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工作:循序渐进 安全至上
一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省近2000万名大中小学生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居家生活和线上学习,普遍缺乏体育锻炼,有的体重增加了,近视严重了,体质、体力和运动技能均有所下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积极有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对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免疫力、疏导心理焦虑,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考虑,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各学校积极稳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经过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学生的运动机能普遍有所下降。另外,受疫情影响,学生还不能大规模、近距离的聚集。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都应当有新的要求。
一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开学返校初期,体育教学应遵循体育运动规律,合理控制运动负荷,以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逐步恢复学生的运动机能和基本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确保既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又能提振精神。坚决避免过早开展高强度、易集中、接触式的运动项目,如中长跑、同场竞技的球类比赛、大强度力量练习等。随着学生体能的恢复,在做好评估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体育课强度和体育运动负荷。
二是坚持安全至上原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学校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指导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体育工作。学校要对体育教师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运动器材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一用一消毒。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消毒、维护管理,保持良好通风,确保安全运行。充分利用学校空间,给每个班级划分好固定区域,错开体育课时间,让学生在室外加强体锻炼。在保持安全距离、通风条件良好的前提下,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需要佩戴口罩。
三是坚持创新性原则。一要创新体育教学内容。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运动兴趣和健身习惯为目标,组织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开展体育课教学研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科学设置体育课教学内容。体育课堂教学,应以基础体能类、基本活动能力类、基本运动技能类为主,并合理设置体育基础知识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组织开发一批低强度、分散性的运动项目,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设置学生可自主选择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项目。二要改革体育授课与训练方式。鼓励实施小班化教学,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或教学内容。调整课堂组织形式,分组分区域集合整队,学生整体列队行进时,每名学生的前后左右间距一般保持1.5米间距。对于学校运动队和体育特长生,应进行分区域、分项目错时训练与指导,避免扎堆训练,确保训练效果和安全。同时,应教育学生在自己身体不适时主动报告情况。三要探索学校体育竞赛新模式。组织开展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创新研究,在疫情防控期间,尽量避免人员聚集类、项目集中类、竞技为主类的学校体育竞赛。鼓励推出错时、延时和持久性的非聚集类、培养学生健康习惯和锻炼行为能力为主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
为避免体育课和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事件,除了要坚持循序渐进、安全至上、创新体育课教学等原则外,学校还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包括:制定体育运动风险管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强化校医配备,提高校医专业素养;组织体育教师和学生开展急救常识学习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训练;购置急救药品和自动体外除颤器,充实校医院、医务室急救物资配备,增强应对体育风险能力。
在上课和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和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运动并送医检查。同时,应教育学生在自己身体不适时主动报告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总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平稳有序恢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现就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学校体育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和目标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有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对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免疫力、疏导心理焦虑,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校要充分发挥体育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结合疫情防控特殊背景,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和优势,坚持体育与德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挖掘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学本身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强化德育教育。以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临危不惧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鲜活的体育人物、体育事件,加强学生拼搏精神、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和家国情怀教育。
开学返校初期,体育教学应遵循体育运动规律,合理控制运动负荷,以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逐步恢复学生的运动机能和基本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确保既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又能提振精神。坚决避免过早开展高强度、易集中、接触式的运动项目,如中长跑、同场竞技的球类比赛、大强度力量练习等。复学后两周内,不提倡组织统一距离、统一速度的集体跑步。随着学生体能的恢复,在做好评估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体育课强度和体育运动负荷。
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坚持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学校每天上午组织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可分年级、错时段、划分不同区域进行。恢复寄宿制学校早操制度,早操运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高校应建立学生每日运动量定额,运用信息化手段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运动兴趣和健身习惯为目标,组织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开展体育课教学研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科学设置体育课教学内容。体育课堂教学,应以基础体能类、基本活动能力类、基本运动技能类为主,并合理设置体育基础知识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组织开发一批低强度、分散性的运动项目,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设置学生可自主选择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项目。
鼓励实施小班化教学,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或教学内容。调整课堂组织形式,分组分区域集合整队,学生整体列队行进时,每名学生的前后左右间距一般保持1.5米。对于学校运动队和体育特长生,应进行分区域、分项目错时训练与指导,避免扎堆训练,确保训练效果和安全。在上课和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和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运动并送医检查。同时,应教育学生在自己身体不适时主动报告情况。
组织开展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创新研究,在疫情防控期间,尽量避免人员聚集类、项目集中类、竞技类的学校体育竞赛。鼓励推出错时、延时和持久性的非聚集类、培养学生健康习惯和锻炼行为能力为主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学校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指导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体育工作。学校要对体育教师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运动器材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一用一消毒。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消毒、维护管理,保持良好通风,确保安全运行。充分利用学校空间,给每个班级划分好固定区域,错开体育课时间,让学生在室外加强锻炼。在保持安全距离、通风条件良好的前提下,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需要佩戴口罩。
学校应当制定体育运动风险管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强化校医配备,提高校医专业素养。组织体育教师和学生开展急救常识学习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训练。购置急救药品和自动体外除颤器,充实校医院、医务室急救物资配备,增强应对体育风险能力。
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通过视频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体育教师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线上教学、网课制作、家校联动等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尽快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专业技能水平强、创新思维活跃的复合型体育教师队伍。
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引导家长监督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鼓励学生、家长和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居家锻炼”,将体育课堂教学适当延伸至家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家校联动机制作用,指导学生做好居家体育锻炼活动。
各地各学校可根据实际,科学制定并及时发布初中升学体育科目考试、体育教育专业高考运动技能测试、运动训练专业和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单考、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等工作方案,适当调整体育考试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考场,确保学生安全有序参加考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可为参加体育考试的学生和运动队制定专门的运动训练计划,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水平。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工作:循序渐进 安全至上
一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省近2000万名大中小学生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居家生活和线上学习,普遍缺乏体育锻炼,有的体重增加了,近…
- 冰雪头条:高志丹局长在2022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 豪彩平台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 2015教资国考:体育概论备考重点(一)
- 豪彩娱乐APP
- 豪彩APP
- 健身健美简史(二)
- 大咖汇聚关注休闲体育发展助力莱西打造中国休闲体育之城
- 古罗马人有什么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
- 每天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才是孩子的“聪明药”
- 河南高脚竞速队全力备战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