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深化“体教融合”理念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路径分析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系统的指出了体育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价值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将体育教育再次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育教育”也频频出现在诸多代表的提案中,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发言中表示:“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

我们熟知,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以及育人价值,一直是被学界重视的理论命题。从当下高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虽已卓有成效,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大学生主要体质健康指标持续下降的问题。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崇民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只是下降速度趋缓。与此同时,身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其次是,课程结构的问题,如“体育课程位置边缘化”“体育教育中不重视人文教育”“学生体育健康理念缺失”等。最后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滞后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新时期深化“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为促进高校体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0 1

强化教师对“体教融合”的再认识

树立体育育人的理念

新时期提出的“体教融合”立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理念的最终实践者,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一线任课教师应该转变固有的体育教学观,加深对“体教融合”的再认识,建立“以体强体——以体增智——以体育人”三层次体育教学观,实现体育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具体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随着时代变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人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人文知识的积累,并且不断提炼转化的结果,因此,对于任教于一线的老师,无论年龄、学历、职称如何,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持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从“教好技术,到育人品格”,不断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深化体育育人的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传授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方法、探究未知、培养创新”,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单向地获取知识,而是辩解知识的真谛,考究知识的真伪,掌握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体教融合”的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好技术”上,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的对自身成长更重要、更深层的教育意义,达到“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第三、不断改进体育课程成绩评价标准。大学体育作为一门大学课程,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认定。在体育课程成绩评价标准中,建议在考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终生体育观的认知、日常的自主体育运动情况以及体育对其成长的影响等考查。

0 2

促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融合

提高体育教学的延续性

体育作为普通高校教学结构中的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几乎直接关涉到所有的学生,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是推进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整个高校的课程具有较大的影响。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停留着只是让学生学的会,学的懂;更重要的是将体育教学的效果延伸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学会自主锻炼,逐渐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深层理解。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既要重视课内教学,也要重视课外指导;建构一种新型的“课内外一体化”延续性体育教学模式,打通“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的壁垒,促进一体化的融合,提高教学的延续性。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的大学体育课程中往往是1周1次2个学时,90分钟的课时设置,在教学设计上基本每次课都以“新授”内容为中心,然后结合复习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安排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案为中心”的倾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其次,制定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课程延续性的效果。教学制度是保障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全面实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对现时代的大学体育的课程要求,在制定教学制度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注重教学反馈,灵活多样化的制定教学制度;要满足学生的根本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 3

铸就体育精神,营造校园人文气息

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

大学体育最核心的是学校的“体育精神”。校园体育精神的表达,可以浓缩在简单的语言中,类似于一个学校的校训,例如“无体育,不清华”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一个大学无论学校的规模有多大,学生有多少,学校是否有名气……都要具备独特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一个大学体育文化的直接反映,而校园体育文化又是体育精神在不断的普及发展中的长期积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校园体育人文气息。精神与文化是两个密切的关联的概念。精神是抽象的存在,更文化则是精神具象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文化的符号作用来诠释精神,让体育精神变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第一、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形成上下统一的体育精神。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一是建设好大学自身的文化,即大学文化;另一个是大学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可以称之为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从此意义上讲,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建设好自身体育文化是整个学校体育的核心。要塑造好校园体育精神,最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好全校的体育工作,在统一的精神理念下开展教学、群体、竞赛等等实践活动。

第二、发挥文化符号传播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诠释体育精神。

大学精神是隐喻校园体育文化当中的,是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大学体育精神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大学体育精神的培育与形成。文化与精神同属于大学的“无形资产”,虽然不像运动场、教学楼等直接作用于学生,但是却是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环境。因此,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理论知识,利用图像符号、象征符号、语言符号、体态符号等等传播媒介,将抽象的体育精神转嫁到具象的文化符号上,完成体育精神的传递。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属性是“以体育人”,它强调的是人通过身体实践活动,达到精神层面的培养,最终完成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落实深化“体教融合”理念是解决高校教育工作根本问题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中国计量大学体军部 博士研究生 陈保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600050资金流向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