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人民日报:让运动陪伴孩子成长

编者的话:

1985年,国家多部委首次联合开展大规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并作为一项制度,每5年公布一次调研结果。令人忧心的是,反映中国青少年体质的一些重要指标一度持续25年下滑。“小胖墩”(肥胖)“小眼镜”(近视)“小豆芽”(体态不良)成了威胁孩子身心健康的“三座山”。

儿童青少年能否身心强健、茁壮成长,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近10年来,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多项举措出台,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态势终于得到初步遏制,但一些新的问题加速显现:青少年近视年龄明显提前,超重肥胖率加速上升,脊柱侧弯等身体姿态问题显著增加。

日前,一系列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防控青少年肥胖等重要文件接连发布,再度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出“全民动员令”。从小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让运动陪伴孩子成长,不仅是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的金钥匙,更是筑牢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人民日报体育推出“让运动陪伴孩子成长”系列,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敬请关注。

青少年体质健康“三座山”为何难跨?

(上篇)

记者:孙龙飞 郑轶

埋首在书桌前,做完一套卷子,北京高三学生林籽言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在她的班级里,超过八成的学生佩戴框架眼镜,很多人都是从小学就近视。在北京每年的中、高考体检异常指标检出率中,除了视力不良居高不下,肥胖、超重、体态不良也排在前几位。

这样的“中招率”在全国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几乎是常态。据每5年公布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目前青少年心肺耐力下降、近视不良、肥胖和超重等问题尚未得到明显遏制,并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问题非一朝一夕形成,原因复杂,解决起来也必然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

近视肥胖高发早发

体态不良显著增加

“你家孩子度数涨了多少?”这学期一开学,很多家长碰面多了一句“问候”。教育部最近调研发现,今年上半年全国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

“小眼镜”的增长速度令人担忧。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

“形成近视最关键的时期是3-7岁。以前,近视大多集中出现在中学阶段,现在发生时间明显提前。到高三年级,高于600度的高度近视比例已达到21.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魏文斌忧心忡忡,由于高度近视是致盲性眼病之一,容易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这意味着给孩子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11月1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民族中学学生在校园那达慕开幕式上表演安代舞。本届校园那达慕设搏克、传统射箭、蒙古象棋、珍珠球、武术比赛等活动。(丁根厚/人民图片)

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高发和早发的不只是近视,“小胖墩”的增幅之快也令人担忧。19岁的山东少年小秦,体重最高时飙到了312斤,别说负担不了跑、跳这些基本运动技能,重度肥胖让他走几步路就会胸闷、气喘、膝盖疼,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在上海,几乎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小胖墩’。每年暑期减肥训练营的报名者中,六、七岁来减肥的孩子为数不少。”巅峰减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余安奇表示,目前青少年肥胖有两个趋势,一是肥胖程度越来越大,二是肥胖年龄越来越小。

青少年肥胖让高血压、脂肪肝等“老年病”变成了“少年病”,而青少年体态老龄化则让“阳光少年”变成了“小老头”“小老太”。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中心主任厉彦虎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不少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健康问题,身体姿态有问题的接近八成。“久坐以及长期形成的不正确坐姿、睡姿容易导致青春期脊柱侧弯,很多小孩驼着背走路,朝气都不见了。”

运动不足普遍存在不良习惯埋下隐患

青少年体质健康“三座山”横亘多年,尽管近10年来学生体质部分指标有止跌回升的势头,但距离“健康阳光”仍有差距。从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到2020年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各种政策措施不断加码,但遗憾的是未能收到显著效果。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多呈现滞后性,小时候体质健康不佳带来的危害,往往要在成年后才会逐渐显现和发生。”在吴键看来,近视的直接原因是长期近距离用眼,肥胖和超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不足,现在的一些要求和手段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两个原因,自然效果不佳。

11月13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的学生在进行独轮车骑行技术训练。(许昌亮/人民图片)

儿童在12岁之前,拥有多项身体素质发展的“窗口期”,更是运动促进智力发育的“黄金期”。但现实是,当前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普遍前移,早早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课外班,还大大增加了线上学习的时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许多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赶场”,本就少得可怜的运动时间更难以保证。

“近视的发生,除了少数遗传因素,更多和视觉环境及行为有关。”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制(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杨莉华直言,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环境和繁重的学业压力成为近视防控的痛点。“孩子没有足够时间运动放松,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很容易形成近视。”

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增加用眼负担,也是造成近视低龄化的重要诱因。医学界对近视的成因早有定论:一是光线太暗,二是距离太近,三是时间太长。儿童青少年自控力弱,又得不到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用眼习惯一旦形成,距离“小眼镜”就不远了。

任何青少年体质问题都不是孤立的,缺乏锻炼、不良生活方式不只是给眼睛拉响警报,对体重、体形也会造成连锁反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食欲和口欲往往得到超量满足,饮食结构不均衡,又缺乏运动消耗,一些孩子甚至成了近视、肥胖、体态不良‘多合一’。”余安奇说,大家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但有多少家长能督促孩子真正做到呢?

“重治轻防”亟待扭转

早期防控重在日常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三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青少年健康干预体系,往往是“小眼镜”“小胖墩”现象严重了,但往往悔之晚矣。

孩子一旦发生近视,平均每年会以50-75度左右的速度增长,但一些家长对此并不重视,甚至认为“近视了,等长大再做手术就可以了”。在魏文斌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所谓的‘摘眼镜’只是通过激光手术把眼镜的度数植到角膜上了,近视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损害,无法根治。”

近视防控必须破除“重治轻防”的错误认知,重点在于早期、日常的风险监控。魏文斌建议,单次非学习使用电子产品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通过网络学习30到40分钟后,应该休息或者远眺10分钟,使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家中的书桌椅应该调整好高度,读书写字的时候保持“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距书桌一拳。

11月13日,贵州省锦屏县第二幼儿园的萌娃在参加“袋鼠跳”运动项目。当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第二幼儿园开展了以“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为主题的运动会。发(彭泽良 摄)

玩是孩子的天性,用游戏运动等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动起来,是提升体质的最直接抓手。“对‘小胖墩’来说,每周至少要保证3次每次一小时以上的中低强度全身性的有氧运动。”余安奇推荐,减肥的孩子适合进行游泳、快走、乒乓球等非激烈对抗性的运动,杜绝进行跳绳等对膝盖压力大的运动。他提醒家长,给孩子的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糖、低脂肪、高蛋白、高膳食纤维,控总量的“两低两高一控”原则。

巅峰减重减肥训练营每期结束后,都会邀请父母参与培训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科学运动的知识,消除健身误区,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运动过程中。“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健康管理师。”余安奇说。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针对青少年标准读、写、坐、卧的姿态做出的规范指导宣传册已经在部分城市学校推广,同时还推出了适合在课间和睡前练习的脊柱操和视力操。今年暑假,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操线上亲子大赛吸引了21万余家庭、近75万人参与,遍及17000多所学校。“参加脊柱锻炼的孩子,71.1%是没有出现视力减退的。”厉彦虎指出,要将防控关口前移,从源头治理,尽可能消除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隐患。

防控“少年病”,对症开处方

(中篇)

记者:李洋 郑轶 王亮

每天早上一到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在课堂读书,而是冲向操场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几年前,该校校长芦咏莉在全校推行“零点体育”活动,实践产生的“化学反应”令人欣喜:从2017年到2019年,该校学生体质监测优秀率提升超过10%,感冒的、请病假的少了,新发近视控制方面也效果显著。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国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还处于“后知后觉”,那么在如今的中国教育理念中,“健康第一”正成为新的关键词。无论是每年两会,还是“全民健身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话题总能引发全社会关切。如何防控“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自上而下都在想办法、开处方、寻解药。

政策重在落实

测撬动改变

自1985年开始,由国家多部委联合开展每5年一次的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迄今已进行到第八次。最近一次调研针对6-22周岁在校生,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20多项指标。“近10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从学段看,初中阶段学生身体机能、体能素质增强明显,但是大学阶段问题依旧。”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有些指标回升得还比较高、比较快。”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车纯说,从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工作中了解到,中小学生整体优良率达到40%左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指标,政策导向提升了大家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学校体育领域已经构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评价、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质量监测、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等评价制度。“阳光体育”、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等主题活动持续推进。从当前效果看,体育考试之类的刚性手段“杠杆”作用最明显。

11月14日,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七幼儿园的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合作完成“小马过河”游戏。(陈旗海/人民图片)

“体质监测、中考体育等手段确实能起到督促青少年锻炼的作用。但也要注意,一些基层体育老师,只围绕测试项目让学生反复练习,甚至临时突击,没能真正让孩子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体育教研员江华坦言,大家都知道体质监测重要,但绝大多数学校没能真正用这个数据去倒逼体育课怎么上、大课间活动怎么开展。

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国家层面的推动力度日趋增大。教育部三令五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对于学校运动场地和设施、体育师资、学生运动安全等痛点,不断下达文件着力破解。“政策的落实需要配套的具体举措。”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建议,几个部委可以联合出台有关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一系列操作指南,以科普手册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掌握。

在江华看来,政策出台后还要经常“回头看”,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扭转“重智轻体”的老观念,提高体育在教育评估体系中的权重。“学生体质监测带来的不只是数据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体系的变化。”

被动变为主动

锻炼融入生活

每个“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的形成,除了少数遗传因素,大部分还是因为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动起来”说起来容易,但要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关键看学校、家长以及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运动氛围。

儿童青少年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校园体育是孩子们增强身体素质、培养运动习惯的重要一环。“体育素养需要的不仅是体育课,还需要健康教育,目前看这一块有些弱,学校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和科学程度都要增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说,给孩子树立健康意识,应当是成长的标配。

户外锻炼不仅对孩子生长发育大有益处,更能有效防控近视、肥胖等问题。尽管有“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硬性要求,但孩子们在学校的户外活动时间仍显不足。徐建方表示,孩子先有基本的体育基础技能,然后选择一两个有兴趣的项目,有助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乐趣才能坚持”。

很长一段时间,“跑跳投”老三样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的体育教学既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各学段之间也缺乏衔接。在专家看来,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体育教学也要讲求科学性和创新性,尊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体育健康课程要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水平,应该掌握什么样的体育技能。“让学生摆脱电子产品的依赖,得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引导他们锻炼,从被动变成主动。”车纯说。

为了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北京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的老师们花了不少心思。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了“体育健身与游戏”选修课,让原本不愿动的“小胖墩”动了起来。“3年来,选修班不少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从及格变成良好、优秀,孩子们都盼着体育课能上久一点。”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刘娓楠说。

孩子放学回家后的运动氛围,则要靠家长去营造,让体育变成家庭的传统、家人的相处方式。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产生运动兴趣也就水到渠成。“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平时多和孩子一起运动,不仅形成体育交流,也能构建良性的亲子关系。”徐建方建议,要让体育细胞在家庭自由生长,让体育元素融入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节点。

防控关口前移

提早精准干预

视力不良、肥胖超重、脊柱弯曲这几项“少年病”,目前看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严重。“从体能素质看,城市学生在速度、力量、爆发力方面优于农村学生,心肺耐力方面则稍差。值得关注的是,从2010年开始,农村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速度要高于城市学生。”吴键表示,无论城乡学生都要强化体育锻炼,先解决运动不足问题,再解决精准干预问题。

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4个不大的校区搭起来800多张乒乓球台。一到大课间,整个学校都是“乒乒乓乓”的热闹景象。选择乒乓球作为校园体育主项,既是因地制宜,更有一层深意——带给孩子们“光明”的未来。该校副校长童欣表示,打乒乓球可以优化青少年眼肌运动能力,抵御眼轴异常增长,有效促进学生视力健康发育,“今年我们学校近视率是36.5%,远低于成都市平均水平。”

11月13日,在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永安孔雀园社会实践基地,来自泽国、新河等地的学生们正在开展“体验农耕、爱惜粮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郑玲富/人民图片)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提出“体育是第一学科”的理念。“6岁到12岁是孩子身体素质和神经系统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抓住这些机会,会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芦咏莉介绍,学校结合教师特长和课标要求设计出“体育走班制”,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打破自然班限制加入体育项目班,课外也有丰富多样的体育社团作为补充。“我们还开展了‘云炼营’活动,登录线上平台会有专业教师带领学生锻炼一小时,内容有趣味体能训练、健脊操、武术操等等,效果非常好。”

除了靠学校“给力”,一些地方也在探索构建针对青少年体质的“防火墙”。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制(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杨莉华介绍,依托于专门研发的“智能监测与数字化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系统”,学生可以规范完成每学期两次视力自测,并对课堂读写姿势、用眼环境等进行监控。目前,武汉已经对全市90%以上中小学生进行了近视率建档和数据分析汇总,建立起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综合防控体系,通过校长牵头、班主任督促落实家庭日常管理。

从查病、治病到综合防治,再到健康管理,折射出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趋势转变。将防控周期和环节前移,抓早抓小,及时预警,对存在视力不良、肥胖超重等隐患的学生进行早期精准干预,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少年病”的产生。“几年来,武汉不同学段学生的标准化近视率都明显下降,这些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的经验是可以复制推广的。”杨莉华说。

要让孩子们多玩一玩

(下篇)

记者:李硕 郑轶

“运动对我的人生影响太大了。”天津的小宇曾是个重达200多斤的“小胖墩”,戴着厚厚的眼镜片,最爱宅着玩电子游戏。父母几次将他送进减肥训练营,从最初的想“逃走”,到后来主动要求参加,发生在小宇身上的变化不仅是体重的下降,更是健身习惯的养成、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20岁的他阳光帅气,去年还跑完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

孩子的生长发育阶段就如同耕种,脆弱的幼苗唯有精心呵护,及时防治虫害,未来方能长成参天大树。随着视力不良、肥胖超重、脊柱弯曲等问题越发变成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拦路虎,需要“动起来”的不只是孩子,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全社会都亟待发生观念和行动的蜕变。当“每天锻炼一小时”不用靠动员,而化为每个人终身的自觉行为,全民健康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动员各方力量

促进健康教育

青少年体质下滑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关注,全球肥胖少年在过往40年间增加了10倍。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生活方式占比60%,这说明非遗传性的健康隐患是可以通过后天行为来预防和控制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为遏制“小眼镜”以及“小胖墩”“小豆芽”的高发早发趋势,近年来与青少年体质相关的文件密集出台,政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和细化:把青少年健康和学校体育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啃下青少年体质下滑这块“硬骨头”的决心之强、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各地都在探讨破解难题的办法,首要要转变观念,还要对评价手段更新设计,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举例说,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保证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三小时、体育活动一小时,就是遏制近视和肥胖低龄化的一个重要抓手。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教育、体育、卫生各部门到学校、家庭形成协同治理。“动员各方力量打好组合拳,既要有可操作的指南,更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说。

当前,百姓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但从健康理念到健康行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青少年体质下滑暴露的种种问题,折射出国民健康素养仍存在不少短板。“很多家长的健身观念被唤醒了,但缺乏科学锻炼的知识储备,给不了孩子有益帮助。”在柳鸣毅看来,要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健康素养的培训和文化宣传应该是全方位、持续化的过程。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被视为未来发力的重点。“健康教育不应只体现在体育课上,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塑造健康生活习惯来构建。”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坦言,要让孩子们多玩一玩,用运动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家校协同配合

体教打通阵地

青少年身心健康牵挂着亿万家庭。让孩子们“动起来”,家长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孩子们一旦培养出体育兴趣和习惯,也会撬动整个家庭一起享受运动快乐。这种家庭运动氛围的良性循环,将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补充,为青少年体质回升提供助力。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老师给学生留的体育作业要求“121”,即一个孩子带动两个家长一起完成一项家庭运动,并通过“体能天天练”小程序锻炼打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介绍,“我们的调查显示,家长在陪伴运动上投入得越多,对孩子生活习惯、情绪调节、团队意识、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越明显。”

11月13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第二幼儿园举行农耕亲子运动会。(朱海鹏/人民图片)

针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健康隐患,家校通过协同配合可以起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的效果。武汉市为所有中小学配置智能视力监测设备,并及时把监测数据反馈给家长,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孩子的用眼环境、习惯等做出调整,尽量延缓近视的发生。吴键认为,尤其在小学阶段,家校配合来保证儿童青少年足够运动和合理营养对孩子体质提升至关重要。

不少社会体育培训机构也纷纷开设亲子运动课程,举办亲子运动会。在上海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冰球少年的家长们组成了一支“老鹰队”,被“雄鹰队”的孩子们“悉心指导”,形成了全家齐上阵的运动氛围。“俱乐部组织校队的选拔和训练,学校积极推广,家长密切配合,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飞扬冰上运动中心教学主管孙培培说。

在体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优质教练互通、打造高水平竞赛平台、体育场地器材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学校能够敞开大门,与社会化俱乐部合作,为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科学的培训。这些“破冰”之举无疑为青少年参与运动提供了更多路径。

上海市浦东区的新世界实验小学开设冰上体育课三年来,已经在校内组织了三个梯队、共计60人的花滑队列滑校队以及两支共计20人的冰球校队。通过与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的合作,全校孩子都能在冰雪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社会俱乐部可以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解决体质健康弱势群体孩子的问题,二是满足有天赋的孩子提升专项技术水平的需求。”吴键说。

挖掘社区潜力

养成健身自觉

每到下午放学时,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足篮球场里,小冠军俱乐部体育公益项目的足球和篮球培训正在火热进行。这项从2014年开启的社区体育公益计划让孩子们在校外找到一片运动乐土。

中国教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80%以上家庭的孩子缺乏在放学后进行户外锻炼,一是社区没有运动空间,二是家长担心安全问题。“大多数社区的体育设施主要服务中老年人,社区儿童青少年基础体育设施、空间和服务的缺乏,会让很多孩子减少或失去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呼吁,社区要从软硬件上营造可以伴随青少年成长的运动环境。

从理想的模式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构成青少年日常锻炼的三个维度,但目前能提供青少年活动的社区体育空间寥寥无几。“我们希望探索一种社区孵化儿童体育社团的模式,一方面为孩子提供专业的体育运动服务,另一方面也通过运动纽带将社区居民联结起来,打造体育生活化的社区。”冠军基金秘书长孙小峰表示。

11月15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十里庙小学轮滑场,由蜀山区轮滑协会举办的“2020年蜀山区第三届青少年轮滑冰球锦标赛”在此举行,来自全区中小学的10支队伍参加比赛。(葛军/人民图片)

由社区提供场地和资金,体育公益组织负责活动策划执行,志愿者负责专业培训,家长只需要负担十元或者二十元,受益的是在社区居住的儿童青少年。冠军基金还计划在社区为家长开展“儿童运动能力指导师”培训,让家长成为志愿者主体,实现社区体育活动从输血到造血。

社区体育成了气候,将为学校体育提供有力支持,帮助青少年完成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据介绍,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将体质促进项目送到社区,带动了数千名居民主动健身。近日组织的青少年体质促进项目挑战赛,吸引了23所学校、43支代表队参加。通过平衡前进、五米折返跑等趣味比赛,孩子们挥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在专家看来,提升青少年体质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综合防控近视、肥胖超重、脊柱弯曲等问题“治标又治本”,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努力。“体育不仅让身体强健,也是对性格、对人格的塑造。让运动陪伴一生,受益的不仅是每个人,更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说。

让体育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赋能

孙龙飞

日前,云南省举行听证会,就中考体育成绩由50分提升至100分等事项作出说明。让中考体享有与语数外同等分值,支持者认为,增加体育考试的权重能让学校和家长更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青少年体质;同时也有这样的疑问:以考试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在操作层面如何落实落细,能否真正调动起孩子们参与体育的兴趣也有待观察。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3.6%,超重肥胖率则为16%,“小眼镜”“小胖墩”高发且呈低龄化趋势成为全社会的“心病”。现在,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体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此审视教育部门强化体育考试的初衷,显然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希望通过考试促进各方对体育的重视,让孩子们真正实现均衡发展。

从“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出发,体育在孩子们成长中无疑具有基石性价值,其所发挥的多元作用,也远不止于“强身健体”。因此,体育考试的手段和目的,并非要在孩子们中“选拔”出体育成绩优异者,而是要推动体育真正融入每个孩子的成长,融入校园生活的日常,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在校园中营造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

加强体育素质培养,除了增加体育中考的分值,更要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下功夫、补短板、强保障。这些内容,在今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都有明确指向,也是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系统性新要求。

一位基层体育教研员说,现在考是为了将来可以不考。从现有的评价体系入手,考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最直接的杠杆。从过往经验看,由于中考体育近年的加强,初三和高一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就要好于其他年级。一方面,这显现出考试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考试不是万能的”。如何让体育真正帮助孩子全面成长,并能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现在要进一步研究和细化的是,怎样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把握体育规律、教育规律、成长规律,研究完善包括体育考试在内的整体评价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让体育的价值真正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添彩、赋能。

(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糖果色指甲油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