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乡村振兴农旅项目应如何规划与建设?全国样板如何做?

下一步农业农村将成为,国家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乡村建设将成为,国家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的乡村建设项目想发展乡村旅游,应该怎么规划与建设呢?我们在规划时需要重点体现“五美”。

1、体现产业之美

产业兴旺,乡村才会振兴。因此, 乡村建设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这三大资源条件,结合城市、交通、景区、产业等区位优势,规划乡村旅游新业态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建设要发挥农工产业、农商产业、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产品升级、产业增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建设项目想发展乡村旅游,主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农特产品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民宿、休闲农庄、研学基地、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产业新业态,有效拉动消费, 吸引工商产业资本、龙头企业、返乡回乡能人等进入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要通过乡村建设使农村的传统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成为让人们感觉是一种“体面的职业”。

2、体现生态之美

乡村建设要实现两个目标: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乡村建设的生态之美,重点是体现乡村的气质,展示乡村的外在之美。要通过乡村建设,让乡村田园风光展现恬静而和谐、朴实而生意盎然的天然风韵,成为城市居民精神和感情上的“寻根之旅”。

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要树立经营乡村的理念,把乡村建设作为景观来打造,保持田园特色,构建赏心悦目的“山水、田园、村居”美丽景致。要把乡村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组合,营造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的意境。

对于希望在山林野外、水边田头寻求精神自我的都市人,乡村旅游有着极大吸引力。乡村建设要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景观,使乡村成为村民的美好家园,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3、体现文化之美

乡村振兴,重点是文化振兴。乡村是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积淀地、承载地。乡村建设不能只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应该走入“心底”,尤其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将文化挖掘、传承、融入到乡村建设项目中去。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要创造性表达,创新性转化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不仅让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使其发扬光大,而且要通过旅游手段和业态实现活化,将其转化成村民与游客,共享的文化形态和旅游体验,记住乡愁,凝聚家园情怀,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4、体现生活之美

生活富裕,不断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义。 在乡村建设中,不仅要使村民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服务者,还要使村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受益者。

因此,乡村建设要组织村民,开展村庄与自家庭院的规划与整治工作,实现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通过生产布局,基础建设,改水改厕等工作,让过去杂乱无章的村庄,整理得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更具质量。

尤其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与城市居民、游客的亲切交流、亲密互动,实现共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奏响一曲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乡村交响曲”。

5、体现创新之美

创新,就是要让乡村产业更加兴旺,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让乡村环境更加美丽。2020年中央制定了促进“三农”发展的若干政策,有效地破解了人员、土地、资金等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各地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建设的实践,催生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构建。

今后,政府、行业、企业将会齐心协力,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做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大力发挥村集体和普通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不断引入多元经济主体,完善和创新不同经营模式的经营制度。

乡村建设需要有“营造农村社区”的项目内容,通过搭建乡村社会结构和新乡贤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特性和时代特质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让乡村更加美丽,让生活更加美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学习借鉴:福建厦门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样板

厦门市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精准施策、真抓实干,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实施村庄建设行动,以更大力度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质量更高、成色更足,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年收入突破千亿元

北辰山下的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一派火热:温室里,一串串樱桃番茄即将成熟,充满勃勃生机;育苗棚里,两岸专家交流育苗工艺,指导工人进行苗种嫁接……

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里,智能化玻璃大棚蔚为壮观。

如今越来越多的两岸种子种苗业专家,来到北辰山下,一起探索产业发展的未来。截至目前,入驻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的种苗企业达到20家,其中台资企业就有10家。专注番茄苗培育的台湾青年陈嘉宏说道,“园区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还有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我在这里一定可以培育出受到农民和市场欢迎的好番茄。”

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是我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生动缩影。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已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市第九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得益于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一个个项目为厦门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2020年全年我市共新增项目260个,总投资302.1亿元,夏商新希望、元初食品新零售等158个项目成功落地,新增入库项目数、总投资等均超过2019年3倍以上。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发展,成为推动厦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速的新引擎。

为了加快促进种养业转型升级,我市于去年组建厦门农业发展公司,出台蔬菜种子种苗扶持政策,在同安竹坝打造省级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厦门已经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此外,我市新建、改扩建生猪养殖场4个,新增生猪存栏6万多头,存栏总量顺利实现超过20万头目标。同时推动都市现代渔业升级,培育“新荣腾”“百利”“龙程”等品牌苗种,市民“菜篮子”有了充足的保障。

厦门市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不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比如,同安依托汀溪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集产、销、学、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示范园。翔安大帽山境成为厦门市精品旅游线路。同安、海沧上榜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占全省总数一半。同安军营村和海沧青礁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同安古坑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乡村处处是风光

远处树木青翠欲滴,近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花香四溢……走进厦门乡村,处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些都是厦门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而结出的累累硕果。

厦门集美区许溪灌口段经过治理的溪水变得碧绿澄澈。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当头炮”,2020年厦门市多次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视频会和点评会等,聚焦“一革命四行动”(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行动),认真查缺补漏,加快补齐短板,确保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厕所虽小,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截至目前,我市新建改造乡镇公厕15座、农村公厕210座、旅游厕所29座,实现农村公厕行政村全覆盖,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37%。同时,建立完善农村公厕管护和第三方监管考核体系,落实公厕“一长两员”等制度,做到保洁良好、管理有序。

厦门市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所有行政村均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打造“一把扫把扫到底”模式,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日常考评。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采取分散式和截污纳管等治理方式,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流域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我市还加快推进村庄雨污分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

厦门市扎实推进农房整治,一栋栋农房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全市统一规划,严控村落空间布局,编制推广《厦门市农村住宅通用图集》,强化建筑风貌和质量管控。结合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既有农房“平改坡”2459栋、裸房整治1509栋,农房整治实现“镇镇有示范”。

提升村容村貌,扮靓乡村颜值。厦门市广泛发动群众,定期组织村庄清洁行动、洁净家园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所有村庄全域覆盖,突出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取得较好成效。申报创建127个“绿盈乡村”,占比84.67%。开展造林绿化,完成植树造林4113亩、森林抚育26400亩。

繁荣乡村文化留住乡愁文脉

一张张照片浓缩记忆,一件件物品讲述历史,走进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的村史馆,每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闲暇之余,村民们都会走进村史馆回味感慨。

乡愁,在余光中的诗歌中,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厦门市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涵养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

厦门同安区军营村的村民们在茶叶成熟季节采茶。记者 林铭鸿摄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2020年,厦门市完成同安孔庙、莲塘别墅、瑞青宫、集美马銮杜氏家庙等一批乡村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田头、院前、苏厝、澳头4个村还建设了村史馆示范点,各具特色的村史馆,让乡愁有了“归处”。

为了更好地保护闽南文化,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的制定工作,出台并施行《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用“硬手段”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的“软环境”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2020年厦门市组织市属文艺院团深入乡村开展78场文化惠民演出,在“互联网剧院”集中展播优秀剧目66部,用数字化手段录制南音古诗词音乐会《乡愁》、歌仔戏《侨批》等14部精品剧目,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明润村。厦门市持续开展文明创建,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推动海沧、同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区建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创新乡村治理铺就基层善治之路

“阿伯,我们这个茶叶的品种要不断改良,质量好了,才能卖出好价钱……”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经常能看到“邻长”高树足忙碌的身影,他大方地与邻里乡亲分享种茶的经验。作为土生土长的军营村人,他不仅让优质茶叶走出大山,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解决茶农销路的困境,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种植杨梅是厦门集美区田头村的传统产业,如今已成为旅游业的一部分。

在军营村,像高树足这样的邻长还有不少。这是同安区莲花镇创新乡村治理的新举措——“邻长制”,旨在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打造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2019年,厦门市印发《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若干措施》,召开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现场推进会,乡村治理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在党建引领下,厦门市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创新实施资源开发、资产经营、合作共享、入股分红等发展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促进集体经济壮大,巩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突破20万元发展成果。同时,发挥国企龙头带动作用,指导行政村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盘活资源,深化“国企+村集体经济”合作模式,实现集体资产、资源等集中统一调配、规范经营管理。

群众的事儿,大家商量着办。厦门市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法院、司法等部门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在同安莲花镇共同设立“高山议理堂”。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议理堂在线解纷平台”,实现纠纷化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司法服务“一次都不用跑”。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深化结对帮扶机制,持续推动101家市直单位挂钩帮扶113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薄弱村,积极开展“造血式”帮扶,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激发挂钩村内源动力。据统计,全市共有7300多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和3870多个机关企事业基层党支部与困难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

生态/体育/文旅/场馆/小镇/园区/产业/融合

体育小镇场馆园区综合体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策划咨询、智慧提升、赛事组织体育文旅产业融合、景观建设、园林绿化、智库共享、文创研发

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及时更正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