未为一朵野花停留下来,因为要急着去田里干活。
2005年3月,笔者第一次离开北京到成都。火车在凌晨翻过秦岭,看到外面是满眼的绿色,才知道“青山绿水”是一个写实的词。公元759年腊月,杜甫到成都,他注意到的也是这个城市在冬天的绿色。他在成都写的第一首诗《成都府》:“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这两年笔者到一些北方城市,发现公园和绿道也大大增多。这是“人造自然”,也是人的努力。普通中国人开始在生活中追求“审美”,“创造”就不再是杜甫那样的诗人的特权。 (作者:张丰,系作家)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