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采写的特点
环境新闻,是指与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污染等有关的新闻。环境新闻的采写要记录、写出力度、挖掘深度,就需要记者了解环境新闻的特性,掌握这类新闻采写的特点,具备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
环境新闻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涵盖范围大、牵扯面广、事件周期长、采写难度大,专业性强。从大的方面讲,环境可以涵盖整个自然界,包括一切自然活动和人类活动。狭义的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空间。环境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的每个活动,都和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著名的“蝴蝶效应”所阐释的,环境的变化是与许多环节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采写环境新闻时,要把新闻放在大的环境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来写。因为种种原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仍很不充分,这就使环境新闻的采写面临着环境问题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现实差距。环境新闻还会涉及到许多行业的专业术语、技术指标等,对此应有相应的掌握,才能抓到新闻的关键点。
环境新闻的采访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官方发布,二是专题采访,三是问题披露。官方发布一般以统计数据为主,可以从中反映出一年或较长时间段内,比较大的区域内环境的变动情况。专题采访有专门的部门组织协调,就专门的环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报道。例如,由全国牵头组织的“环保世纪行”,就是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环境新闻专题采访活动。问题披露也是环境新闻采写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年来,主要由企业经济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不断暴露出来,从而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特定环境问题的关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此前自己掌握的材料或所持观点为何,都要以采访所见为准。尤其是反映问题的环境新闻素材,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真,这就要求记者通过实地调查予以证实和修正,实地见闻还能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信度。其次,要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可以得到体现。一个宏观数据环境的变化,比如大气污染指数,反映在具体的城市居民生活中,就会是患呼吸道感染几率的增加或减少。而微观方面的问题,例如一棵古树的枯死,很可能就是经济活动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环境新闻还涉及到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和执行、公众的环境认知程度,环保意识等“非物质”因素。这就需要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多看一眼,多记一笔”,尽量做到全面反映。再次,环境新闻,尤其是监督类的新闻稿件采写,还需要记者具备去伪存真,坚持原则。环境污染的制造者、生态环境的破坏者,都不希望自己的行为被媒体揭露,会采取各种办法掩盖事实,避免曝光。这就要求记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剥离出新闻事实,并勇于坚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以事实为依据采写报道,披露。
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直接损害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环境基础。要写好环境新闻,记者就必须具备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统计数据表明,流经我国地区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耕地遭受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农产品安全受到影响……以往重发展,轻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报道和关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通过采写环境新闻,能够帮助社会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推动有利于环保社会氛围的形成,进而推进环境立法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注重环保、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环境问题是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在环境领域的表现。做好环境新闻报道,不仅关系到环境本身,也能够引起社会对相关领域存在问题的反思和纠正,为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