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要搞好垃圾减量分类
目前看来,多区已下发细则、拿出方案。西城区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朝阳区区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已带头强制垃圾分类,海淀区推出全市首堂垃圾分类网课……从以往的文明倡导变为法定义务,同时因地制宜配备落地方案,北京推行垃圾分类这场“习惯”的决心可见一斑。
因时之势易为力。目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仍处于进行时,又正值第32个爱国卫生月,无疑是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落地,让人们的日常意识、生活行为更趋环保卫生的契机。回顾历次爱国卫生运动,对于全民卫生习惯的养成、城市面貌的提升、重大传染病的防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扫除,仅故宫就清除14万吨垃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爱国卫生运动评选“卫生之家”,居民搞好家庭卫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随着时代变迁,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内容在不断延伸,但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求每个人做好自己健康生活的第一责任人。
文明习惯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垃圾分类也需要一个适应期,广大市民不妨从减量破题。2017年,我国城镇人口约8.1亿,生活垃圾清运量约2.8亿吨。粗略测算,平均每人每天生产垃圾2斤。尤其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的飞速发展,纸箱、泡沫、餐盒等包装物也成了生活垃圾中的重要内容,增量约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0%。扪心自问,我们制造的生活垃圾是否有许多压缩空间?住酒店、点外卖、去购物等少用一次性物品,纸质资料尽量电子化,闲置物品可捐可卖,破旧物品小修小补……敬惜物力,勿以善小而不为,举手之劳积少成多,就有望改善身边小环境、撬动社会大变革。
垃圾减量分类不只是总量降低、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期待这场“习惯”,让城市“轻”下来,让更多人的生活更简约、更卫生。(胡宇齐)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