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清华五道口发布《体育产业与金融政策扶持情况调研报告》

编者按: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波及全球,不仅严重威胁全世界人民健康安全,也给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受此影响,中国体育产业与大部分体育企业受到极大创伤。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并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情况下,发挥政策扶持和引领作用,帮助体育企业渡过疫情危机、以疫情为契机着手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体育产业营造更好的长期发展环境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为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深入了解体育企业在疫情冲击下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现有政策的帮扶作用及后续发展,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在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授权体育大生意发布《体育产业与金融政策扶持情况调研报告》完整报告。

87eb80ef0597ee18a8345712edcb94ae.jpg

一、前言

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体育得到高度重视,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同步推进,并实现“事业”和“产业”并举,双轮驱动。

从体育产业总体水平看,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与供需结构性矛盾并存。2014~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呈快速增长趋势,高于同期GDP增速,凸显体育产业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巨大潜力。与增长速度相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相比于发达国家仍处于初级阶段。

从产业增加值来看,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00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低于美、英、日等国2%至3%的水平。

从产业角度上看,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体育服务也发展水平不充分、城乡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规模相对偏小等问题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体育企业发展呈现地域属性强、规模小、融资能力弱、线上业务发展不充分、资源共享能力弱等特征,直接影响其抗风险能力。

 

图一: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情况

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发布的《疫情下的中小微经济恢复状况》研究数据显示,文体娱乐业3月份的经济恢复指数位列国家统计局分类标准下19个行业倒数第三;部分体育企业预测此次疫情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影响将持续3至6个月,而间接影响则长达半年至一年。

可以说,在此次疫情冲击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大部分体育企业都遭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蒙上了阴影。

以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体育培训与教育行业为例,2015年体育培训与教育增加值191.8亿元,2018年增长至1425亿元,CAGR超过95%。目前我国体育培训业高度分散化,以个体户分散经营为主,具有连锁规模、能够稳定盈利(具有20家以上门店、营收1亿元以上)的培训机构很少。这种高度分散化的格局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标准制订和水平提升,也阻碍了资本、技术和专业管理进入体育培训行业,形成现代体育培训产业。在此次疫情中,“作坊式”的体育培训个体户可以灵活调整、受影响相对较小,而已经发展出一定规模的品牌机构则需承担巨大的场地和人员成本,使得行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受限。

因此,在防控常态化时期,发挥政策扶持和引领作用,帮助体育企业渡过疫情危机、以疫情为契机着手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体育产业营造更好的长期发展环境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体育企业在疫情冲击下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现有政策的帮扶作用及后续发展,清华大学五道口体育金融研究中心对体育各细分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在充分的产业调研和政策研究后,我们提出在当前的防控常态化及后续产业发展中可以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 保护产业链的持续发育:成立体育重点企业名录,完善政府、企业间的直接联系机制;

二, 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盘活国有体育场地存量资源,推进体育要素市场化配置;

三, 借助“新基建”的东风:深入推进互联网和科技与体育的融合发展,加强对体育创新和体育科技应用的鼓励和扶持;

四, 构建与体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金融体系:完善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缓解体育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二、疫情下,我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企业的现状

目前新冠疫情的阴影尚未完全退散,国内疫情虽然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因此,疫情攻坚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同时,新冠疫情也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打击,IMF近日表示疫情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萎缩3%,且可能加剧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的双重因素为体育企业带来了全面的冲击。

结合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与对近60家体育企业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我们从整体行业角度与细分行业角度深入了解疫情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冲击与当下体育产业的现状。需说明的是,受访企业均为在营企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期体育行业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企业倒闭现象,下列相关数据不代表这些倒闭企业的情况。

2.1 体育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企业在复工复产、企业营收、成本负担、现金流、人员流失等方面,都因疫情影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复工复产方面。截至4月中旬,46%的受访体育企业采取部分复工的方式来维持生产经营,37%的企业实现全面复工,17%的企业尚未复工。企业部分复工和全面复工的主要原因,既有响应政府复工复产号召的因素,也有基于企业自身新业务开拓和原有业务继续进行的生产需求。目前少量企业尚未复工的主要原因是受当地政府疫情防控政策和供应链断裂的影响。

 

图二:当前企业的整体复工状态

人员流失方面。体育企业主动裁员的情况较少,大部分企业采取发放最低工资的方式来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但存在员工自己离岗离职并转向其它行业发展的现象。因此,体育企业目前既存在人力成本负担过大的问题,又存在人才流失和疫情后招工难的困难。

 

图三:疫情下企业裁员计划

企业营收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企业第一季度营收全年占比位于10%—30%这一区间。同比去年第一季度营收水平,大部分体育企业今年第一季度营收普遍下降20%以上,54%的受访企业第一季度营收减半。

 

图四:与去年第一季度比较,

此次疫情对企业营收的影响

从细分项目来看,冰雪企业、体育培训、赛事运营和场馆管理类体育企业平均营收损失高达50%以上。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以轻资产为主的体育企业相比重资产体育企业受损较轻。从业务模式来看,科技类体育企业和线上业务较为成熟的体育企业损害较轻且存在疫情期间营收不降反升的情况。

成本负担方面。现阶段体育企业成本负担较大的支出有人员工资及社保支出、房屋租金及物业费用,受融资成本及能源费用影响而造成企业成本负担过重的情况较少。就疫情给企业造成的额外成本而言,主要是管理成本(线上管理模式的构建、职工有效工作时间的保障等)和防疫成本突显,同时存在有供应链上游及原材料成本、线上运营成本、宣传及获客成本增加的情况。

 

图五:现阶段,企业成本

开销中占比最大项

现金流方面。由于一季度销售收入减少、成本上本,目前体育企业普遍面临现金流压力,39%的受访企业表示现金流仅能维持不到3个月,甚至有企业表示现金流已断裂。

 

图六:受疫情影响企业账面现金流可维持时间

不过,另外有39%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良好,能够维持公司运营半年以上,这类企业大部分在疫情前融资成功,融资方式以股权融资为主,个别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另有小部分体育科技类企业在疫情期间由于互联网业务发展,相关业务需求增多,应收账款及收入增多。对于其它企业而言,疫情也导致投资机构或金融机构更加谨慎,影响了企业原本的股权或债权融资进程,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债务压力。

 

图七:疫情期企业现金流现状

2.2 体育细分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体育产业具有项目广泛、跨产业部门等特点,因此体育产业的本质是多个细分行业的集合。结合2019年国家统计局对体育产业的统计分类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业划分,我们将体育产业划分为体育竞赛组织服务、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健身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经济及营销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销售/出租代理服务、体育旅游及户外运动、运动康复。

体育竞赛组织服务。疫情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赛事的停办与取消,其次是政府开赛及防疫政策的不明确,同时相关企业也担心赞助费的流失、观众或参与者的减少、线上业务开展困难、参赛队伍减少和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体育教育与培训。疫情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场地关闭,其次是受政策影响、客流量减少且退款要求多、没有顾客光顾,同时相关企业也担心线上业务发展较慢、防疫成本高、员工流失大的问题。

体育场馆服务。疫情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场地关闭,其次是没有顾客光顾,同时相关企业也担心防疫/安保成本过高、订单项目的搁置与退出和招商困难的问题。

体育健身服务。疫情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受政策影响场地关闭和场地纳客率低,同时相关企业也担心客流量减少的问题。

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疫情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受疫情影响赛事资源匮乏和广告收入锐减,其次是对疫情后赛事扎堆、国外赛事不确定性大、线上业务开展不畅的担忧,同时相关企业也担心用户不活跃、衍生品销售下降的问题。

体育经纪及营销行业。疫情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赛事及运动员活动的停摆与商业活动的限制,其次是赞助减少、线上业务开展不畅,同时相关企业也担心广告投放价值的减少和人员流失问题。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服务。疫情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受疫情影响订单的减少及推迟、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缺失或复工率不高、物流不畅和线上业务开展不顺利,同时相关企业也担心停工停产带来的生产压力过大、库存压力大、外贸订单限制、员工流失和防疫成本增加的问题。

体育旅游与户外运动。疫情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受疫情影响人们消费热情降低、交通限制和场地限制,同时相关企业也担心线上业务效果不明显、安保/防疫成本高和产品内容结构单一的问题。

综上所述,疫情对于体育产业的冲击可具体归纳为三个方面:产业链的断裂、应用场景的限制以及需求下挫。

产业链的断裂主要体现在上游核心资源——体育赛事的停摆,使得体育产业相关附属生产部门在经营活动上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应用场景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大型场馆、运动场所等体育设施因疫情防控政策的研制无法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使得体育产业缺乏形成体育产品及体育服务的主要载体。

需求下挫主要体现在疫情对于体育产业供需失衡的影响,既有疫情期间体育产品及服务生产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因素,也有疫情和经济形势压抑大众消费和企业营销需求等诸多方面影响,从而形成目前体育产业消费不景气的局面。

2.3 体育企业的自救措施2.3.1 短期应急措施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体育企业也在积极自救,其采取的短期应急措施可分为三类。

 

图八: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已采取的措施

一、节流措施。根据调研结果显示,49%的受访企业采取裁员降薪手段以节省开支,维持现金流。尤其是人员开销占比重、疫情期间营收骤减的体育场馆、培训类企业,大部分都与员工协商减薪20%至70%。7%的企业不得不暂停营业来减少成本支出。

二、开源措施。在开源方面,约44%的企业申请了政府相关补贴,39%的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在引入外部资金时,引入新的股权融资成为体育企业的首选,现有股东追加投资和银行贷款次之。值得指出的是,近期成功获得融资的企业主要是疫情前经营状况良好,企业成熟度相对较高,且曾经获得资本投资的企业。

 

图九:企业应对现金流压力的措施计划

三、业务调整。与其它行业相同,不少体育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也积极尝试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业务(如健身、培训、特殊活动等)以维护老客户、吸纳新用户。也有企业通过搭建行业资源整合平台、改变年费收费模式等方式进行业务调整。

对于已经采取的措施,体育企业认为线下业务转线上、搭建资源整合平台、申请政府相关补贴以及借力资本市场是企业自救措施中有效的方式,但总体而言自救措施效果有限。以线下转线上为例,线上业务虽然能够帮助企业维护客户关系、推广品牌,但大部分线上内容为免费内容,同样无法为企业带来营收。

 

图十:企业最受益的措施

2.3.2 长期发展措施

长期发展措施是目前体育企业面对疫情带来的长期产业变化而制订的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措施。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大部分企业认为本次疫情从长期来看能够有效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完善体育产业链,而能够熬过黑暗期的优质企业将在疫情结束后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从整体而言,51%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后的常态化防控阶段会增加投入,以抢占市场份额、开拓新业务。

受访企业判断:一方面,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将导致原有业务和客户缩减,特别是来自企业和政府的订单;另一方面,疫情将导致大量中小企业退出行业竞争,疫情后市场真空地带将出现。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企业需要主动增加市场投入、抢占市场份额,甚至开发新业务以突破原有业务缩减的限制。

 

图十一:疫情后企业经营计划

同时也有近半数受访者计划对短期回报较少的业务进行缩减,以尽快恢复资金健康流转。

事实上,疫情后体育企业将面临较为矛盾的窘迫困境,一方面现金流已几近枯竭,需要快速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加投入开发新业务,以解决既有业务萎缩的问题,抢占竞争对手退出后遗留下的市场资源。此外,约20%的受访者表示暂无无法确定疫情后的经营计划。

具体到各细分行业,开展线上业务、加强新媒体宣传和智慧应用等措施被最多受访者列入疫情后的经营计划,反映了疫情期间线下业务停滞和线上技术提升的刺激作用。

体育竞赛组织服务。大多数企业希望通过调整赛事举办方式(注重线上下线业务开发)和注重赛事善后与宣传来缓解疫情冲击,同时有部分企业认为应注重赞助方开发、孵化新赛事、开发产品内容和注重业务及收入多元化。

 

图十二:体育竞赛组织服务企业

疫情后经营策略调整计划

体育教育与培训。大部分企业希望通过更加注重线上业务开展、注重课程内容建设和加大用户宣传来缓解疫情冲击,同时有部分企业认为应更加关注安保/卫生问题、体育责任保险等保障措施的应用。

 

图十三:体育教育培训企业

疫情后经营策略调整计划

体育健身服务。大多数企业表示将更加注重线上业务的开展和健身内容的建设。

 

图十四:体育健身服务企业

疫情后经营策略调整计划

体育场馆服务。大部分企业希望加大智慧场馆模式的铺设和应用、加大用户宣传力度和更加注重项目内容建设,同时有部分企业认为应更加关注安保/卫生问题、场馆保险保障措施的应用。

 

图十五:体育场馆服务企业

疫情后经营策略调整计划

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大部分企业表示将更加注重新媒体运作能力、加大跨媒体融合能力和加强碎片化体育内容制作,同时有部分企业认为应更加关注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赛事IP、开发和优化媒体新功能、产业实体化加、更加深入主业。

 

图十六:体育传媒/信息服务企

疫情后经营策略调整计划

体育经纪及营销行业。大多数企业希望通过更加注重新媒体及跨媒体的运作能力、加强商业价值挖掘、加大跨界融合力度和加强平台间合作来缓解疫情冲击,同时有部分企业认为应加快新业务的布局。

 

图十七:体育经纪及营销企业

疫情后经营策略调整计划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服务。为克服疫情造成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希望通过加强线上销售能力、进一步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发展产业互联网为主要方式来缓解疫情冲击,同时有部分企业认为应增强产品时尚属性、开发线下体系。

 

图十八:体育用品制造/销售/

出租与贸易代理服务企业

疫情后经营策略调整计划

户外与体育旅游业。大部分企业希望通过加强线上线上业务开展、加强品牌打造及宣传、丰富产品内容和开展个性化服务来缓解疫情冲击。

 

图十九:户外与体育旅游企业

疫情后经营策略调整计划

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企业和户外与体育旅游企业都高度重视品牌打造,品牌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意义不言而喻,本次疫情也为体育企业带来了打造健康品牌的契机。

统观体育企业的整体经营策略调整计划,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是两大核心主题。疫情期间线下业务的全面停滞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意识,线上技术在线下防控期间所爆发出的能量也吸引了更多企业负责人对线上业务和科技的重视;同时线上业务和新媒体又是当前品牌建设的主战场,我国体育产业除体育用品外尚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本次疫情也为体育企业带来了打造健康品牌形象的绝佳契机。

三、产业与金融政策

3.1 现有政策概述

疫情防控期间体育企业适用的惠企政策可分为四类:金融类、税费类、中小企业类和体育类。

金融类政策主要指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优化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如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贷款财政贴息,加大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力度,加大融资担保服务力度,延长还款时间,增加贷款及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下调贷款及再贷款利率。加大保险和担保服务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获取融资提供增信服务,融资租赁鼓励缓收或减收租金和利息。

税费类政策囊括减免租金、缓缴社保、延长纳税期限、减免水电费用、返还失业保险等一系列措施。中小企业类政策强调在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扶持。

体育类政策指地方体育部门针对当地体育发展和疫情影响情况提出的针对性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减免体育企业租金、给予赛事企业补贴、联合金融机构加强体育信贷支持、鼓励服务业消费、加大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等。

3.2 企业的受惠情况

从受访体育企业的角度来看,54%的受访企业认为现有中央和地方政策对企业克服疫情困难的作用一般,认为政策没有帮扶作用的企业(17%)数量多于认为政策作用很大的企业(12%)。

 

图二十:受访者对现有中央和地方政策

对企业克服疫情困难的作用评估

究其原因,32%的受访体育企业认为惠企政策本身难以惠及体育企业。以信贷政策为例,由于目前体育服务业公司规模偏小、缺少有效抵押物,而金融系统缺乏体育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能够为体育企业进行担保的融资担保机构,因此民营体育公司本身存在融资难的特点,在疫情发生后也难以享受相关金融政策。而部分原本符合贷款条件的体育企业也因为业务受疫情冲击太大,企业经营风险增加,难以实际享受到疫情期间延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政策,据个别企业反馈还出现了抽贷现象。

此外,也有企业表示难以了解政策(10%)、缺乏申请通道(32%)以及申请流程繁琐(20%)。首先,企业只能通过公众号、朋友转发等方式了解相关政策,缺乏系统信息渠道。其次,在知晓相关政策后也难以确认申请通道,很多政策不知道需要哪些申请材料、该去哪些部门申请,甚至相关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也不清楚。以一些宏观金融政策为例,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政策落地指导,没有明确贷款利率降低多少、已有贷款的利息是否减少或免除、到期日是否可延缓还本付息、具体延缓时间等政策细节,中小企业也就无从申请。再次,对于如失业保险返还、“复工贷”等小部分已经落地的政策,由于申请材料复杂、流程繁琐,体育企业认为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实际收益很低,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申请。

 

图二十一:影响政策落地的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受访体育企业已经获得或正在申请的政府或行业扶持政策以房租减免(46%)和缓缴社保费用(44%)为主,这两项政策的特点在于申请流程流程简便、企业受惠力度大。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已获得或正在申请延长纳税期限(20%)、复工支持(17%)和特殊补贴(15%)。

 

图二十二:目前企业已获得或正在申请

哪些政府或行业扶持政策

3.3 体育企业最需要的政策支持

从调研访谈结果来看,虽然体育服务业普遍遭受疫情负面影响,但大部分企业仍然积极地通过开源节流、业务调整等内部措施积极自救。然而,疫情对体育企业造成三个难以内部消化的负面影响需要相应政策支持。

场地租金减免。目前多地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租金减免政策,规定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对中小企业免受1至3个月房租。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政策在落实中存在部分阻力,且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场地的体育企业占比较少,大部分体育场地类、培训类公司在没有营收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的租金压力。以每个场地月租3万至5万计算,连锁型体育场地、培训企业在疫情期间的房租支出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虽然通过与房东交涉,部分民营场地也响应了租金减免政策,近一半受访企业都获得半个月到一个月的租金优惠,但对于复工进度最慢的体育产业而言帮助有限。自二月份疫情爆发以来体育场馆、培训类企业已经暂停营业近四个月,体育场地逐步开放后客流减少50%以上,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务也迟迟未能开展,场地租金压力大的体育企业亟需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防控安排指导。在体育产业链中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经纪与代理、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企业都与体育赛事本身直接相关,而体育赛事应防控要求迟迟不能恢复,导致相关体育企业业务暂停。受访企业表示,在业务暂停期间,赛事相关支出也相应减少,企业也积极通过业务调整转型争取度过赛事空白期,但由于无法了解赛事恢复时间,企业也难以相应地做出计划,因此希望得到更多防控安排指导。

体育金融支持。正如上文所述,体育中小企业对股权融资的依赖度高于债权融资,但新冠疫情的影响也波及了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创投事件量同比下降20.7%,体育类风险投资不足20起,因此需要通过特定政策为高成长性的体育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1%的受访企业认为政府、金融机构间成立的专项体育纾困基金能有效促进疫情后体育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其次为体育企业补助基金(63%)、体育行业互助基金(46%)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34%)。

 

图二十三:受访者对疫后体育产业

恢复措施有效性评估

四、体育帮扶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体育企业帮扶政策的落实效果、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在当前的防控常态化及后续产业发展中应该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保护产业链的持续发育:成立体育重点企业名录,完善政府、企业间的直接联系机制。

短期来看,成立体育重点企业名录,在面临疫情和其它突发公共事件时对名单内的企业在政策、生产要素和政务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能够有效解决企业难以及时了解防控安排、政策内容和申请通道的问题。

面对由各个不同政府部门出台的、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为目标的企业帮扶政策,体育中小企业的政策研究、申请成本高于实际收益,导致体育企业管理层形成“政策基本没用”的心态;而成立重点企业名录则有效打通政企服务渠道,可由地方体育部门直接向体育企业传达有用的政策信息、提供政策申请服务,推动惠企政策落地。

从国家体育治理的长远视角来看,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企业间联系机制,这将使得体育部门的治理范围从体育事业延伸至体育产业,有利于体育部门掌握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长效有力地支持当地体育企业做大做强、保护体育产业链的持续发育。问卷结果表明,如果建立省/市级体育重点企业名录,大部分体育企业会积极申报。

二、体育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盘活国有体育场地存量资源,推进体育要素市场化配置。

虽然我国拥有逾300万个体育场地,但体育场地的主流管理模式是事业单位管理或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中小体育企业难以借势发展,发挥民营企业的服务优势。因此,国有体育场地在低价或免费向大众开放、满足公共体育服务之余,可以引入坪效更高的民营体育场馆、培训公司共同开发体育资源、盘活场地存量。

在疫情防控期间,这种模式有助于体育管理部门迅速反应,帮助民营体育企业共同抵御风险;在日常状态下还可以提高国有体育场地的服务质量和财务状况。

长期来看,深化体育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体育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体育(场馆、训练)用地、娱乐康体用地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相关配套制度,对产业长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借助“新基建”的东风,深入推进互联网和科技与体育的融合发展,加强对体育创新和体育科技应用的鼓励和扶持。

我国薄弱的体育产业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恰好是借助科技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短期内,应积极落实对体育科技创新企业的直接经济奖励和扶持,包括一次性创新奖励,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办公空间补助等,以缓解创新研发的前期投入压力,同时加大对体育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迭代机会,以发展代替扶持

长期来看,应积极开放市场,特别是国家和地方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的需求向市场开放,大中型竞技赛事和全民体育活动的需求向市场开放,积极引导并推动各高校、体育组织、体育管理机构和体育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创新应用和商业化,实现适应于当今全球科技创新节奏的“产学研资”创新孵化应用链。

四、构建与体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金融体系:完善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缓解体育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短期来看,体育企业的融资需求迫切。体育企业融资难是在疫情没有发生前就普遍存在的现象,新冠疫情进一步放大了这个问题。虽然大部分受访企业并未得到大额银行贷款,但仍有41%的企业希望得到融资减息支持、37%的企业希望得到专项信贷支持。

必须承认的是,中小体育企业在目前阶段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意味着体育专项信贷将为金融机构带来更低的收益和更高的风险,这与金融机构自身的目标相违背。因此,应该在切实落实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加强体育企业融资担保力度之余,鼓励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成立专项纾困基金,结合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逐步解决体育企业的融资问题。

从整体及长远发展来看,仍应持续推进与体育产业相适应的体育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目前体育资产缺少立足我国国情的专业评估以及市场化的平台,仅有的几个平台发展较缓慢;信贷体系缺乏对体育产业的了解,缺乏与其相匹配的信贷产品;缺少具有专业性的体育相关保险,现有险种仍偏意外、医疗等基础类;并且体育事业具有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为其他经济领域以及国民教育和健康的提升带来长远经济效益,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及发展。

应继续建立竞争有序、开放的市场化交易体系并提升估值、定价等各环节的专业性;适当允许通过如办赛权、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提供相匹配的供应链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的融资方案,创新债券融资工具;借助体育主管部门、体育协会的力量,采用互助保险或与商业保险机构联合,推出更多具有团体性、针对性的、带有普惠或公益色彩的体育专业保险。

针对体育领域的基础设施,如体育场馆等各类大型体育空间、体育传媒等领域,以及地方政府主导推动实施的各类国际大型赛事,给予部分政策性或开发性金融支持。使体育产业拥有以体育资产定价和产权交易为基础,体育股权债权融资、体育保险为核心,其他多元化金融工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业态的金融支持体系;将体育产业所需生产要素充分、高效聚集、整合,并与其他产业更好的融合与相互发展。

来源:体育大生意

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