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围绕健康开展体育教学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颁布,此举对于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更好的建设、更大的发展具有现实而又长远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为确保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规定要求,《通知》从8个方面提出了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指导性要求,其中第四条明确提出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一条既强调课内的体育教学要求,又强调课外的体育活动要求。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中的主渠道,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尤为重要。根据《通知》精神,结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更新教育观念,围绕健康开展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课程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习评价的实施等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设计和实施,这有助于改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性质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该课程与语数外等知识类课程的重要区别。既然是身体练习,理应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练得“棒棒”的。如果体育教学没有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只能说明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因此,未来的体育教学应该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作为体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学生体质好了,才能掌握好运动技能,才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开齐开足是“底线”,提高质量是关键。
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四节体育与健康课,小学3年级—初中每周三节体育与健康课,普通高中每周两节体育与健康课。体育与健康课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更不应是被随意侵占的课程。然而,我国还是有不少学校随意侵占体育与健康课,用于补习语、数、外等所谓主课的现象经常发生。学校应该树立“底线”思维,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的正常开展。
不但如此,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体育与健康课。事实上,有些省份和学校已经增加了体育与健康课或每天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值得提倡。当然,更需要在保证体育与健康课课时基础上,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性文件,体现了国家意志,指引着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有效实施体育教育教学。
二是按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和理念,特别是三个关键要点(运动负荷、体能、运动技能)的要求去实施体育教育教学。其中,运动负荷是指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的运动密度为75%,即一节体育课40分钟,要保证所有学生的整体运动时间3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是指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要达到140—160次/分钟,即学生的运动要达到中高运动强度,以改变我国体育与健康课普遍存在的学生“不出汗”现象,促进学生“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获得运动与健康的效果。体能是指每节体育与健康课都要有10分钟左右的多样化、补偿性的专门体能练习,主要目的是改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较差的状况。同时,也为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运动技能是指每节体育与健康课要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参与形式多样的比赛或展示,以改变我国体育与健康课普遍只进行单个技术的碎片化教学,导致学生“学了12—14年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的状况。实践和研究表明,只要坚持每节体育与健康课三个关键要点的真正落实,就能促使学生“跑起来”,解决我国学校体育中长期存在的“不出汗”“体质差”“学不会”等主要问题,显著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育人效果。
中小学有机衔接,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
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体育教育教学规律来构建。小学阶段学生生性好动、兴趣广泛,注意转移快,喜欢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因此,小学低年级应以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育游戏活动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应让学生体验多种运动项目学习的乐趣。
初中阶段学生大多进入青春期、发育期,随着身体和心理发生显著变化,他们所爱好的运动内容不像小学生那么广泛,应根据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运动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外锻炼,使他们在初中毕业时能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更为集中,个性比较鲜明,认知能力较强,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验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已经了解哪些项目适合自己,他们也会对某一两项体育运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阶段应以学生自主选项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学练和运用所选的运动项目,并形成运动专长。此外,介于该课程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以及体育为健康的目标追求,未来应根据《通知》中提出的“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强健康教育,构建中小学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小学阶段以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行为养成为主,中学阶段以健康教育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为主。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健康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课内课外一体化,确保“教会、勤练、常赛”落实。
为了引导学生喜爱运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核心素养,增进身心健康,需要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共同“发力”。“教会、勤练、常赛”的思想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提高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体育品德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方法。虽然主要是对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包括课内外、校内外,但同样适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与这一思想和方法相适应,体育课堂教学可以用“学、练、用”来概括和形容。“学”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能。“练”指每节体育课中要提供学生更多的运动时间。“赛”指每节体育课中都应该保证学生有一定时间参与对抗、比赛或展示。课堂教学是为课外锻炼服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运动技能、练习方法以及对抗、比赛或展示,就为课外、校外的“勤练、常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体育课程的角度,课外、校外的“勤练”可以采用自主和合作练习的方式,“常赛”应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人人都参与的多种形式和层次的比赛。可以预见,“教会、勤练、常赛”的思想和方法将对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产生长远而又重要的影响。
转变评价方式,重视体质健康。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不同的评价理念、内容和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为了真正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引导体育教学围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开展,确立评价内容、改变评价方法是关键。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要将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并赋予较高的权重。要改变长期以来主要关注对学生单个技术进行评价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既不能使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能,更不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要改变许多体育课完全上成了“体质健康达标课”,导致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和乏味,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要将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作为评价的内容,因为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作为一个整体作用于同一个学生身上,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对体质健康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对待体质健康的态度及参与体能练习的表现。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作者: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 季浏
|智慧中国
1 8 8 3 1 1 8 3 2 1 3
场馆/小镇/园区/规划/设计/运营/智库/产业/融合
【体育小镇场馆园区综合体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策划咨询、智慧提升、赛事组织&体育文旅产业融合、景观建设、园林绿化、智库共享、文创研发】
投稿邮箱:346568263@qq.com
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及时更正删除!
大都会影城影讯 http://www.xinzhiliao.com/rq/ertong/1220.html- 标签:南京烟草网上订货,圣元金币联盟,海南直播,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走向冬奥”:播撒冰雪运动的种子
“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正在影响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渐…
- 2021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
- 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这些新职业有了大舞台
- 一滴血让失散十八年亲人重新团聚
-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175987176例
- 乌东德水电站有多"牛"?数据带你看→
- 破解"网瘾老人"难题须疏堵相济
- 国家体育总局:用“动商”概念认知体育内涵
- “白银事件”后该如何办赛?上海给出答案!
- 更新教育观念,围绕健康开展体育教学
- 2020年“体育消费账单明细”发布,展现您的消费习惯和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