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住房事业砥砺前行 多元化发展让百姓安居圆梦
《70年来,中国人的“家”发生了哪些变化》系列报道①
70年住房事业砥砺前行 多元化发展让百姓安居圆梦
开栏的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前行的住房改革,带给中国人民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迁。70年来,房地产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居住环境改善、促进城乡人口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网以《70年来,中国人的“家”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主题推出系列宣传报道,全面展示我国人民群众住房的巨大变迁,反映房地产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增强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振住房市场消费信心。
今年初,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小赵在北京郊区为自己购买到首套住房,正式成为痛并快乐着的房奴一族,近200万元的商业贷款对陕西老家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小赵也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另一边,小赵的同事,一对儿北京夫妇多年来一直租房住,并打算一直租房生活,他们觉得这样既方便又经济,想搬到哪里都来去自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子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从农村到城镇,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巨大改善,百姓的安居梦正照进现实,而我国房地产事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住房事业曲折中砥砺前行
细数70年来国人居住条件的变迁,变化虽大,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建国初期,住房资源十分短缺,住房来源大多依靠统筹安排现有住房,或者合理分配新建住房。到了50、60年代,国家更注重国防建设和工业生产,住房投资得不到支持,住房领域初步建立起低租金的福利房供给制度。1970年,住房投资占累计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仅为2.6%。
“1974年去乡政府参加工作,住的是乡政府提供的土墙房,”小赵的母亲回忆道,“条件别提有多艰苦了。”
改革开放前夕,全国190个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仅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存量房中还存在大量危房和棚户区,住房质量得不到保障。住房问题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刻,而中央也注意并重视起这一问题。
1978年,邓小平指出,“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1980年,邓小平又一次发表了关于住房问题的重要讲话,认为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他还提出买房可以分期付款、提倡个人建房等设想。邓小平的两次讲话,为这一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指明了方向,也拉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
这一时期,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了住房改革的实践性探索,诸多创新迈出了第一步:1979年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获批、1980年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发放、1987年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
“1984年单位分房,第一次住进了楼房,40来平两个房间,只给单位交一点点租金。”小赵母亲说,“到1994年再搬家,还是单位分的福利房,就是70多平的两室一厅了。”
20世纪末期,福利房依然占据着一定地位,这些房子也承载着80后集体的幸福回忆。“94年住进新家,明亮又宽敞,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和读书学习的青少年,现在还能回忆起那时候的趣事,清晰得就像昨天。”小赵说,这也算赶上了福利房时代的末班车,千禧年过后,无论是身边的适龄青年结婚,还是亲戚换房,基本都会选择购买商品房。
因为在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了约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寿终正寝。自此,在风雨中一路砥砺前行的中国房地产事业,也迈向了全新的市场化时代。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