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染病的系列问题
引言
目前席卷全国的新型肺炎作为一类暴发性的传染病,不仅严重地危害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关于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客观认识传染病,并对其进行较好的防范。
源自网络
人感染病原微生物后是否都会患病?
在一次麻疹流行中,许多人都可能感染麻疹病毒,有的人虽然感染麻疹病毒,但却未发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即与机体形成矛盾。麻疹病毒要在机体内繁殖,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形成矛盾的一方;而机体为了消灭入侵的病毒,动员防御功能抵抗,形成矛盾的另一方。彼此相互损害或相互排斥,两者又斗争又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病原微生物、机体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若转化为机体一方就形成免疫;若转化为病原微生物一方就形成传染。所以说传染与免疫的过程,实际上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源自网络
什么是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即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未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和体征,只有通过实验室方法(如血液检测、特定的皮肤试验等)才能发现的感染。在大多数传染病流行时,有些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本病的免疫力,病原微生物被清除,多数恢复健康,仅少数转为病原携带状态并可发展为患者。
什么是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强、入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反应低下,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麻疹、天花、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按照感染的过程一般有潜伏期、急性期、恢复期的临床过程。通常在症状出现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及病后数天到两周,从患者的组织或分泌物中可分离出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微生物可被清除,而感染者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如伤寒),但有些显性感染(如痢疾、流感等)患者在病后不能获得牢固免疫力,易再次感染发病。
什么是潜伏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潜伏于机体的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力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微生物清除时,病原微生物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趁机活跃而引起疾病,常见于带状疱疹、结核病等。与病原携带者不同之处是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微生物一般不排出体外。
什么是接触者?
对传染病而言,曾与感染的人或动物或污染环境接触以致有机会获得感染的人或动物。
什么是菌血症和败血症?
菌血症是指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液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液中繁殖的传染病,如伤寒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即为败血症,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
什么是疾病的潜伏期?
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以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流行?
在特定社区或地区,某病的发病数明显超过正常的发病水平。病例数达到多少才认为是流行,要根据病原体、暴露人群大小、类型、既往暴露史发生地点和时间等情况而定。
流行性是指在同一地区、某一人群、同一时期内发生某种疾病的频率和人数远远超过往年同期的水平。如某人群中长期不存在的某种传染病或该地既往未发现过的疾病出现1例,需要立即报告,并进行全面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在时间、地点上相关联的2例病例,足以证明存在传播,可认为发生了流行。
什么是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主要由革阳性细菌产生。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的外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因在活菌体内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自溶或人工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类毒素是外毒素经0.3%-0.4%甲醛脱毒后仍保留着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入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
抗毒素是用类毒素多次注射大动物,待其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后,经采血分离血清并经浓缩纯化后的产品。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