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与西方体育文化间性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近与西方体育文化关系主要存在的差异观、同质观和融合观3种观点的基础上,从“特质”“同质”和“变迁”3个维度对中国和西方体育文化的间性进行剖析,认为“特质”是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存在意义的价值体现,“同质”为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变迁”是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常态,并且必须在体现“度”的变化的同时,保证“质”的稳定。
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观点,世界共有4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前三者合称东方文化体系,后者可称西方文化体系。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论争从近现代以来一直存在。20世纪30年代起,张岱年就试图在理论上彻底驳倒“全盘西化”论。他主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肯定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他认为: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西学术的会通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民族间的差异是长期存在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并不能消除中西文化的特点。 在吸取西方近代文化的先进成就的同时,更应努力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1]。尤其批驳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传统文化除了有阶级性、时代性以外,还有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性和时代性的内容,决定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继性。中国文化虽然在近代落后了;但是,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重要典型,它独立发展,源远流长,不仅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贡献,在今天乃至未来仍有它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不仅不会被淘汰,相反,只要中国人民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的根干上就一定能开出现代化的奇葩[2]。
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中西文化在体育层面上的体现,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存在较多争论的议题。关于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主要存在3种观点:差异观、同质观和融合观。
差异观观点认为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中国传统体育植根于农耕文化,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根源于工业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静,强调情感,主张内敛;西方体育文化主动,强调理性,主张竞争:这2种文化具有明显不同的文化特征[3]。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文化根源上讲,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因子,是中国与西方文化在体育层面上的不同体现,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共同影响的结果。
在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观的基础上,有专家在差异中寻根溯源,尝试在表象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二者的同质关系,提出了中西体育文化的同质观。同质观主张中西体育文化同根同源,只是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发展先后的关系。主要观点在于:1)从文化根源上说,西方体育文化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样都诞生于农耕文明;2)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表象是由于二者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表现出的差异;3)这2种文明是人类文化同一形态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同产物,是同质的,而非独立的不同的文明主体[4]。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深刻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一些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大力倡导,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形式之一的现代体育活动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这些西方现代体育活动的传入与发展,一方面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体育的大门,另一方面也对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双方的碰撞和交锋促使更多的人冷静地思考中西体育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于是中西体育文化的融合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卢元镇[5]认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动力。如果说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的交流史,那么也可以将一部世界的近现代史看成是一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能力。这些学者认为应大力推进中西体育文化的融合,西方体育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现代因素,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體育文化可以使西方体育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顽疾,中西体育在融合中互补互惠,共同发展。endprint
以上3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价值,却从未平息中西体育文化关系多方论点质疑的争论;而文化间性的提出,从一个新的角度,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审视中西体育文化关系及各自的发展。
差异哲学源远流长,世界存在于差异之中。霍尔在《表征》一书中对差异作出了以下描述:差异是意义的根本,是事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意义只有在与他者的对话和比较中才能生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论不谋而合。 “不同”或是差异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各种异质因素相互关联,即产生了“和”,“和”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和谐互补的共生关系。“和而不同”深刻地揭示了众多异质因素共生存在又和谐共处的规律。
文化之間的对话既是自我视域与他者视域相融合的过程,也是当前视域与过往视域相融合的过程。在文化的对话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平等与尊重2大原则。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性的各异。接触、对话、变迁,这是文化间性的体现,也是文化存在的常态。
对文化间性的定义,不仅仅是彼此的差异与相互关系,还必须厘清其余2个概念:“多元文化”和“文化融合”。“文化间性”不同于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中被定义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避免移民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而采取的策略,也是美国在消除种族差别的政策失败后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多元文化”提倡不同文化传统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基本上等同于双语混合和文化混合。“文化融合”是以原来的2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例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间性”一词来源于生物学,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使用中指一般意义上的关系与联系。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间性已成为很多研究的关键词。文化间性指的是一种文化与他文化际遇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互借鉴的内在关联。“文化间性”与“多元文化”“文化融合”等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以文化间的差异和开放为前提,强调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扩大相互理解宽容的空间。文化间性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并以文化间的相互开放和永恒对话为最终旨归。在这个过程中,差异的存在是关键。正是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各种异质文化之间才有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借鉴的可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彼此烛照,发现自己、反观自己并诱发创造性灵感,从而革新求变。
差异或特质是间性理论的基础与出发点,而文化差异的产生可以从文化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中找到依据。从19世纪末,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和他的们向进化论主义的方法和成果发起了一系列的质疑,提出了“历史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历史主义的观点中,每种文化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过去,每种文化都是“与众不同”的,即独特的和特殊的。每种文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过去的所有沧桑对它的现在都有影响,何况文化不同,经历的沧桑也不同。在历史主义主宰美国人类学期间,一种迥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英国兴起,即“功能主义”,其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主要观点是:在解释社会和文化特征时,应联系它们服务于人与社会的功能。历史主义和功能主义理论从历史和共识的角度为中西体育文化的各自存在提供了必然性的理论支持。中西体育文化的产生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的地域、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和需求之中,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体育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历史积淀中,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孕育而成的。这种存在是复杂的、必然的,且是客观的。
最初,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即蒙昧—野蛮—文明,并将文字的产生和工具的使用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广义上讲,人类以生产力水平作为参照物,先后经历了采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等几个阶段。如此看来,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概念,但世界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又有着极强的地域色彩。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第一缕文明之光出现在烈日暴晒之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滋润的一片荒原上。”[6]自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灿烂的两河文化之后,世界上出现了古埃及文明、米诺斯—爱琴海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东方的华夏文明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等[7]。每种文明都有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下孕育产生的特质,这是必然的存在,也是其存在的价值。中西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类分支,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适应当时、当地人们的需求,有着各自鲜明而各异的特质。
1)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观念之中,在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下孕育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崇尚自然、注重伦理教化,但缺乏竞争意识。而西方体育则在西方哲学中重规则、重争斗等观念指导下产生了以个体性、激进性、流变性、开放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西方体育崇尚规则,注重精确,有强烈的竞赛意识,讲究更高、更快、更强,重力量、速度、形体。
2)表现形态的区别。古希腊人崇尚自然科学,以客观理性作为一切思维的逻辑起点,这样的哲学根基孕育出了独特的体育文化。于是,古希腊人创造了跑步、跳远、铁饼等极具竞技特性的体育项目,并倡导和实践着一套严格细化的竞技规则;因此,有学者认为西方体育就是“物理体育”和“立法体育”。然而,中国体育却表现出另外一种形态,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探寻人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文化情怀孕育出的体育理念是:注重天人合一、人际和谐、身心愉悦;注重度的把握,不刻意追求超乎常态的体格与体能,拒绝以单纯的量化指标衡量优劣。endprint
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积贫积弱与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避之弃之。鲁迅和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人的肌肉不够发达,必须提倡斯巴达精神,甚至认为西方体育文化代替中国传统体育是时代的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样的观点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片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之中,在其悠久的演变过程中,依靠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存在是必然的,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化形态是多元与瑰丽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差异中体现出彼此的价值,没有东方体育的内敛,就无所谓西方体育的张扬。奥林匹克运动虽已拥有全世界的影响力,但也无法掩盖和代替中国体育的内敛张力。世界需要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共存,中国文明需要传统文化的承载与复兴,而西方體育也需要中国体育文化的平衡与调整。
中西体育在价值观念和表现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是其特质的体现,也是其存在的价值。这是客观存在且不可忽视的,但是中西体育文化同为人类体育文化,人类在生理、心理、社会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又有着极大的共同之处。人类文明因为地域的不同,划分出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却在很长时间内经历了共同的发展阶段和阶段交叉。这就使得中西体育文化在各自拥有不可取代的特质的同时,在较为广泛的区域内体现出或明显或隐蔽,但必然客观存在的同质化因素。中西体育文化同为人类的体育文化,在追求健康、娱乐身心、磨练意志、不断超越、向往和平、尊重规则等方面都有着相似或共同的认知,这使得中西体育文化有着同质的根源。比较中国古代体育和西方古代体育,二者在某些体育运动形态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在人的基本运动能力,例如跑、跳、投掷、摔跤、举重等方面,中西方不存在差异,除此以外,在身体技巧的表现上,中西方也出现了雷同。据记载,春秋时期的“燕戏”便是表演手倒立、鱼跃等动作,出土的汉化石像记载了20余种的倒立,有单手、双手、直臂、屈肘、屈体、直体、地上、搏上、盈案上手倒立,甚至绳索和马背上手倒立等[8]。这些种类繁多的倒立和技巧与雅典体操乃至现代体操有着极大的相似。中西方体育在骑射、狩猎等休闲体育活动形态方面的结构样式也大同小异[9]。于是,在文化间性理论的分析下,中西体育文化的特质与同质是并存的。
文化同质与特质的存在提供了共同的视域,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必然。特质性使得中西体育文化各有长处,人类的共性使得中西体育文化可以相互交流,而这种基于文化间性的交流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中西体育文化差异性客观存在,但不能以简单的优与劣、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科学与不科学进行区分与比较,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可否认文化势能差的存在,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状态下,一种文化会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强势的作用和影响,比如战争、殖民等,但是这绝不是常态,且不会长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内敛、谦和、儒雅、自在、柔美与西方体育的刚劲、张扬、对抗、规则、超越各有风格,只有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才能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互鉴,这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基础。
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文化系统的开放,会受到他文化的影响,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会发生适应性的调整和变化。吸收与借鉴,是常有的形态,但是不同文化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习惯与思维,于是原有文化系统会产生排斥性的反应。就是在这种排斥与吸收之间,自身文化系统会进行自然的选择和适度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在“度”的范围之内,并不会影响自身文化系统的根基,即保持“质”的稳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体育文化的交往一直存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明,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一直到清代中后期的闭关锁国,中国与西方的交往从未停止,并在这个过程中,中西体育文化互学互鉴,互通有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现代体育伴随着殖民入侵, 西方近代体育迅速在中国发展,学校体育基本上全盘西化。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西体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自身体育文化体系遭受了严重的质疑与诟病,这不仅仅是度的变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了质的稳定,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过程中,中西方文化自身会进行兼收并蓄的调整与变化,这种对话与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但必须是平等的,且各自应该在“度”的范围内保证“质”的稳定。
中西体育文化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迁。学界之前对于中西体育文化对比的讨论,很多情况下混淆了2个层次。对比中西体育文化时,应该进行2个层面的分析,一是中国对西方,一是传统对现代。前者是时间的纵轴,后者是地域的横轴。中西方体育文化由于产生地域的不同,根据人类学能学派的解释,必然会产生风格各异的体育文化形态;但是这2种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变迁与调整。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社会变迁的载体。西方体育文化也经历了变化与发展,同样是力与美的展示,同样是对于和平的追求,但商业和科技因素的加入,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及竞技体育3大体系的构建,使得西方现代体育的张力得以充分地体现。中国传统体育同样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近代中国基本上停滞不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要在传承历史、保持东方特质的基础上,找准时间的坐标,不局限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而是应该致力于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创造。endprint
关于中西体育文化关系的议题讨论已有多年,差异论、同质论、融合论等观点虽各有价值,却依然争议不断。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间性指一种文化与他文化际遇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内在关联。文化间性以差异和开放为前提,强调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并关注对话中彼此的变化。以文化间性来分析和诠释中西体育文化的关系,得出“特质”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并体现各自价值的基础,这种特质的存在可以在历史主义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中得到印证;中西体育文化同为人类体育文化,人类在生理、心理、社会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又有着极大的共同之处,于是形成了中西体育文化在追求健康、娱乐身心、磨练意志、不断超越、向往和平、尊重规则等方面都有着相似或共同的认知,这使得中西体育文化有着同质的根源。而这些同质的因素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必然,而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平等且互惠的。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在“度”的范围之内,不能影响自身文化系统的根基,即保持“质”的稳定,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迁。于是,中西体育文化各自的特质是其存在的价值基础,同质所产生的共同视域为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自身的需求,而变迁是中西体育文化在对话交流与时代发展过程的必然。
[3] 杨树安.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865.
[6] 萬义,白晋湘.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 [J]. 体育学刊,2007(3):124.
[8] 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M].陈相超,冯然,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4.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近与西方体育文化间性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近与西方体育文化关系主要存在的差异观、同质观和融合观3种观点的基础上,从“特质”“…
-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展示娱乐工作交付打造12类特色表演
- PS Plus Extra 订阅者汇总了本地合作游戏列表
- 交通教育医疗体育 青岛上半年大项目纷纷落地建设进展顺利
- 市委会召开会议 听取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上半年完成情况汇报部署安排重大文化医疗体育
- 全球体育市场呈现三个特点 “体育+”赋能高质量发展
-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系列活动来啦!
- 打造首都特色的体育融媒传播平台 北京广播电视台体育休闲频道9月21日开播
- 王励勤重返球场用手机打乒乓球推广体育运动新方式
- 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按体育锻炼目标的不同可将其内容分为哪些目标)
- 体育宣传周 新《体育法》有奖竞答第三期(附上期中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