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还是“旅游+体育”
体育产业是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旅游产业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总体来看,休闲是时间的视角,即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安排;旅游是空间的视角,即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异地,陶冶身心的一种行为;体育是活动方式的视角,即包含身体锻炼、游戏、竞争要素的身体运动。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与文化、农业、信息等相关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这其中,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需大力发展的五大幸福产业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通过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体育旅游业态,成为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
从产业角度来看,“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要加强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
根据体育旅游相关组织公布的信息,全球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印发的 《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1.5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上升。体育旅游需求的旺盛,既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进步的表现,也是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的最好证明。越来越多百姓参与健身体验型旅游,必将促进体育和旅游的深入融合,带动体育旅游快速发展。
从休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是居民将一部分闲暇时间用于前往异地从事身体运动;从旅游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主要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旅游产品;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大体与时下热门的户外运动所包含的内容一致。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体育业界和旅游业界的关注。
体育与旅游关系密切,体育与旅游的共荣共兴并非生拉硬扯,而是现实的需要。
其一,体育、旅游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过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更多是国家号召的话,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民众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体育已经成为我国民众生活内容中的重要选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体育和旅游对应的主要是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中高层次需要。这也就意味着,经济社会越发展,体育和旅游发展潜力越大。
其二,体育、旅游都是“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扩内需、促消费的任务更为迫切。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去产能、去库存之后如何培育经济新动能和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是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体育和旅游对应着新兴消费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体育和旅游都不同程度存在经济不景气时销量上升的“口红效应”。因此,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中,二者的分量自然会不断加重。
其三,体育、旅游都是体验经济和幸福产业。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充裕,体育和旅游都是丰富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必将在体验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未来随着小康社会进程建设的加快,旅游和体育也无疑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这样,面向未来,促进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共同产业特征
在现有食、住、行、游、购、娱6大旅游基本消费要素基础上,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也充分体现出商、养、学、闲、情、奇的旅游产业新需求的消费特征。
“商”是指以高尔夫、网球、海钓等中高端运动俱乐部为依托的体育商务旅游;“养”是指以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等为依托的体育养生旅游;
“学”是指以高尔夫、潜水、马术、滑雪等运动项目的培训、户外拓展训练为依托的体育研学旅游;
“闲”是指以水类、球类、骑行类、冰雪类、走跑类等运动休闲为依托的体育度假旅游,是体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体;
“情”是指球迷们以对某个体育明星或著名职业运动俱乐部的深厚感情,从而前往赛事举办地现场观赛,是一种“粉丝情感”充分宣泄的体育赛事旅游;
“奇”是指以户外探险、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攀冰、跳伞滑翔类等为依托的体育探奇旅游。
从“吃住行”到“游购娱”,再到“运健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旅游中加入体育元素,在体育运动时深入领略各地特色风情,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受到欢迎。
其实不论体育还是旅游,最终提供的消费产品还是服务。而二者确有相通之处,以前的体育参与形态更在于观赏,现在已经逐渐在向体验转移;旅游则从始至终都是一项体验式服务,其发展的过程就是内容强化的过程。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体育和旅游彼此融合的基础,体育为旅游丰富内容,而旅游则为体育消费者带来更多行动上的经验。
从市场上看,国内很多旅游公司都有入局体育旅游业务,凯撒、众信、同程几大公司就是代表。当然,这也不是旅游企业的专属权利,同样有不少体育大公司盯上了这块蛋糕,像阿里与盛开的合作、万达投资同程旅游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体育元素的融入,为传统旅游注入了新的内涵。“体育+旅游”让原本只是观光的旅游变成以运动体验为主的活动,比如滑雪,游客每一次的体验都会不一样,他们每年都可能前往同一个地方体验,因而,体育旅游是一种多次、重复、渐进的体验,能对游客产生更大的黏性,对城市则带来可观的效益。
“旅游+体育”该怎样做?
首先,地方发展体育旅游,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同时注重承办高规格的体育活动,落实赛事基地。
其次,要根据区域的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发展不同特色的体育旅游,从而发挥体育旅游的优势。
此外,还需加强规划和设计,应当加强体育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和软硬件配套。重视体育旅游的策划、规划、产品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并需要多部门共同启动体育旅游的系统工程。
最后,“旅游+体育”还需要从政府层面整合体育与旅游两大行业的资源,促进各地区全域旅游迅速、全面、协调发展。
“体育+旅游”该怎样融合?
一是与自然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模式。我国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各地利用“体育+旅游”的方式,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形成了有高山可攀岩、有峡谷可溯溪、有溶洞可探幽、有古驿道可徒步等“旅游+体育”新领域,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如冰雪体育项目、沙漠越野项目、环湖赛事、海上运动项目等。以吉林、黑龙江以及辽宁三个省份为例,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属于冰雪月,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及长白山等具备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天然优势,当地发展了滑雪、冰雕、狗拉雪橇等冰雪体育旅游活动,获得了丰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一直被视为体育小镇经典案例的新西兰皇后镇,利用高山峡谷、急速湍流、冬季冰雪等自然特征,开发出激流泛舟、跳伞、马拉松、滑雪、蹦极、喷射快艇、漂流、山地自行车等惊险刺激的户外项目,为全世界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体验。
二是利用体育节事或赛事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大型运动赛事的举办对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对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大到奥运会、世界杯,小到民间体育交流性质的体育比赛等。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中国约有4万名游客到俄罗斯参与观看比赛,在俄罗斯消费近30亿元,由此可见体育旅游的经济效益。
除了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各地的民俗体育节庆活动也是竞赛型体育旅游产品的重要一环,如安徽天柱山登山大赛、黄山国际登山节邀请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体育。这些赛事在提高当地知名度、宣传地方特色、吸引体育旅游者、展示体育旅游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促进当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大有所为。
三是构建体育主题公园的综合发展模式。以杭州富阳地区旅游运动休闲新城为代表,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其中,水上体育旅游产业主要涉及借助富春江水体的人工游艇、气垫船、自由龙舟、随江漂流、水上冲浪等体育旅游运动方式;陆上运动体育旅游形式主要是自行车环赛、主题滑雪、特色滑草、区域性马术运动、徒步等;空中体育旅游一般包括自由滑翔伞、水上飞机飞行项目等。
如何发展,怎样突破?
体育和旅游都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服务业,近两年国家发布了相关政策,加快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体育和旅游消费。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和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体育与旅游相关产业的融合,不仅为体育的发展激发了新的活动,也为旅游产业的创新转型提供了新方向。就目前来看,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水平无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市场竞争力来看,与发达旅游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譬如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形式老化、内容陈旧缺乏创新以及在国际旅游市场上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想要突破,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大力开展内容创新,提升产品品质。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强,优质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影响未来体育旅游发展格局。因此,旅游景区要积极开发一些与众不同的产品,比如在游览海洋的同时加入冲浪、浮潜、深潜项目,在欣赏植被的同时加入徒步、骑行项目,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的形式形态,增强沉浸式体验。
其次,强化城市赛事特色,打造体育旅游品牌。要适应大众旅游和大众体育时代的阶段特点,以品牌化打造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有近百个城市开展了城市马拉松赛事活动,竞争激烈,差异化却不强。想要突围,就必须借鉴伦敦马拉松赛、环法自行车赛以及四大网球公开赛等知名赛事办赛经验,在加强统一规划、着力培育精品、持续加大宣传等方面深耕细作,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本土体育赛事活动,提升影响力。
再次,加强体育旅游资源路线整合,创造精品旅游线路。各地可以联动当地景区景点,实现“体育+观光”一体化发展。就目前来说,各地仅仅依靠体育赛事吸引人气是不够的,必须打通体育和旅游之间的壁垒,延长游客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如匈牙利布达佩斯在举办第17届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大力推广了市内的其他旅游活动,游客在观看比赛之余欣赏多瑙河沿岸风光、历史悠久的宫殿城堡以及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明显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增长。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是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盘活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同时,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旅”兴“体”,培育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高能级,精品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需要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支撑,如游客集散中心、公厕、标示标牌、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与培育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息息相关。
依“体”促“旅”,推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当下,国内的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于前期阶段,产品集中于以山体、水系等自然景观观赏类旅游为主,而凸显地域性及文化性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成熟,受青年人喜爱的较刺激的旅游产品如蹦极、攀岩、滑行等项目更是不足。应以现有的多类型体育项目为基础,拓展体育旅游产品项目,打造体验型体育旅游项目。
体育旅游的发展任重道远,在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优质产品和品牌存在大量空白;在专业化方面,体育旅游的垂直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体育旅游占我国旅游业的5%左右,国际上体育旅游在旅游业的占比则远超这个数据,因此我国体育旅游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体育旅游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如何获客,考验着景区和政府。
写
- 标签:ella fanning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走向冬奥”:播撒冰雪运动的种子
“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正在影响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渐…
- 2021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
- 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这些新职业有了大舞台
- 一滴血让失散十八年亲人重新团聚
-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175987176例
- 乌东德水电站有多"牛"?数据带你看→
- 破解"网瘾老人"难题须疏堵相济
- 国家体育总局:用“动商”概念认知体育内涵
- “白银事件”后该如何办赛?上海给出答案!
- 更新教育观念,围绕健康开展体育教学
- 2020年“体育消费账单明细”发布,展现您的消费习惯和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