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首提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地位 五中全会擘画中国新蓝图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的蓝图浮出水面。

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会公报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同时,全会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首次提出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表述。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张连起对第一财经表示,此次全会的意义非同寻常,在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上,都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四五”规划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的条件前提下,开启30年新征程进程中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张连起认为,把2035年远景目标同“十四五”规划进行统一考虑,将远景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国家战略与部门战术相匹配,全国方针和地方发展相统一,体现出强有力的前瞻性、引领性和约束力。

更加关注经济质量和效益

这场会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告诉第一财经,“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位置。

当前,“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人均GDP跨上1万美元台阶,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第一财经表示,基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十四五”规划对中国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强调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并未提出类似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中高速增长”的GDP增速目标。

王军认为,面对潜在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以及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的高度不确定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枢大概率将进一步下行,不确定或者进一步淡化GDP增长目标,有助于全社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高质量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更为重要的方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指出,我们不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既通过经济的手段把蛋糕做大实现效率,同时通过二次分配,把蛋糕分好,做到公平和效率的有效统一。

全会公报用了较大的篇幅描绘“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涉及经济发展、民主法治、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就业创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中国完全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淡化对经济总量的追求,更加关注经济质量效益,更加追求改革创新。尤其是对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目标的强调,意味着未来五年更加重视民生福祉,人民离美好生活的目标更近一步。”王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2035年远景目标提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释放内需潜力,以促进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战场,以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为主攻方向,争取用15年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翻番,由现在的4亿人扩大到8亿人,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创造条件。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与“十三五”规划相比,“十四五”的一大亮点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梳理“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脉络。今年以来关于“双循环”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的表述从“逐步形成”到“加快形成”,使“新发展格局”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笃定。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张连起认为,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应对疫情冲击和外部阻遏的短期之策、被动之举,而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主动确立的战略方向,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抉择。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将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模式”。要紧扣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是有主次之分的持久战,是操之在我的新变局。”张连起说,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整体准备,以国内经济发展复苏向好的确定性对冲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运行,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高水平开放新体制。

首提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

徐洪才告诉第一财经,纵览公报有两大亮点特别突出:一是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是明确了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表述。

在科技创新方面,全会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徐林撰文分析,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的核心内涵转变为全方位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对第一财经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有效保障,而开放合作、互惠共赢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这里提出的自立自强是在开放合作基础上的自立自强”。

就在10月22日的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作主旨演讲时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研体系向“开放科学”转型,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不仅将重塑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还将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提供更多科技答案。

而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看来,创新已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环。

她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的科技力量,比如基础研究能力还相对不足,并未出现引领世界技术潮流的新发现、新技术、新内容,这就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雯认为,自立自强最重要的一个支撑就是基础研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还有不小差距。

全会还提到,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经济规模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50%以上,形成了以超大规模和完整体系为核心的独特优势。

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实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创新能力。(记者金叶子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迈克菲卸载工具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